第一节甘肃石窟寺的结构与内容一、石窟寺佛教亦称“象教”,它既有深奥的教义,也有具体生动的形象,并且非常注重和善于将那些抽象的教义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人们习惯把这种石窟称之为石窟寺。......
2023-11-29
第三节 河西石窟群
除敦煌石窟群外,河西走廊还有酒泉的文殊山石窟和昌马石窟、张掖地区的马蹄寺石窟和金塔寺石窟、武威地区的天梯山石窟等。
一、文殊山石窟
文殊山石窟位于甘肃裕固族自治县西北部的文殊山中,现存窟龛100余个,但大部分已残毁,只有千佛洞、万佛洞石窟保存有较完整的造像和壁画。
千佛洞位于文殊山前山中部的崖壁上,窟平面呈近方形,穹隆顶,窟高3.6米,宽3.94米,深3.8米。窟内正中有通顶的中心方柱两层,每面各开一个圆拱形龛,每龛内塑一尊佛像,龛外两侧各塑一尊胁侍菩萨。佛结跏趺坐,两尊菩萨侍立,经历代重塑重绘已失原作真貌。中心柱两侧甬道作券顶式。无论就其窟龛的形制或是佛、菩萨的面形、服饰特点,都与玉门昌马第4窟基本相像。因两地相距较近,其使用的“粉本”有可能出于同一设计者之手。
现存于窟内的造像保存较为完整,窟顶绘伎乐飞天围绕中心柱飞旋于鲜花、流云纷飞的碧空之中,有的奏乐,有的起舞。其形象古朴,多采用西域凸凹或晕染技法,与新疆克孜尔石窟中早期的飞天的表现形式有许多接近之处,但其并不是西域形式的直接仿效与抄袭,而是经过融合与创新后产生的一种新形式。文殊山的飞天更符合我国北方民族传统的审美习俗。由现在西壁较完整的画面分析,原东、西、北三壁正中均绘一佛二菩萨说法图,周围绘千佛像。说法图两侧各绘立佛一排,立佛下又绘供养人像,壁画下方绘锯齿形纹装饰。其特点与敦煌莫高窟272、275等窟内的壁画风格都有很大程度的相同,具有早期壁画的鲜明特征。中心柱四面佛龛上方两侧有西夏时期重绘的象征十方诸佛的10尊佛像,簇拥成列,席地结跏趺坐。
万佛洞位于千佛洞北约100米的山崖上,与千佛洞隔沟遥遥相对。窟平面呈近方形,穹窿顶,窟内有通顶中心方柱。窟高3.7米,宽3.75米,深3.8米。中心柱分两层,每层每面均开龛造像,其结构、规模与形式都与千佛洞基本相同。造像均已残破不堪,多为后代重修,壁画全为西夏时期重绘。北壁正中绘观世音菩萨,周围绘千佛像;南、北二壁绘大型的经变画;西壁经变画已毁,仅留残迹;东壁所绘的“弥勒经变”还保存得非常完整;东、西、北三壁下方绘佛本生故事画,现可辨认和保存较好的有“萨埵那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等,一幅画面一个故事,具有民间风俗画的特色。外绘供养人及曼荼罗等,南壁窟门顶部绘大肚弥勒一尊。窟顶四角各绘一尊天王像,围绕中心柱四周绘立佛像。中心柱四面龛外各绘八大弟子像,其中正面龛外上层的壁画1995年遭破坏而剥露出下层菩萨、弟子像,视其风格为北魏所重绘。
窟内现存的壁画以东壁的“弥勒经变”最为完整。画面上中部殿堂内弥勒菩萨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座之上。四方赴会菩萨及诸神穿插于殿堂、廊间及栏台之中。栏台下左右乐伎奏乐,中有舞伎欢舞。虚空之中十方诸佛乘云而来,不鼓自鸣乐器飞动鸣响。栏台外七宝池内碧波万顷,荷花怒放,一派“天国”盛世景象。画中的建筑宏伟,布局对称,人物有静有动,整齐有序。建筑以“界尺”作画,工整细腻,别具特色。
二、昌马石窟
昌马石窟位于玉门镇东南约90公里处,因昌马河而得名,在距地面30多米的崖面上。石窟包括下窖、大坝等,下窖石窟有部分洞穴保存较完好,有早期造像及五代、宋初壁画。现存11个窟龛,以第2、第4两窟最重要,保存得也比较完好。
第4窟原作前、后两室,前室已崩溃,后室平面呈近方形,窟内有中心方柱穹窿形顶,中心柱两侧甬道作券拱式。窟深6.36米,宽4.79米,高3.82米。中心柱分两层,四面上下各开一个圆拱形龛,每龛均塑一尊佛像,龛外两侧各塑二尊胁侍菩萨。佛作磨光高肉髻,面形丰圆,细眉大眼,高鼻薄唇,双耳垂肩,肩宽体健,结跏趺坐,身着通肩袈裟,衣纹为有规则的阴刻,神情古朴,庄严沉稳。菩萨上身袒露,下着裙,披巾自双肩搭下绕肘下垂飘举。与酒泉文殊山千佛洞内的塑像如出一辙,具有十六国时期造像风格的特征。窟内顶部及四壁绘画为西夏重绘,内容为赴会菩萨,共20身,均高2米左右,线描劲健,施色淡雅,神情虽欠活跃,但还能给人以清丽之感。
第2窟窟形与第4窟基本相同,分前、后两室,窟内有中心方柱,前顶作纵券式,后室平顶,窟深4.25米,宽4.05米,高3.06米。中心柱四面分两层开龛造像,原每龛内均造一佛二菩萨像,现大部已毁或仅留残迹。窟内现存壁画为西夏时期重绘,后室中心柱四面龛内均绘一佛二菩萨像,佛结跏趺坐,二菩萨侍立,窟顶绘飞天。
窟内前室中心柱东面上方绘垂幔,下方绘七佛并坐说法像。窟门顶部正中绘一尊菩萨,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之上。门内两侧分别绘“普贤”、“文殊”变。南、北壁所绘经变画已很难辨认,由残存的“耕种”、“收获”等场面分析似为“弥勒变”。后室三壁均绘供养菩萨,与真人同高,共12身,浓墨重彩,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绘画的墙面上不施白粉,直接绘于泥皮之上,似一幅幅绢画柔美鲜丽别具特色。
三、马蹄寺石窟
马蹄寺石窟位于今张掖地区裕固族自治县马蹄区境内的临松山下的薤谷一带,马蹄寺石窟群最早的名称为“薤谷石窟”,是以其所在地的名称而命名的。而“马蹄寺”之名则与现编号第8窟(马蹄殿)地面上的一个马蹄印有关。因殿内的马蹄印留存至今,人们就又称其为“马蹄寺”。清代诗人高元振曾在《马蹄遗迹》诗中写道:“飞空来骥足,马立落高山。……入石痕三寸,周规印一圜。神马峰头立,旃旄漫度关。”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了这个神奇的“马蹄印”。(www.chuimin.cn)
马蹄寺包括马蹄南寺、北寺,上、中、下观音洞,金塔寺,千佛洞等处,创建于北凉。每处现存的窟龛有的20~30个,有的2~3个,7个窟群的窟龛总数达70余个。其中以金塔寺东西二窟、千佛洞和马蹄北寺诸窟的造像与壁画最突出并具有较高的价值。跏扶坐弥陀、交脚弥勒、苦修释迦及侍立菩萨等像均为北魏早期塑像,龛顶有高肉雕一圈“飞天”,空悬壁间,其凌空飞舞的姿态极为生动。
马蹄寺北寺石窟
马蹄寺石窟所在地的山岩多系红砂岩,石质结构粗糙易风化,因此,各石窟中的造像除极个别的为石雕外绝大部分为泥塑。现各窟内造像与壁画经历代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不少洞窟中的造像与壁画多有损失。尽管如此,各石窟中还是程度不同地保存了一些自十六国时期到明清各代约1500—1600年来的各代佛教艺术作品。它们虽不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和永靖炳灵寺等石窟中保存的各代造像或壁画那样系统和完整,但这些造像与壁画都以强烈的时代共性和突出的地方特性,在不少方面能补充莫高窟等石窟中不足的内容。尤其是马蹄寺石窟群中的十六国北凉时期的佛教艺术,显示着独特的优势,在研究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与价值。马蹄寺石窟群中以现存的造像和壁画而言,当推金塔寺和千佛洞两石窟最为重要。就其洞窟规模的宏大来说,以马蹄北寺为最突出。
四、金塔寺石窟
金塔寺石窟位于马蹄寺东南约15公里的大都麻河北岸,石窟开凿在距地面60~70米的悬崖绝壁上。因历代地震之故,窟沿前的崖壁多已崩塌陷落,仅留相邻的东西两窟。
东窟平面呈长方形,覆斗形顶,窟内有通顶的中心方柱。窟高6.05米,宽9.7米,残深7.67米。中心柱四面分上、中、下三层开龛造像。下层每面各开一个圆拱形大龛,每龛内各塑一尊佛像,结跏趺坐。龛外两侧除南面塑二弟子外,其余均塑二胁侍菩萨,龛楣外两侧各悬塑飞天6~8身。中层每面各开三个并列的圆拱形龛,每龛内均塑一佛像,龛外两侧除个别的塑天王像外,其余均塑胁侍菩萨。上层每面塑5佛或10佛不等,上、中、下三层龛外空间壁面上塑坐佛、菩萨或莲花化生童子等。壁画中央绘佛说法图,佛结跏趺坐,二菩萨侍立,周围绘千佛像。窟顶和西壁所绘的立佛像及千佛等视其风格应为西夏时期重绘。
西窟中心柱四面分上、中、下三层开龛造像。下层每面各开一圆拱形龛,每龛内塑一佛像,结跏趺坐,龛外两侧除东面为一菩萨一天王外,其余两侧均各塑一菩萨像。中层上端浮塑天幕形,四面分别塑思惟菩萨、弥勒佛和释迦牟尼佛等,两侧塑结跏趺坐的八大弟子或八大菩萨。上层绘菩萨。窟内壁画多层,内容为千佛像,窟顶四周及窟顶围绕中心柱绘供养菩萨和飞天。
东、西两窟现存的造像和壁画都形体高大,古朴雄健,具有早期造像的明显特点,虽经后代重修,但仍不失原作之风貌。这两窟是记载中的洪崖窟,即典型的北凉石窟,时间为神玺元年(397年)至玄始元年(412年)。
五、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位于今武威东南张义堡天梯山中。天梯山为祁连山支脉,因山势陡峭,登临之难如上天梯,故名。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北凉,是北凉王沮渠蒙逊由张掖迁都凉州之后(412—433年)开凿的,距今已有近1600年的历史,是我国石窟寺中时代较早的一个。隋唐五代均有重修。石窟开凿在依山傍水的崖壁上,最高处原距地面高约60米左右,分三层修建而起,原各窟之间有栈道相连。明代尚存26窟,到20世纪50年代仅存13窟。均是平面长方形的中心柱形窟,柱上每面分三层或二层开龛造像,窟内有少量原绘壁画,据推断约为北凉作品,其他系方形窟均为唐时开凿,如第2窟菩萨像,为双腿长跪形式,下有较高的仰覆连束脚腰座,塑造的写实风格确为少见。20世纪50年代因修建黄羊河水库,石窟在水库区不得已将塑像搬迁移入甘肃省博物馆藏存。唯唐代大佛窟内的造像,却长期被浸泡在窟前水库的汪洋之中。近几年“亡羊补牢”,在窟前修起防水大坝,防止了库水的继续侵害。天梯山石窟中属于北凉时期开凿的洞窟有编号1、4等窟。
第1窟位于窟群上层西端,窟平面呈长方形,平顶,窟内有通顶之中心方柱。因窟前沿山崖崩塌陷落,中心柱接近崖边。窟内四壁不开龛。窟高5.15米,宽2.78米,残深4.48米。中心柱分上、中、下三层开龛造像,每层每面各开一个圆拱形龛。龛内塑佛像一尊,龛外两侧各绘胁侍菩萨,均留残迹。窟内壁画达三层之多,现仅存最下层所绘供养菩萨像。
天梯山石窟
第4窟位于窟群西侧中层一窟之下方,因早年遭地震窟平面已不完整。平面呈长方形,平顶。窟内有中心方柱。中心柱四面分上、中、下三层开龛造像,上层每面各开5个并列的圆拱形龛,中、下层每面各开3个佛龛,龛内造像已全无。窟内壁画多达数层,下层壁画为北凉时期所作。1958年搬迁时被剥露出来,有简单的说法图、千佛像及胁侍、供养菩萨、莲花化生童子等。菩萨面形方圆,高髻,长发披肩,细眉大眼,高鼻薄唇,身着袒右肩袈裟,双手合十,半跪状,形象和绘画特征都与炳灵寺169窟内西秦壁画极为相似。
有关甘肃历史文化的文章
第一节甘肃石窟寺的结构与内容一、石窟寺佛教亦称“象教”,它既有深奥的教义,也有具体生动的形象,并且非常注重和善于将那些抽象的教义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人们习惯把这种石窟称之为石窟寺。......
2023-11-29
寺儿湾石窟又称红罗寺,位于靖远县城西南北湾乡离城约20公里的红罗山口。法泉寺石窟位于靖远县东湾乡杨梢沟口,四周群山环抱,依山傍水。据有关文献记载,石窟创建于北魏。炳灵寺石窟卧佛陇中地区石窟群中最著名的是地处丝绸古道上的炳灵寺石窟。......
2023-11-29
第五节陇南石窟群甘肃境内的陇南渭河流域有武山石窟群、西和石窟群、天水石窟群等,其中以天水麦积山石窟规模最为宏大。水帘洞石窟群坐落在武山县城东北约25公里的钟楼山峡谷中,谷中群峰叠嶂,乱石开径,别有天地。据明代万历年石碑及《陇右金石录》记载,明代以前窟龛建造已趋于完善,后因失火木构建筑全毁。......
2023-11-29
1程家社区长岭寺屯因长岭寺庙宇而得名。早年间长岭寺信徒最多时有400余人,每年三月二十日和四月八日为祭祀日即庙会,附近村屯来庙会参拜者常常逾千人。据文献记载,长岭寺是清雍正十年修建的,解放后寺庙曾是程家生产大队的库房。他说长岭寺最后的那个老和尚叫王庆安,就是登沙河高家村人。现在的长岭寺原址长岭寺旧址鸟瞰阿尔滨社区老爷庙旧址和老井阿尔滨社区的老井2在阿尔滨社区还有一老爷庙遗址。......
2023-10-07
第六节陇东石窟群陇东是指甘肃省东部陇山(六盘山)以东的庆阳、平凉两地区。陇东泾河流域临近汉唐都城长安,是丝绸古道的东段,泾河河谷是出长安西行的必经之路,也是佛教传播之地,窟群众多。陇东诸石窟所在地的山岩多属砂岩可以进行雕刻,故这一地区石窟中的造像全部为石雕。保全寺石窟位于合水县太白乡平定川源头的西岸,现存窟龛25个,窟群范围长约40余米。......
2023-11-29
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石窟,其结构分为洞窟前室和洞窟主室。莫高窟造像构成石窟的主体。据统计,现存于莫高窟内的各种佛、菩萨等单体和群体像共有12208身之多,说法图930余幅。......
2023-11-29
玉门关和阳关在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定西汉西北边境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西域各国互相攻击,朝廷无力制止。玉门关也就失去了它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关口作用。北周至隋唐,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除阳关仍在使用外,敦煌的玉门关随着酒泉至瓜州达伊吾大道的开通渐渐被废弃了。在古丝绸之路上享有盛誉的玉门关,将为沟通东西方各国往来谱写新的篇章。......
2023-11-29
马家窑类型的彩绘陶器,在纹样装饰手法上不同于中原地区。这是马家窑彩陶在装饰上成功与进步的表现。马家窑彩陶图案层出不穷的丰富变化,充分显示出陶工们在图案设计方面的杰出成就。......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