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泉县下河清乡的魏晋墓葬砖画中,绘有1大羊3小羊的牧羊场景。嘉峪关魏晋墓葬牧马图四、屯戍在现有的嘉峪关墓葬的600余幅砖画中,表现生产和屯戍的画面就有80~90幅,尤其是其中的3号墓,在墓前室南壁上端安排了两幅屯营图和屯垦图,形象地说明了魏晋时代统治阶级在河西地区的屯守活动。......
2023-11-29
艺术活动是魏晋墓葬画的又一重要内容,主要包括音乐舞蹈、杂伎百戏及博弈。
一、音乐舞蹈
魏晋时期,士族阶层从中原地区带来的正统乐舞,与当时从西域传来的胡族乐舞产生了新的融合,形成了“西凉创”这一代表雅声与梵乐融合最高成就的音乐,这种以地域命名的“西凉创”,也称之为“西凉乐”。《隋书·音乐志》对其起源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西凉者,起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秦汉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至魏周之际,遂谓之国伎。”可见西凉乐源于龟兹乐,为前秦末年吕光从龟兹带回的众多乐舞中的一种,它在河西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正统雅声融合,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特色。
西凉乐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将音乐与舞蹈紧密结合。在人类早期的艺术创造中,音乐与舞蹈本来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西域民族又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因此将乐舞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其表现内涵。舞蹈一般为独舞或四人舞;二是演奏乐器的中西合璧。演奏西凉乐的乐器共有19种,分别是钟、磬、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曲项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担鼓、铜钹、贝等。整个乐队需要27名乐工来共同演奏。其中钟、磬、长笛、铜钹等为中原地区的传统乐器,而曲项琵琶、竖箜篌、五弦则是西域乐器,这种音质不同、形状各异的乐器的演出,奏响了一曲嘹亮高亢的中西文化交流的乐章。从乐器种类、舞蹈形式以及服饰展现出西凉乐舞场面的浩大与气势的恢宏,正因为如此,它不仅在后凉、北魏、北周被定为国乐,同时还广泛流布于广大的中原地区,绵延流播达500余年而不衰,因而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西凉乐与龟兹乐齐名。西凉乐在河西地区与中原音乐交互融合,以全新的面貌出现;龟兹乐则保留了自己的原汁原味。龟兹乐自吕光从西域引入中土,首先在河西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流布,随后传到中原地区,被社会各个阶层更多的人所了解、熟悉和喜爱,以至于从北朝至隋唐时期,在广大的中原地区风靡全国、大为盛行,成为中原最流行的音乐之一。龟兹乐的特点是使用的乐器与众不同,除了笙、箫,主要以鼓类为主,如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等,另有铜钹、贝等辅助乐器,一般约以15种乐器合成为一个声部,需要20名乐伎演奏。舞者的衣着服饰与西凉乐有些类似之处:“《龟兹乐》,工人皂丝布头巾,绯丝布袍,锦袖,绯布裤。舞者四人,红抹额,绯袄,白裤帑,乌皮靴。”[1]据《通典·乐志》记载:“屈茨(龟兹)琵琶、五弦、箜篌、胡直(竹)、胡鼓、铜钹、打沙罗、胡舞、铿锵镗嗒,洪心骇耳,抚筝新靡绝丽,歌音全似吟哭,听之者无不凄怆。”无论是铿锵高亢、气势磅礴的雄壮音律,还是凄靡婉转、不绝如缕的悲凉韵调,都可以表现得形象逼真、绘声绘色,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与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乐曲类型可分为歌曲(如《善善摩尼》)、解曲(如《婆伽儿》)和舞曲(如《小天》、《疏勒盐》)等,具有各自不同的用途与差异明显的不同表现力。
音乐歌舞在嘉峪关魏晋墓彩绘砖画中也有表现。舞蹈方面有的是一人单独翩翩起舞,有的是两人对舞。乐曲以三幅画为例,其中—幅图画是女乐舞伎分立端坐于画面中央的主人的两旁,乐工则跪坐在一旁正在准备奏乐,他们正准备为主人演出乐舞;另外一幅彩绘砖画表现为男主人和三位客人坐在幛下的榻上,下面跪坐着的两名乐工,一名在吹奏笛子,另一名在弹奏阮咸;还有一幅画,其中的乐工正在为主人弹奏卧箜篌。这些画面形象地说明早在1600多年前,在广大的河西地区乐舞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经非常普及地进入到了人们家庭生活中。(www.chuimin.cn)
二、杂伎百戏
杂伎百戏,据说是吕光征西域后采纳了西域一些杂伎百戏的剧目,将其带回到河西地区。后来西域诸国在向西凉、北凉等政权纳贡时带来了一些节目,这样杂伎百戏在河西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与河西本地民间传统的娱乐活动结合起来,风靡了整个河西地区。所谓百戏,为古代乐舞杂技的统称。开始于秦汉,汉代也称之为“角抵戏”,一般包括扛鼎、筋斗、绳技、吞刀、吐火、狮舞等,以及各种装扮人物的乐舞,也称之为“散乐”。从河西地区发掘的酒泉丁家闸5号墓的壁画《燕居行乐图》中,就有二个伎人在表演翻筋斗,左面的一个在做前软翻,右面的一个正在做“腱子”。魏晋时期这些伎艺在河西地区广为流行,它们既可以高登大雅之堂,作为统治者举行正规活动时的保留节目,又可以深入底层,作为民间简朴随意的娱乐形式之一,因而成为社会各阶层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
三、博弈
在嘉峪关魏晋墓葬中有一幅博弈图表现了我国古代博弈的情形。博弈至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在华夏大地上非常普及了。所谓博弈,就是六博和围棋的总称。博,是指六博;弈,是指围棋。六博也称之为“陆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娱乐游戏。投掷六枚箸筹,行走六枚棋子,所以称之为“六博”。嘉峪关魏晋7号墓中室东壁上有一幅彩绘砖画,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六博的场面。画面中间摆放着一张褐色棋桌,桌上画着纵12道、横4道的一幅棋局,棋局纵横线处有明显的交叉点。两位身着红色长袍、头戴元宝帽的男子,跪坐在棋桌的两侧。左边一人两手高高举起正在掷采,二琼已出手,悬在棋局的上方。右边一人惊恐异常,左手高举,右手伸向前方,五指平伸,目不转睛地盯着对方,似乎急于想看出结果。又似乎是左边的一人输了棋,扔出二枚箸筹,右边一人作伸手去接状。画面表现的栩栩如生,既再现了历史上我国传统的棋种,又表现了绘画技艺的高超。
【注释】
[1]《旧唐书·音乐志》。
有关甘肃历史文化的文章
在酒泉县下河清乡的魏晋墓葬砖画中,绘有1大羊3小羊的牧羊场景。嘉峪关魏晋墓葬牧马图四、屯戍在现有的嘉峪关墓葬的600余幅砖画中,表现生产和屯戍的画面就有80~90幅,尤其是其中的3号墓,在墓前室南壁上端安排了两幅屯营图和屯垦图,形象地说明了魏晋时代统治阶级在河西地区的屯守活动。......
2023-11-29
这部分画面数量较多,是魏晋墓葬画中最常见、最主要的一部分内容。所谓驿传,早先主要是用车来传递信息,这种专门用来传递信息的车辆称之为传车。......
2023-11-29
第一节嘉峪关魏晋墓葬及酒泉丁家闸五号墓一、嘉峪关魏晋墓葬的主要形制从1972年至1979年,在嘉峪关市新城乡以西2.5公里的三支渠以东,先后发掘清理了13座墓葬,其中8座墓中有彩绘砖画出土。嘉峪关墓葬中的壁画主要分布在墓道两壁及其门楼上、墓室的砖上、棺木上。......
2023-11-29
后经秦穆公、献公的向西开拓,至秦昭王二十八年置陇西郡,三十五年又置北地郡,这是甘肃郡一级最早的行政建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划全国为36郡,后增为40郡,甘肃黄河以东地区仍沿用北地、陇西二郡行政建制。蜀汉在甘肃境内辖有武都郡、阴平郡,二郡辖区大部在今陇南地区。甘肃全境属秦凤、永兴、利州3路管辖。分置以后的甘肃省辖8府6直......
2023-11-29
甘肃境内的秦长城始筑于秦昭王时期,即公元前306年到公元前251年止,比秦始皇统一中国早了半个世纪。甘肃境内的秦昭王长城又称秦西北边地长城,从临洮起经渭源、陇西、通渭、静宁、西吉、固原、彭阳、镇原、环县、华池共11个县,全长1000公里以上。......
2023-11-29
第一节甘肃自然地理环境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是山地形高原地区。祁连山又称河西走廊南山,东起乌鞘岭西至当金山口,包括甘肃省境内的阿尔金山部分,长达1000余公里,由一系列平行山岭和山间盆地组成。而北半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南部差,而且变化也较大。如今,这里水文条件恶劣,干旱少雨,水贵如油,草木稀少,荒山枯岭,沟壑纵横,自然地理环境恶劣。......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