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魏晋墓葬画中的社会生活-甘肃历史文化

魏晋墓葬画中的社会生活-甘肃历史文化

【摘要】:这部分画面数量较多,是魏晋墓葬画中最常见、最主要的一部分内容。所谓驿传,早先主要是用车来传递信息,这种专门用来传递信息的车辆称之为传车。

第二节 魏晋墓葬画之社会生活

魏晋墓葬画的最主要题材是表现人们日常的物质生活,主要包括炊事活动、妇女生活、出行巡游与狩猎、邮驿等。

一、炊事活动

炊事活动是人们维持生命的最基本活动,也是反映当时人们生活水准的一个重要体现。这部分画面数量较多,是魏晋墓葬画中最常见、最主要的一部分内容。操作程序有屠宰、炊庖、宴饮进食等。

首先是屠宰。在1号墓中的画像砖上绘有多种宰杀动物的场面,如一只猪仰卧于一张几上,一个庖丁正准备持刀开宰;一只羊四足倒悬,一个庖丁正持刀宰羊;还有一幅则更为复杂,画面的左边一庖丁正在宰杀一只四蹄倒悬的羊,下面置一盛血盆,画面的右边一个庖丁正牵着一只羊来准备宰杀,壁上有一排铁钩,上面悬挂着一些肉;一个庖丁一手牵牛,一手持铁锤准备宰牛;一个庖丁正在持斧宰杀四足倒悬的羊,一个庖丁正在持刀宰杀仰卧于地的猪,还有两个婢女高挽衣袖宰杀烫洗鸡禽。所有这些屠宰的场面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嘉峪关已发掘的8座墓葬中就有17幅之多,其中被宰杀的动物主要有牛、羊、猪、鸡等,使用的工具主要有案、刀、绳、钩、盆等。

其次是炊庖。在一幅画中有二婢女在操作,左前一婢女前边置一三脚架,右一婢女前置一罐,画面上部长案上放有食物,墙壁上三只铁钩上皆悬有肉。在另一幅画中,灶台上放有一只陶罐,一婢在灶前烧火。身后坐一婢,面前放有一只陶罐,墙上悬挂有一把铁刀。而在众多的炊庖的画面中,或挥刀切肉,或持叉炙烤,或抬缸汲水,或灶前烧火,或挽袖揉面,或用笼蒸食,或捧奁进食,或侧立侍宴,内容丰富,人物众多。

三是餐桌上的准备工作。画面有一侍女持巾前趋;一庖丁在切肉,一婢在整理重叠的三圆案准备进食;二女在为墓主人布置宴席,画面中间放置有三只圆盘,盘上放有食物,一女正在转身取箸;二婢女正在将食物放置于重叠的三圆案上;一婢女正在用箸从盆里取食物摆在长案上;二婢协同正在往重叠的长案上摆设食物;二婢对坐,右边一婢正在用箸从三足器上的罐里取食;一婢正在缸前以勺取食,身后一婢正在递罐盛接。

四是进送食物。在1号墓中许多画面反映了侍女侍奉主人进送食物的场面,一幅画中为四名侍女,其中三人在前手捧食奁,一人在后手托食盘,盘上放置有食箸。在另一幅画面中则是三名侍女手捧食奁翩然前行。还有一幅为一侍女手托食盘前往进食,食盘中放有状若馒头的食物;一侍女右手托盘左手提匣前往进食。除了捧盘之外,还有一幅画面为三个侍女,其中两人捧盆行走在前,一人提壶紧随其后,一起前往进食。有些侍女的托盘上还有耳杯。

五是宴饮。在一幅画中墓主人手持便面正在进食,旁边有一仆手持铁叉上炙烤好的肉串正在递与榻上的主人。主人左右两侧分别题有朱书的“幼契”和“段清”的字样。

六是餐后拾掇。如一婢女持巾拭抹圆案,身后放有一盆。

炊庖器具主要有土灶、铁叉(分普通和炙肉的两种)、圆案、大缸、储坛、滤罐、食案、长几、木盘、托盘、木匣、耳盘、耳杯、斛、镟、箸、勺等,其中勺、斛、镟常常作为一组三套的食具同时出现。(www.chuimin.cn)

二、妇女生活

反映妇女日常饮食与生活的画面在1号墓中也有反映。一幅是一侍女在帷帐内为女主人扇凉,两侍女各立帐外两旁;右边榻上也坐着一位贵妇,身后立着一位侍女在为其扇凉,榻前放置着勺、斛、镟、盘和箸等食具,说明当时除了正餐之外贵族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小吃小酌的习惯。在另外一幅画中,右边榻上坐着两名贵妇,左边榻上坐着四名女宾,一位侍女正站立在两榻之间手持团扇为宾主扇凉,地上放着勺、斛和镟。另外还有一些画面反映男女二位墓主人对坐宴饮,人物中间放置着勺、斛、镟三器一组的食器。不仅贵族和主人时常对饮,女婢也会对饮,在7号墓中就有两位女婢对坐,一女手持一案,案上放有一只耳杯;一女手持团扇,两人中间放置的食具和当时贵族主人的一样,也是勺、斛、镟三器一组的食具。

三、出行巡游与狩猎

在6号墓中有一幅徒步出行的画像,共有三人,前后两人双手持着笏状的东西,中间一人袖手而行,双臂上平放着一把剑。4号墓中有一幅出游图,一位车夫牵着一头牛,牛拉着一辆载物的车,车后跟着一位提匣的妇人。画面中间是一位披着头发坐着的男子,身后是一个玩耍的儿童。另一幅出游图中则有两名妇女正在前行,身后是一个儿童,画面右侧是一辆露车。最著名的一幅图画便是两人漫步于郊外桑林中的弹唱图,前面一位怀抱琵琶边走边唱;后面一位高举手铃边行边舞。骑马出行的画面基本上集中于7号墓,一般为军土打扮,绝大多数为三骑一组,每人骑在马上,左手揽缰,右手持有带缨的枪或节,似乎是出去巡逻,反映了当时河西地区军事活动的场面。另外还有一些达官显贵骑马出行的情景。如在6号墓的一幅骑马出行图中,主人骑着枣红马,袖手挽缰,臂弯中夹着一个麈尾。随从衣着简朴,骑着一匹马紧随在主人的坐骑之后,怀里抱着一件乐器样的东西。主仆二人的双腿都放在暖袋里。

狩猎生活的画面从墓葬画所表现的内容看,狩猎的目的、方式、对象、工具各异。狩猎的目的有四种:一是为了弥补日常食物资源的不足;二是为了从动物皮毛中获得较高的利;三是达官显贵游玩享乐对平庸生活的一种调剂;四是将狩猎作为习射练武的重要手段。狩猎方式是多种多样,或单人徒步狩猎,或双人、多人围猎,或骑马射猎,或三五成群地围猎。狩猎的对象不同使用的工具不同,因此所采用的捕猎方式也就不同。对于天上的飞禽或地面上体形较小而又奔跑较快的动物,一般采用射猎的方式,也可放出猎鹰逐取;对于已经受伤的猎物一般放出猎犬去追;而对牛、羊、鹿等体形较大的动物则先用坐骑去追,然后再用枪刺。

四、驿传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邮驿递传的国家之一,根据甲骨文的记载,早在商代就有通递军情的传信活动;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办起了私邮或官邮,用来传递公文或互通信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咸阳为中心建立了全国性的驿站,统一驿令,使当时的邮驿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汉代随着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由中原通往中亚和欧洲的驿道,并设立了常规的驿骑,从而标志着中西方邮驿的沟通。

早期邮驿主要从驿传发展而来。所谓驿传,早先主要是用车来传递信息,这种专门用来传递信息的车辆称之为传车。后来为了加强传递的速度和效率,逐渐改用马作为邮驿的工具,这种骑马传递公文和信息的方式就称之为驿骑。汉代还沿着“丝绸之路”的古道设列厅台、广置烽燧,五里一小墩,十里一大墩,三十里一堡,用以传递信息。为了信息传递的便利,历代还在邮驿的通道上设立了众多的驿站,供驿使或各地官员休息打尖、换乘车骑或补充给养。此外,每一驿站还设有专门的驿站管理者,并备有专门的驿夫、驿马及一些常用的生活必需品,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邮驿的工作效率。

陆凯在《赠范晔》中写道:“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葬画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当时这一地区邮驿的情形。在5号墓中有一幅彩绘驿使图,一信使手持信物跃马疾驰,驿骑四蹄腾空,飞速向前,马尾飘扬,使得整幅画面动中有静。这幅画是中国早期邮政历史真实而又形象的记录,它对于中国邮政史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因此在1982年为了纪念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将其以《驿使图》为名作为小型张的纪念邮票发行。

嘉峪关魏晋墓壁画:驿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