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泉县下河清乡的魏晋墓葬砖画中,绘有1大羊3小羊的牧羊场景。嘉峪关魏晋墓葬牧马图四、屯戍在现有的嘉峪关墓葬的600余幅砖画中,表现生产和屯戍的画面就有80~90幅,尤其是其中的3号墓,在墓前室南壁上端安排了两幅屯营图和屯垦图,形象地说明了魏晋时代统治阶级在河西地区的屯守活动。......
2023-11-29
第一节 嘉峪关魏晋墓葬及酒泉丁家闸五号墓
一、嘉峪关魏晋墓葬的主要形制
从1972年至1979年,在嘉峪关市新城乡以西2.5公里的三支渠以东,先后发掘清理了13座墓葬,其中8座墓中有彩绘砖画出土。这些墓葬基本上为大型砖室墓,多为家族墓葬,往往是许多墓冢集中于一个墓地之内,因此墓葬之间的距离很近,有些墓之间很容易打通。
嘉峪关魏晋墓葬的修建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先挖出墓道,然后根据所需墓室大小用打竖井的方式分别挖出前室、中室和后室,随之再掏通隔梁,最后采用干砖叠砌墓室,并以筛过的细黄土填平墓室外部砖缝。在墓顶、墓门、耳室等起券部位夹以陶片,或用约略打成楔形的条砖起券。用这一方法修筑的主要是1~5号墓;第二种是先挖出墓道,然后顺着墓道方向在地下根据墓室大小挖出拱形土洞,再用干砖叠砌墓室,先筑后室,然后筑中室和前室,最后砌墓门和门楼,并用砖建门楼掩堵墓顶与土洞之间的空间。用这一方法修筑的主要是6、7、8号墓。
墓葬的四周一般往往有用沙砾堆起的方形“坟圈”,“坟圈”一般留有开口,有些开口还与两旁用沙砾堆起的通道相连。在墓群中心的族葬墓地,这种通道有时很长,开口的方位基本上选择在与墓道方向一致的一侧。这些族葬墓封土连线与“坟圈”周边略呈对应斜线排列。墓顶封土一般以未经夯筑的黄沙土堆成,大部分墓封土为圆形,个别为截顶方锥形。
墓道斜坡又长又深,墓道两壁间距上窄下宽,剖面呈“八”字形。墓道基本上以方砖铺地,方砖一般约34厘米见方,5厘米厚,砖面有各式花纹。紧贴门楼顶端的墓道两壁残留有砖砌拱券,拱券前并有砖砌方形柱状建筑遗迹,是当时墓道上附属建筑的遗存。
墓门上有5~7层砖砌拱券,墓门一般用双层条砖封堵,封门砖或以不甚规则的横人字形混于竖的一字形砌筑,或以横的或竖的一字形砌筑。墓门拱券上端都建门楼。门楼结构基本相同,如1号墓门楼,其顶部基本上与地面平齐,以两层侧砖斜砌为横人字形,然后往下或顺砌平砖、侧砖,或顺砌间以丁砌,或多层平砖间以一层侧砖,结构简洁而富有节奏。门楼下部基本上都有砖砌阙形结构,双阙以两层顺砌平砖为基座,上为一块顺砌立砖砌成的阙身,阙顶用一块六角形砖和砌成屋顶形的三块磨砖组成。双阙之间以屋顶相连,屋顶是在六角形砖的下部用挑出的一层平砖,上绘有仰瓦为象征。屋顶下有门,门周围砌有门框,门框内有矩形门洞,门洞内以对缝立砖为门扉。
这13座墓的墓室都用双层灰条砖砌成,形制、结构基本上为二室墓或三室墓。
二室墓由砖券墓门、前室、左右耳室、过道门、后室组成,一般用印纹方形花砖、雕刻砖、长方形砖叠造。墓门为拱形券,券顶以上砌以彩绘砖门楼,墙面嵌有檐椽、斗拱以及人、兽、鸡、羊、猪等动物造型雕刻的花砖。前室顶部以长方形砖四面攒顶叠造成覆斗式,墓室平面接近正方形,左右耳室为长方形。后室一般为普通弧券,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前室四壁都有两层伸出壁面17厘米用条形砖嵌造的上下层屋檐,以及用来装饰墙壁的彩色画像砖,后室仅后壁有彩色画像砖。墓室地面基本上以双层砖铺成,下为条砖,上为花纹方砖。墓室四壁以三层顺砌平砖起基,上为一层侧砖,经过六至七组这种三层平砖一层侧砖相间砌筑,然后再以平砖错缝叠砌,四面结顶。墓室平面的边线中部都稍向外凸,四壁则自平砖起基逐渐内倾,使墓室平面的边线和剖面的顶线都成为了弧线。
三室墓一般由墓道、墓门、前室、中室和后室组成。有的前室东西还各有耳室。如3号墓为三室墓,其左壁耳室券门上一书“藏内”,另一书“炊内”;右壁耳室券门上一书“车庑”,另一书“牛马圈”。左右壁上部砖砌小门各二座,后壁中部有砖砌小门一座,中室左右壁中部各砌有小门一座。用来建造墓室的砖主要为印纹方形花砖、长方形砖、雕刻砖和画像砖。墓门以条形砖叠造出拱形券,券顶以上用条形砖砌成门楼,墙面嵌砌有斗拱、人物、兽首、鸡、羊等造型的雕刻砖。
二室墓和三室墓基本上与中原地区的墓室结构相似,从中可以看出河西地区与中原地区的文化渊源关系。但是,河西地区毕竟同中原地区有一定的距离,这种空间上的相对隔离必然会带来文化上的差异,因此河西的魏晋墓葬同中原地区墓葬的形制又有着区别:(1)墓门上砖叠高大而复杂的门楼不见于中原,这是源于东汉末关西一带的墓制;(2)干砖相叠和前、中室作盝顶也为中原所罕见,这是由于这个地区墓室建于地下砾岩洞中,不需要砖结构负荷较大的重量而出现的一种地方作法;(3)前、中室左右壁砌出半开小门和墓室盛饰彩画砖和小幅壁画都为以前所未见;(4)中原葬具保存甚少,葬具内画东王公、西王母或女娲、伏羲的形象极为罕见。
二、嘉峪关魏晋墓葬画分类及特点(www.chuimin.cn)
嘉峪关已发掘的8座魏晋墓葬,其中6座是壁画墓,除少数几块墓室壁画为盗墓者的盗洞所穿、门楼上的一些壁画因年久而自然损毁外,其余绝大部分基本上保存完好,色泽鲜艳如新。嘉峪关墓葬中的壁画主要分布在墓道两壁及其门楼上、墓室的砖上、棺木上。墓葬画共分为四类:
一是砖画。一般是一块砖面上一幅图画,也有极少数是在半块砖上画一幅画,或者由几块砖组成一个画面的小型壁画。彩绘砖画的分布在二室墓中前室一般以三层排列,后室以三层或四层排列。在三室墓中前室和中室或者四层、或者五层,后室一般以三层或四层排列,少者为二层。彩绘砖画一般主要分布于前室。
二是砖雕。主要在条纹方砖上,这类砖可分为三种:一种是每一块方砖上都有各式几何或动植物或人物花纹的条纹,如以一组相互交叉的斜线将砖面分为两组对称三角,每一个三角之上都饰有S形或螺旋形的云气纹;第二种是以斗拱、侧兽、雷公及各种力士等为主的各种建筑造型的砖;第三种则是在顺砌的砖面上雕出圆形的凸雕。具有特色的是侧兽砖、托梁兽造型砖和托梁赤帻力士砖,以及手持矩形曲尺状物的鸡首人身、牛首人身像,前者最典型的当为饰有四灵的方砖。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建筑装饰图案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
三是木画。主要绘制于棺材木板之上。如1号、13号墓的棺板上均绘有图画。1号墓为合葬墓,在男、女棺盖里边以红、黑、白、石青色分别绘有伏羲、女娲和云气纹的图案。13号墓也是男女合葬墓,在男棺的盖板里面以云气纹图案为衬底,黑线阔边,前绘东王公,后绘西王母。在女棺的盖板里面也以云气纹图案衬底,绘有一幅伏羲、女娲图,整个画面染以红、黑、白、黄、石青几种颜色,笔法流畅自然。值得注意的是,在女棺后档里面,用墨线描绘了一幅卦像图,其方位、射线、星点都十分规整,且画面保存完好。
四是文字砖。这类砖发现不多,主要是在墓道填土和封门中发现的,其中1号墓的填土中的一块一面刻有“五隋合三千七百一十一”,背面有“千一百册五”等字;2号墓中有两块封门砖,一块刻有“口长埋(?)”,另一块刻有“三百八十”字样;8号墓中有一块封门砖,刻有“六”的字样。从这些随意自然、收放自如的线条上,可以体会到墓葬画的审美文化底蕴。
嘉峪关魏晋墓彩绘砖画的特点:一是取材广泛,以表现现实生活为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内容有农桑、畜牧、井饮、狩猎、林园、屯垦、营垒、庖厨、宴饮、奏乐、博弈、牛车、出行、坞壁、穹庐、衣帛器皿,还有营帐、驿传、牵驼、车舆、滤醋、蚕茧、丝束等;二是画法简练,以线描为主,色调明快。一般先用土红线描起稿,或用墨线勾勒出人物、动物的轮廓,然后用黄、白、朱红、浅绿、赭石等颜料着色渲染,稍加点缀;三是描绘的事物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绘画艺术逐步提高;四是它是敦煌石窟壁画艺术的前身,从中可以寻找渊源关系。敦煌石窟壁画中的神话题材,是嘉峪关魏晋墓彩绘砖画的继承和发展。
三、酒泉丁家闸五号墓
在河西走廊的魏晋墓葬群中,最集中、最完整的墓葬群分布在酒泉县城西北6~20公里的地带上,南面为兰(兰州)新(新疆)公路和讨赖河(北大河),东向至果园公社,北接嘉峪关市新城公社野麻湾,西北达断山山麓的大小1000余座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墓葬群。其中,位于酒泉县城西8公里处的果园乡丁家闸村乱石滩上的110多座,基本上是五凉时期的墓葬群,保存完整。按照自然地形分为7处,分别是陶家庄晋墓群、陶家地湾墓群、张家墩湾墓群、土疙瘩石滩墓群、丁家闸九组西滩墓群、丁家闸九组南滩墓群、小土山墓群。
在这7处墓葬群中,已发掘的最具特色的是丁家闸5号墓。该墓位于酒泉西8公里处的果园乡丁家闸村二队的陶家庄,在庄子饲养圈的西墙外南端距兰新公路约1公里,是较典型的东晋十六国的大型壁画墓。该墓地面封土外形为平顶方形土堆,残高1.96米,东西残长约19.5米,南北残长约17.4米。墓葬中有族葬茔圈,茔圈以砾石堆砌而成,现存高度仅剩0.3米。南圈长94米,东圈残长32.6米,西圈残长63.2米,北圈已残毁。茔圈间有墓葬两座,5号墓为其中较大的一座,其南距南圈边23.2米,西距西圈边6米。其南侧稍前14米,为一尚未发掘的较小的墓。
5号墓于1977年正式发掘,墓主人为十六国时期(304—439年)的一个王侯或将军。墓道东向长36米,墓道距地表12米,墓前为一长33米宽1.42米的斜坡墓道,墓门高1.07米,宽0.9米,深0.98米,起券5层,上有0.8米高的门楼,门楼上饰有草泥,上面有彩绘,但已漫漶不清。封门砖与墓砖相同,皆为长0.38米、宽0.19米、厚0.05米的青砖,平砌两层,每重现存六层半。地面为方砖铺成,其伸出墓门0.12米。墓道土质为干燥的砂砾。该墓室以青砖砌成,分为前后相连的两室,总长8.64米。前室长3.22米,宽3.32米,高3.36米,面积11平方米,顶部为覆斗结构,覆斗顶前部设有方坑,长2.37米,宽3.32米,深0.345米,这种方坑似乎为河西地区所特有的院落的象征。前后两室共有五层台阶上下。后部为二层台,高0.345米,宽0.845米,连接着通后室的过道。四壁平面为略微外凸的弧形,不用黏土以干砖相叠。通后室的过道高1.08米,宽0.98米,深1米。后室稍偏南,长3.32米,宽2.76米,高2.52米。四壁平面也略微外凸,用三平一竖的砌法共砌十层,其上为横连式纵券顶。后壁亦饰有草泥绘有壁画,地面与前室二层台平。除后室南侧地面铺有条砖一行外,前室、后室地面皆平铺穿壁变体云气方砖一层。铺地方砖长、宽各0.39米,厚0.05米。
从墓顶至墓底的砖壁上饰有一层薄薄的草泥,泥上又加有一层土黄色的泥皮,上面绘有壁画。后室为长方形券顶。整个墓室中前室顶部为饰有荷花藻井的图案,四周壁画的内容主要可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上三个层面,天上的景致基本上继承了汉代普遍出现的吉利祥瑞的图案和神话中广泛存在的故事,如亘古不变的太阳与太阴,形象多变的龙首与庆云,神性十足的东王公与西王母,以及镇定自若的三足乌、奇特诡异的九尾狐、腾云驾雾的羽人、神异祥瑞的白鹿、神鸟、汤王纵鸟、山林百兽等祥瑞图案和神话故事。与天上神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世间的生活万象,丰富多彩和充满鲜活灵动的画面。如墓主生前的宴饮享乐、仆从侍役的朴实本分、歌舞乐伎的精彩表演、百工杂技的生动活泼,以及车马的运行、眷属的出行等,都被真切地记录了下来,普通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场面也被真实地记录下来,如农耕、耙磨、扬场、放牧、园林、采桑、逗鸟、饲鸡、坞壁、运输等,以及椎牛、宰猪等各种庖炊场面。地下的图案则比较单一,主要绘有赑屃等形象。后室图画主要在西壁,绘有庆云、弓箭、奁盒、拂尘、丝束和绢帛等。以上所有绘画使用的色彩有朱红、黄、粉黄、白、石绿、赭石和浅赭等。
有关甘肃历史文化的文章
在酒泉县下河清乡的魏晋墓葬砖画中,绘有1大羊3小羊的牧羊场景。嘉峪关魏晋墓葬牧马图四、屯戍在现有的嘉峪关墓葬的600余幅砖画中,表现生产和屯戍的画面就有80~90幅,尤其是其中的3号墓,在墓前室南壁上端安排了两幅屯营图和屯垦图,形象地说明了魏晋时代统治阶级在河西地区的屯守活动。......
2023-11-29
这部分画面数量较多,是魏晋墓葬画中最常见、最主要的一部分内容。所谓驿传,早先主要是用车来传递信息,这种专门用来传递信息的车辆称之为传车。......
2023-11-29
放马滩秦简的第二部分是《墓主记》,共有8枚简。天水放马滩秦简是继睡虎地云梦秦简后出土的又一部秦简,它为研究秦的社会性质、亡盗者的身份、商业贸易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状况、天文历法及记时制度等多方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023-11-29
后经秦穆公、献公的向西开拓,至秦昭王二十八年置陇西郡,三十五年又置北地郡,这是甘肃郡一级最早的行政建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划全国为36郡,后增为40郡,甘肃黄河以东地区仍沿用北地、陇西二郡行政建制。蜀汉在甘肃境内辖有武都郡、阴平郡,二郡辖区大部在今陇南地区。甘肃全境属秦凤、永兴、利州3路管辖。分置以后的甘肃省辖8府6直......
2023-11-29
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的嘉峪山麓,有一座古老巍峨的关楼,墙垣雄伟,楼阁高耸,飞檐凌空,这便是万里长城的终点——嘉峪关。嘉峪关就建立于咽喉之地,人称“天下雄关”,是我国现存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关城。嘉峪关关城是一座东面窄、西面宽,略呈梯形的宏伟建筑。关门西开,是古代出人关必经之门,上题“嘉峪关”3个雄劲大字。新中国成立后,嘉峪关经过1950年、1957年和1973年3次较大的修缮和装饰,使这座古老的关城更加雄伟壮丽。......
2023-08-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