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甘肃镇所辖河西走廊段长城基本成形连为一体。甘肃镇长城遗址虽经风沙剥蚀堆埋,仍保持连贯的墙体,尤其是山丹境内还保存着一段两条以10余米间距平行的墙体,嘉峪关城南北也各有5公里余长城至今雄峙于茫茫大戈壁上,十分壮观。......
2023-11-29
第三节 甘肃境内的汉长城
汉王朝建立后,为防御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南侵,在西起新疆东抵辽东的北部边境线上修建绵延10000余公里的防御工程。据《史记》、《汉书》记载,重要的边塞修筑有五次:一是元朔二年(前127年),卫青在收复河南地后筑朔方城,修缮了秦蒙恬的边塞,以黄河为险固;二是元狩二年(前121年),卫青、霍去病兵出焉支山、祁连山后,由令居始筑至酒泉的边塞;三是元封三年(前108年)击破姑师(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后,由酒泉列亭障至玉门;四是太初元年至四年(前104—前101年)伐大宛(约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费尔干纳盆地)后,自敦煌西起亭障至盐泽;五是太初三年(前102年)遣徐自为出五原塞外数百里至千余里筑城鄣列亭至庐朐,又令路博德筑塞居延泽上。一方面大规模地修缮秦旧塞;另一方面将长城沿河西走廊延伸到新疆罗布泊一带,形成了长达1600余公里的安全防线,有效地保卫了这个地区的安全,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秦朝在甘肃境内的疆域没有越过黄河,随着河西走廊正式纳入汉王朝的版图,汉长城的修建主要集中在河西地区。河西地区的汉长城是先设亭障,再视地势之需要而筑城垣,故有的地方有亭障而无塞垣,时断时续,总体上仍能形成警戒线。河西汉长城大体以酒泉和敦煌为界分为东、中、西三段。
令居至酒泉段,为河西汉长城的东段,是河西汉长城修筑最早的一段。它起自令居(西汉县名,今永登县中堡乡罗成滩)至酒泉郡金塔县,中经天祝、古浪、民勤、永昌、山丹、张掖、临泽、高台诸县的北部,大体上沿走廊北侧的龙首山、合黎山构筑,史称“令居塞”。这段长城的具体走向是:从永登县临黄河之滨处(小咸水河注入黄河之地)起,溯该河谷北上,经永登县树屏乡下沟滩村、柴家坪村转向西北至红城子镇东面进入庄浪河谷,沿河谷东山梁北上,经龙泉寺、大同乡、柳树乡、永登县城、中堡镇、武胜驿等地进入天祝县境,越过乌鞘岭顺古浪河谷伸向河西走廊。长城过古浪县向北斜贯于今武威、民勤、永昌、山丹、张掖、临泽、高台等市、县,止于汉酒泉郡北方金塔县境。
酒泉至敦煌段,为河西汉长城的中段。它的东端在今金塔县境与“令居塞”衔接,向西横贯金塔全境至沙枣园以西入玉门市辖区,沿北石河南岸西行至北石河汇入疏勒河处入瓜州县境,再沿疏勒河南岸西行过三道沟(今属瓜州县的一个乡)、桥湾、双塔堡,沿着一条干涸的河床由三个墩以南入敦煌市境,过大月牙湖、东园湖至河仓古城(即大方盘城),再经小方盘城至榆树泉沼泽中,然后由小方盘城折向南方,伸于今敦煌市西南方的南湖乡古董滩,即汉代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阳关遗址。这段长城在金塔县黑河岸边的上下夹墩湾分道:一道沿黑河东岸东南行,过大茨湾至高台县与金塔县接壤处赵家峡汉长城东段止;另一道沿黑河东岸向东北经地湾城故址、金关故址,出金塔县进入今内蒙古三白滩直抵居延城(今额济纳旗东南,居延海西)。另外,汉代还修筑了玉门关到阳关、阳关到党河口、马迷兔到湾窑几条长城支线。在酒泉至敦煌的祁连山北麓也有古长城,为拱护丝绸之路的南翼而筑。从酒泉郡金塔县至敦煌这段长城(包括金塔以东至居延段),与令居至金塔县的长城构成一个“T”字形的掎角之势,有效地保护了疏勒河和弱水流域的农垦区及中原连接西域的河西通道。(www.chuimin.cn)
河西汉长城
敦煌至盐泽段,为河西汉长城的西段,指玉门经盐泽至渠犁之间的塞垣亭堠。盐泽即今新疆罗布泊;渠犁为汉代西域属国之一,在今新疆库尔勒市一带。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遣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汉军初因粮草不给而失利,李广利退至敦煌组织二次西征,终于在太初四年(前101年)攻克大宛。汉朝为保护西域交通线把河西长城从敦煌向西延筑直抵盐泽,这就是《史记·大宛列传》所说的“西至盐水,往往有亭”,“于是障塞亭燧出长城外数千里”。《汉书·西域传》也云:“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这段长城构筑于天汉元年至太始元年(前100—前96年)。后来汉朝又建置了楼兰与渠犁之间的亭燧系列工程,以维护西去大道的交通安全,这些亭燧迄今犹在,分布在今新疆孔雀河与库鲁克塔格山之间,长达200公里。它们大致修筑于汉武帝末年(前87年,后元二年),实际上是河西长城的延续,发挥着庇护行旅、传递军情的作用。自渠犁西去便可达汉西域都护府所在地——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小野云沟附近)和早期屯田地——轮台。罗布泊抵库尔勒市之间的汉代亭燧对汉王朝开拓西域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河西汉长城的建造形制,充分体现了“因河为塞,因边山险”的原则,采用挖壕堑、筑墙和利用深沟悬崖为壁的构筑方法,庄浪河谷段就是如此。壕一般在河谷东山根或山梁顺山势开挖,残宽6~10米,今多被沙土埋压,呈锅底状,残深0.5~2米。有的地段还并行开挖两道壕,间距30~50米许。今塌墩子沟、大坡沟、马家坪、营儿村、黄旭沟口几段保存较好。筑墙地段多在平缓开阔处或跨越河沟段,皆夯土版筑,中夹草层,夯层厚10~15厘米,草层厚3~5厘米,其中以汪家湾一段遗迹最明显。此段长城紧贴东山根,残长1公里许,基宽1.5米,残高1~1.5米,散落汉子母砖,内表菱格纹外表粗绳纹的汉代瓦片。在沟壑陡深地势险峻之处,地面往往不见汉长城遗迹,而是利用河沟冲刷形成的天然断崖为边塞。如小咸水河中部以南地段,山峻沟深,坡陡流急,正可构成天然屏障。还有的地段则削山为险构成立壁,这种遗迹大多沿山岭走向蜿蜒伸展,今龙泉寺、大同一带较明显。进入乌鞘岭段后,华藏镇至金强驿段全是版筑,其他地段也有壕沟。汉长城经过张掖地区平川、戈壁的地方,一般都由壕、壕堎(在南侧)、堎上筑烽燧、烽燧与亭障相连构成。这种形制的遗存在山丹境内十分明晰,全线以壕沟代替墙垣。现存壕沟全长59.95公里,深0.8~3米,壕口宽5~8米不等。壕沟里沿有壕堎呈土脊状,烽燧筑于壕堎上,间距1.25公里左右,现存汉烽燧19座,其中有6座明代加筑沿用。
西汉政府在河西长城沿线筑了许多“亭障”,供军事上防守瞭望之用。因为“亭障”设有烽火,所以又叫“烽燧”。“亭”和“障”即烽燧墩。小的叫“亭”,大的叫“障”,由侯官率领戍卒防守,负有垦田生产、打仗保边的双重任务。这些亭障大体上以2.5~5公里的距离排列在边塞上,把亭障、烽燧加起来就是长城。如有敌情,戍卒就根据不同情况放起烟火信号向后方报警。汉代人把长城叫做障塞亭燧或亭障烽燧,是由于秦王朝筑长城使役人民太过逼得老百姓起来造反,才避讳长城而称障塞的。据《汉书·武帝纪》:“行坏光禄诸亭障”。颜师古注释为:“汉制,每塞要处,别筑为城,置人镇守,谓之候城,此即障也。”宋鲍彪注《战国策·魏策一》解释为:“障,隔也,筑城垒为之。”因其具有城的形象,又作城障。
有关甘肃历史文化的文章
至此,甘肃镇所辖河西走廊段长城基本成形连为一体。甘肃镇长城遗址虽经风沙剥蚀堆埋,仍保持连贯的墙体,尤其是山丹境内还保存着一段两条以10余米间距平行的墙体,嘉峪关城南北也各有5公里余长城至今雄峙于茫茫大戈壁上,十分壮观。......
2023-11-29
甘肃境内的秦长城始筑于秦昭王时期,即公元前306年到公元前251年止,比秦始皇统一中国早了半个世纪。甘肃境内的秦昭王长城又称秦西北边地长城,从临洮起经渭源、陇西、通渭、静宁、西吉、固原、彭阳、镇原、环县、华池共11个县,全长1000公里以上。......
2023-11-29
第一节长城概况一、长城的基本情况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其修筑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些关城是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一般人谈长城主要指明长城。长城史家把以上这些诸侯国修筑的互防长城称之为“先秦长城”,也有称作“战国长城”的。......
2023-11-29
辛店文化因1924年首先在甘肃临洮辛甸(店)镇发现而得名,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西周时期,是甘肃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商末周初,甘肃东部寺洼文化已进入奴隶制社会。......
2023-11-29
第一节甘肃石窟寺的结构与内容一、石窟寺佛教亦称“象教”,它既有深奥的教义,也有具体生动的形象,并且非常注重和善于将那些抽象的教义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人们习惯把这种石窟称之为石窟寺。......
2023-11-29
后经秦穆公、献公的向西开拓,至秦昭王二十八年置陇西郡,三十五年又置北地郡,这是甘肃郡一级最早的行政建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划全国为36郡,后增为40郡,甘肃黄河以东地区仍沿用北地、陇西二郡行政建制。蜀汉在甘肃境内辖有武都郡、阴平郡,二郡辖区大部在今陇南地区。甘肃全境属秦凤、永兴、利州3路管辖。分置以后的甘肃省辖8府6直......
2023-11-29
第一节甘肃自然地理环境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是山地形高原地区。祁连山又称河西走廊南山,东起乌鞘岭西至当金山口,包括甘肃省境内的阿尔金山部分,长达1000余公里,由一系列平行山岭和山间盆地组成。而北半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南部差,而且变化也较大。如今,这里水文条件恶劣,干旱少雨,水贵如油,草木稀少,荒山枯岭,沟壑纵横,自然地理环境恶劣。......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