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中后期,甘肃已成为回族的主要聚居区。元末甘肃回族的分布已初步形成“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除河州外,天水的张家川及周围地区因陕西回民的大量迁入,逐渐成为甘肃仅次于河州的又一个回族主要聚居区。甘肃回族的分布格局从此基本定型,至今再无大的变化。......
2023-11-29
第一节 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
当人类社会进入铁器时代,中国文化欣欣向荣,欧洲拉登文化蓬勃兴起的时候,在东方的黄河流域和西方的地中海之间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这条路横贯亚欧大陆,支线通往南亚,联结着世界最古老的文化发祥地中国、印度、两河流域、埃及以及古希腊、罗马文化所在地。它是古代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之路,是贯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地处西北边鄙的甘肃是丝绸之路的西陲孔道,是这条东西交通线的必经之地。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形成了一张由若干条道路东西相连、南北交错的交通网。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各地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主要干线有丝绸之路北道(回中道)、中道(陇关道)、南道、灵武道、明清时期的通道等。
在丝绸之路繁荣昌盛的汉唐时代,中国的首都长安(今西安西北)是世界各地商人、使臣、僧侣奔赴的目的地。丝绸之路的东端以长安为起点,向西沿渭河过宝鸡市(古代称虢县),再沿千水(古称汧水)过陇县(古称汧县),沿陇山东麓西北上经泾河流域的泾川、平凉,越过六盘山向西沿祖厉河而下,在靖远地区渡黄河,再经景泰等地至武威,沿河西走廊西行,被称为丝绸之路北道,即陇东→六盘山→靖远→武威(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安西(瓜州)→敦煌(沙州),由此西出阳关。这是一条通行于秦汉时期的较早的驿道。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从咸阳出发,过回中[1]上鸡头山[2]到北地[3],其出巡所经过的地区大部分是这条道路。汉武帝于公元前112年也曾沿这条路线出巡到达祖厉河边,《汉书·武帝本纪》:“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遂逾陇(陇山),登空同(平凉崆峒山),西临祖厉河而还。”公元前107年,汉武帝又一次沿这条路出巡,并且对这段路进行修整。秦汉时期,这条道路是联结关中与甘肃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北方匈奴南下的一条道路。为了抵御匈奴,沿途设了不少关卡。秦在高平(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修筑萧关(今宁夏境内),派兵驻守阻止匈奴。汉在萧关西南的瓦亭山[4]上修筑瓦亭关驻军扼守,抵御匈奴东、西、北三面的侵袭。隗嚣割据陇右,东汉政府发兵越陇山占据略阳,隗嚣率军正面抵御东汉政府军队,但又恐汉兵由这一路派兵夹击,于是派大将王元率一支部队在番须口(即回中道西口)巡行,王孟率一支部队阻扼鸡头道,牛邯率一支部队阻扼于瓦亭关[5]。回中、鸡头山、瓦亭关成为这条要道的三个战略要地。
丝绸之路中道开辟较晚,在北路的南面从长安出发到陇县然后西行,从陇关或大震关越陇山向西北经略阳(治今甘肃秦安东北)、平襄(今甘肃通渭县西)到金城(今甘肃兰州地区),由现在的兰州渡黄河到武威入河西走廊。这条道又称为陇关道,即六盘山→静宁→会宁→定西→兰州→武威,或陇坂(陇山)→天水(秦州)→陇西→临洮→永靖→武威,经河西走廊而西出阳关。东汉初年隗嚣占据陇西,东汉政府派来歙征讨隗嚣,来歙派出2000余人从回中向西,在陇山中开出一条道路直通略阳。这条道开通后大大便利了关中平原到陇南各地、洮河流域的交通,成为东汉政府平定隗嚣割据政权的运兵通道,也成为丝绸之路的另一段重要商道。来歙开陇山道后不久就设置了陇关(后改称大震关、固关)。唐代大中六年(852年),将固关从“重岗之上”移到“临水挟山,当川限谷”之处,并改名为“定戎关”[6]。据《元和郡县图志》所载,此关设于距今陕西陇县西61里处,至今遗址犹存。以后又在大震关南凿山开道,打通一条陇山新道,并在陇山东麓山口设一新关,即咸宜关[7]。这两关均在今陕西陇县境内。越过陇山后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马鹿相合。这条路既是古代商路,也是古代西行运兵古道。唐大历初年,凤翔节度使李晟曾率军出大震关,进兵到今临洮县一带。(www.chuimin.cn)
丝绸之路南道与北道、中道并行,是由长安沿渭河西行,经安彝关过天水(汉代称上邦、唐称秦州)、临洮(狄道)经枹罕(河州)或北上到兰州过黄河到武威进入河西走廊;或西行越黄河到青海民和、西宁、大通、俄博,越祁连山和大斗拔谷(今扁都口)在张掖进入河西走廊。这条路越过陇山后的第一大站即为上邽(今天水市)。上邽为春秋邽戎活动地区。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伐邽、冀之戎,并于此地置县。从此,上邽就与关中有了直接的交往,成为联结陇山东西的战略要地,是“兰河之中坚,关陇之重镇”。西汉末隗嚣以这里为基地割据陇右,光武帝刘秀曾出征上邽,三国时也是魏蜀长期争夺之地,魏设秦州,治所设于上邽。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谓“秦州,其关陇之喉舌”,说明天水自古就是关陇咽喉,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要冲。由天水西下沿渭河经陇西等地到临洮。今临洮古称狄道,秦汉时期是陇西郡郡治,曾长期是甘肃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物产丰富,地理位置居中。宋代时临洮置熙州交易司,成为丝绸之路青海道上一个重要交通点与贸易中心。临洮历来被称为“襟带河湟,控御边裔,为西陲之襟要”。由临洮西行即到枹罕(今甘肃临夏市)。枹罕又称河州,控扼黄河,为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接的地带,也是皮绢、茶马交易的场所,是丝绸之路吐谷浑(即青海道)进入中原的咽喉要地,也是唐代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点。青唐吐蕃啰厮橐占据该地后,成为北宋与西方交往的通道。明洪武七年(1374年)在河州东南设茶马司,成为吐蕃与中原交往的西北重镇。晋代名僧法显西行曾走这条路,他在《佛国记》中说:“初,发迹长安,度陇,至乾归国,夏坐。夏坐讫,前行至傉檀国,度养楼山,至张掖镇。”法显是经过榆中、兰州、西宁、大通、俄博过扁都口(古代称大斗拔谷)进入张掖。608年隋炀帝曾至张掖巡视,过浩门河(大通河)后,向西北经大斗拔谷到张掖。大斗拔谷“山路隘险,鱼贯而出”,气候寒冷,6~7月尚能冻死人。炀帝一行路过时遇寒潮,“风霰晦冥,与从官相失,士卒冻死太半”[8]。清人陶保廉经过这里时扁都口仍艰险依旧,他在《辛卯侍行记》中说:“扁都口贯祁连之中,盛夏积雪,当春不芳,鸟道环崖,裁容一轨,途经深涧,流急石多,夏秋骑步均艰,严冬堕指裂。南达湟中,求捷者不惮冒险,即古之大斗拔谷。”
丝绸之路灵武道与丝绸之路北道、中道、南道并行,是从今宁夏灵武西南渡黄河,向西南到凉州(武威)进入河西走廊。五代时高居诲出使于阗曾走过这条路,北宋的僧人继业也经此道到印度[9]。
明清时期从长安到河西还有一条路,即从长安出发,西北经咸阳、兴平、礼泉、永寿西北、邠州(今彬县)、长武进入今甘肃境。在甘肃境内经泾川、平凉过萧关(又称金佛峡),从萧关口向西到六盘山(此山又称都卢山),下六盘山过隆德、静宁、会宁到安定(今定西)[10],由安定西北行到达金县(今榆中),过榆中即达兰州,由兰州过黄河进入河西走廊。这条路成为由中原赴甘、宁、青、新的主要交通线路。这条道并不是明清时期形成的,而是通过一个由隆德到定西的岔道[11],把丝绸之路的北道(回中道)与中道(陇关道)联结起来。这条道路很早以来就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通道,明清时期更成为西行赴宁夏、青海、新疆的重要驿道。
有关甘肃历史文化的文章
元代中后期,甘肃已成为回族的主要聚居区。元末甘肃回族的分布已初步形成“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除河州外,天水的张家川及周围地区因陕西回民的大量迁入,逐渐成为甘肃仅次于河州的又一个回族主要聚居区。甘肃回族的分布格局从此基本定型,至今再无大的变化。......
2023-11-29
第一节甘肃自然地理环境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是山地形高原地区。祁连山又称河西走廊南山,东起乌鞘岭西至当金山口,包括甘肃省境内的阿尔金山部分,长达1000余公里,由一系列平行山岭和山间盆地组成。而北半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南部差,而且变化也较大。如今,这里水文条件恶劣,干旱少雨,水贵如油,草木稀少,荒山枯岭,沟壑纵横,自然地理环境恶劣。......
2023-11-29
后经秦穆公、献公的向西开拓,至秦昭王二十八年置陇西郡,三十五年又置北地郡,这是甘肃郡一级最早的行政建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划全国为36郡,后增为40郡,甘肃黄河以东地区仍沿用北地、陇西二郡行政建制。蜀汉在甘肃境内辖有武都郡、阴平郡,二郡辖区大部在今陇南地区。甘肃全境属秦凤、永兴、利州3路管辖。分置以后的甘肃省辖8府6直......
2023-11-29
丝绸之路传入的文化对中国政治的干预,以佛教对洛阳武周政权的有效支持为典型。古都洛阳在唐代通过丝绸之路建立起中国与西部世界的联系,本文拟就其中几个问题展开论述。在把他的事迹作为一个内容用以考察唐代洛阳与丝绸之路的关系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他是洛阳人;他通过丝绸之路去求法问道,起点和终点都是洛阳;他西行的动因和回国后的译经活动都与洛阳有关。至于说玄奘返回的终点是洛阳,更是有案可稽的。......
2024-07-03
甘肃境内的秦长城始筑于秦昭王时期,即公元前306年到公元前251年止,比秦始皇统一中国早了半个世纪。甘肃境内的秦昭王长城又称秦西北边地长城,从临洮起经渭源、陇西、通渭、静宁、西吉、固原、彭阳、镇原、环县、华池共11个县,全长1000公里以上。......
2023-11-29
秦朝在甘肃境内的疆域没有越过黄河,随着河西走廊正式纳入汉王朝的版图,汉长城的修建主要集中在河西地区。令居至酒泉段,为河西汉长城的东段,是河西汉长城修筑最早的一段。酒泉至敦煌段,为河西汉长城的中段。......
2023-11-29
至此,甘肃镇所辖河西走廊段长城基本成形连为一体。甘肃镇长城遗址虽经风沙剥蚀堆埋,仍保持连贯的墙体,尤其是山丹境内还保存着一段两条以10余米间距平行的墙体,嘉峪关城南北也各有5公里余长城至今雄峙于茫茫大戈壁上,十分壮观。......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