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马家窑彩陶:甘肃历史文化中的彩绘陶器

马家窑彩陶:甘肃历史文化中的彩绘陶器

【摘要】:马家窑类型的彩绘陶器,在纹样装饰手法上不同于中原地区。这是马家窑彩陶在装饰上成功与进步的表现。马家窑彩陶图案层出不穷的丰富变化,充分显示出陶工们在图案设计方面的杰出成就。

第三节 马家窑彩陶

甘肃彩陶中,发现最多、分布面最广、最精致、最引人瞩目、最具代表性的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马家窑彩陶。依据发现的地层迭压关系和碳14年代测定,约为公元前3300—公元前2050年。学术界一般把它分为三种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而这三种类型前后相继是同一文化的不同阶段,即马家窑早于半山,半山早于马厂。

一、马家窑类型的彩陶

马家窑类型的彩陶有早、晚之分。早期陶土多泥质红陶,呈橙黄色或砖红色,晚期陶质坚细,多呈土黄色,以黑彩为主。彩陶中精品甚多,内彩特别发达。器形以侈口长颈双耳瓶、卷缘鼓腹盆、敛口深口瓮、侈口有肩尖底瓶等为主。

彩陶纹饰充分表现了傍水而居的生活气息,最常见的纹饰有卷草纹、蝌蚪形纹、蛙形纹、水浪纹、圆点纹和凹弧形三角纹。这些纹饰的变化很丰富,单以一种蛙形纹就很少见到重复的制作,而且各种形态都十分生动。如蛙纹可以分成几个演变阶段:初始成形的蝌蚪的点→脱尾生脚的幼虫→幼虫在划水中成长→已经变成完整的蛙形→青蛙的写实图象→强调了蛙的眼睛→简便化了的蛙形图案→回复到水浪中的蝌蚪。卷草纹的变化也是层出不穷,往往用一个独立的图案纹样环绕器皿的整个面部。使用的色彩虽然只有一种黑色,但因纹样本身的变化带着强烈的波动性,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既庄严又灵活,富有生命的力量。圆点纹主要表现在青蛙的眼睛特征被强调,在马家窑类型陶器的装饰上,起到了特殊的效果。它使点和圈这样单纯的几何图形都赋予生命和律动。黑点出现在波浪纹、旋涡纹或同心圈纹中,使人产生一种生动灵活的感觉。这是任何其他类型包括中原地区的彩陶都难以媲美的。

马家窑类型的彩绘陶器,在纹样装饰手法上不同于中原地区。中原地区彩陶的装饰,无论是动物植物、编织或是几何形纹归类都比较容易,而马家窑类型的纹样装饰在内容取材上多采取综合运用的手法。一件陶器既有动物纹又有植物纹,甚至也可以有编织、几何形纹,而且动物、植物纹样经过简便处理后组合得非常协调。这是马家窑彩陶在装饰上成功与进步的表现。

彩陶绘制方法别具浑厚的格调,既继承了庙底沟、石岭下类型彩陶的活泼爽朗的作风,又逐渐形成由简朴变为精细的风格。彩绘色调单纯明快,大多使用浓亮如漆的黑彩,在细腻光洁的橙红色陶底上绘以花纹,也有以黑、白二色彩绘的。白色多镶于黑色花纹的周边,或在黑底上缀以白点,黑白相映,分外鲜明。还有以黑色为底,用露出的陶地为纹的绘制方法,如永靖出土的彩陶壶以大面积的黑色衬出陶地的橙黄色旋纹,对比强烈,十分醒目。

彩陶图案布局多与器形相辅相成。例如,窄长的瓶、壶,图案多作横分层和散点式的排列。大型陶器常将图案分多层排列,而小型陶器往往通体绘满花纹。图案各部分的构图位置是根据器形的部位来划分的,因此图案布局与器形显得很和谐。

尖底瓶

彩陶图案结构具有旋动的特点,或来往反复、或盘旋转回、或交错勾连,旋动的格式丰富多样,使人感到变化无穷。即使同一种花纹也有不同的变体和配置组合,比如旋纹,有四方连续、二方连续或适合纹样。陇西出土的彩陶尖底瓶,满绘四方连续的旋纹,如雨落水面,涡点四溅。兰州出土的彩陶瓶以一动感很强的大旋纹占满器腹,一点制动全局。又如兰州出土的彩陶豆,四方连续的旋纹适合在圆形里,象激浪不住地翻卷。马家窑彩陶图案层出不穷的丰富变化,充分显示出陶工们在图案设计方面的杰出成就。

彩陶王

马家窑彩陶由于有深思熟虑的图案定位方法,虽旋动多变,但组织得相当严密。有以陶器各部分的分界处或对称点来定位,也有以图案结构中横分层或竖分割的界线来定位。还有一种较为复杂的定位法,即在器形中心点的对称各方再设辅助定位点,将各点连接形成图案的主次结构线,依次展开多元的图案花纹。这种卓越的图案定位法,显示出陶工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对图案构成规律的深刻理解。绘制技巧精湛熟练,绘画线条多用柔美的弧线,用笔飞动流畅。在有的彩陶盆内,陶工信手自如地画出二十几条同心圆和弧形三角纹,精确匀称地布满盆中,表现了久经锤炼的高超技巧。

二、半山类型彩陶

半山类型彩陶,器形以壶、瓮、罐、瓶为大宗,也有碗、盆、钵、盂等。彩陶纹饰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常以黑、红两色相间的条线带锯齿形的变化勾画出葫芦网格纹、圆圈网格纹、格花菱田纹、动植物形纹、螺旋纹、波浪纹、起伏山川纹、连弧纹等,习惯装饰于高颈贯耳壶、大口圆腹瓮、小口鼓腹瓶和内彩的盆、碗上。纹饰的主要特征有如下五种:

一是锯齿纹。是半山型类型彩陶纹饰中最基本的线的组合和装饰形式,它往往出现于红线的上、下或左、右两端,非常精致美观。

半山类型锯齿纹彩陶垂腹壶

二是网纹。是半山类型彩陶的主要装饰纹样。网状装饰在半山类型的彩陶上有早、晚期的不同变化。早期的网纹彩绘是用四个网纹编成的鱼篓,分别组织在壶罐的腹部,鱼篓与鱼篓之间的空隙地方装饰着一些和鱼篓实际用途有关的东西,如河鳗、鱼骨的像生形象,也有画着渔网的样式。发展到后来,鱼篓的形象在陶器的彩绘里消失了,作为装饰的网纹本身也失去了它原始的意义,而与其他编织纹融合起来成为平行交叉横直线,于是出现像芦席纹、棋盘纹以及梯形、菱形等等的纹饰,而原来在鱼篓网纹之间的空隙地方也慢慢地以植物图案去替代原先和渔网实用相关的象形纹饰。

三是动植物形纹。半山彩陶的动植物纹有河鳗、鱼形、贝形、叶形、粟形、蛙形、人形等等。这些像生纹样在装饰应用上情况不一,它和器形往往有关,象广通县瓦罐嘴发现的几个彩绘人头的陶盖和另一个绘在陶钵内部的人形装饰,但从一般半山陶器的彩绘装饰来说,像生纹饰大都是在陪衬或填补空隙的情况下逐渐发展的,如树形、蛙形、人形等都是装饰在螺旋纹间空隙的三角地上,起初是很原始的,后来才变得成熟起来,甚至连螺旋纹本身也舍弃了,像马厂类型陶器中所出现的贝纹、粟纹、叶纹也是如此,从陪衬发展到主要,甚至独立的纹饰。(www.chuimin.cn)

四是螺旋纹。这也是半山纹饰中重要的纹样之一。螺旋纹是循着两个方面发展的,一方面是从螺旋形的舒卷方面发展,变成极其繁复的卷旋纹;另一方面是循着螺旋形的圈心发展的,它不断地把圈心扩大,拿编织纹、植物纹等各种纹饰去装饰圈心的内部,成为壶、罐主要部位的装饰。

五是波浪纹。波浪纹是作为主要纹饰的陪衬,一般是在纹带的下部装饰一圈波浪纹,后来它与锯齿纹一同起了变化,化出很多式样来,成为半山彩陶中一种有代表性的典型纹样。

半山彩陶的彩绘非常精致富丽,在橙黄色陶地上,黑、红二色间隔并用,呈现出热烈鲜明的色调。还经常以红色线纹和黑色锯齿状线纹合镶在一起,使平板的平行线条变得生动精美。用笔的技巧更加丰富,以尖细笔和宽笔的各种笔法交替使用,画出形状各异的面、线、点;用相错、重置、间镶等手法复杂地组合在—起,交织成绚丽缤纷的画面。彩陶的造型十分饱满凝重,作为主要器形的壶、瓮的腹部,向外作最大弧度的膨圆,近似球形。在俯视时能看到以口部为中心而展开的圆形填充图案;平视时腹部图案则填充在半圆形里。半山彩陶图案的立体设计是非常卓越的:在俯视或平视彩陶器时都能看到完整而美丽的花纹。如广河出土的彩陶瓮,器腹上画着一层比一层宽的连续垂弧纹,平看如排波连涌,俯视似涟漪渐开,皆成优美的画面。

半山彩陶的图案以繁密为特色,丰盛的图案与饱满的造型浑然一体,使彩陶显得更加绚烂华丽。在构图上运用对称的手法将繁复的图案匀称地组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对称的格式多样:有的用二方连续的旋纹横贯器腹,也有以主题花纹直列腹中,将次要花纹对称饰于两边;还有一种富有特色的对称格式是以四方连续的菱形方格纹布满腹部。由于运用了对称手法,使图案繁而不乱,有条不紊。虽然半山彩陶图案大多很繁密,但并不使人感到沉闷。其主题花纹常饰于疏朗的几何形陶地中,又用周围大面积繁密的花纹来衬托,运用疏密、虚实的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主题花纹。这种密中求疏,以实显虚的艺术手法是很出色的。半山晚期的彩陶更加精丽,作为主要花纹的旋纹其旋心扩大,内饰各种精细的花纹。有的旋线变成旋动的饰有花纹的图案带,这种花纹套花纹的复杂手法,使半山彩陶图案显得十分的繁丽,说明彩陶艺术已经发展到了兴盛阶段。

三、马厂类型的彩陶

马厂彩陶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加,私有制也随之出现。反映到彩陶艺术中则表现为半山、马厂的彩陶花纹出现了贝纹及其变体的菱形纹,反映出居住在甘青地区的人们对来自遥远海滨交换物贝壳的珍视。随着贫富的分化,彩陶已不能平等地享用,有的墓中的彩陶多至80~90件,有的墓中仅随葬几块破陶片,而且因墓主人的身份不同,随葬的彩陶还有优劣粗细之分,说明私有制的出现,艺术被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厂类型早期的彩陶还保留着半山彩陶富丽的特色,但又有许多变化和创新,图案逐渐变得简练,形成刚健的风格,以多样化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丰富了甘肃彩陶艺术。

彩陶制作略为粗糙,但器形和花纹随着生产的发展种类更加繁多。彩陶的器形与半山类型基本上是相同的,其中的双耳小罐、腹鋬钵、单耳杯、短颈高腹壶和盘形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壶形器的上半身不像半山扁圆而呈正圆的半球体,整个壶身显得上长下短,颈也变矮,口部外撇,罐形器的耳部渐渐变得长大,有的从口沿一直挂到肩、腹部位,既实用又美观。撇口短颈圆肩小底瓮,是这一类型的典型器物。

彩绘方法除黑、红两色间隔并用外,也有单用黑色的。先涂红色或施红、白色陶衣的彩陶。另外还有以两条红线合镶一条黑线的画法,使花纹呈现浮雕的感觉。马厂晚期又出现了在陶器上施红色或白色陶衣,或以此衬底再画黑色花纹的彩绘方法,色调显得很浓厚,用笔技巧亦很出色。

彩陶图案主要以直线构成,因此具有刚健庄重的特点。但通过匀细的直线纹和粗健的宽带纹的斜正、疏密、动静、虚实的对比,使直线组成的图案并不呆板,进而显得丰富生动。

马厂类型的彩绘纹样最具代表性的是同心圈纹、像生纹、平行线纹、回纹、勾连纹、菱形纹等。同心圈纹和半山类型的螺旋纹有密切的关系,它像半山类型一样把螺旋纹圈心扩大作为重点装饰的部位,在同心圈内的纹饰比半山类型丰富得多,除了相同于半山类型把圈心四等分或九等分作为纹饰的基本位格外,又发展了在圈心内把粟纹、贝纹作不规则排列装饰的;像生纹在半山类型中作为螺旋纹的补充装饰而发展起来的人形蛙纹,在马厂类型不但成为主要的纹饰,而且把螺旋纹从整个彩陶装饰上排挤出去。人形蛙纹在半山类型里从无机逐渐变成有生命的人形纹,在马厂类型里这种类乎人形的花纹又慢慢地取走了头部的圆圈,或者说把圈移在壶罐的颈上而肥大了它的手足部分成为蛙形状态,在许多场合下它又便化为上述螺旋纹中所提到的类似软体动物的纹式,但以曲折的形状出现,这样图案本身就愈来愈简化慢慢地变化为无机的曲折纹了;马厂类型彩陶不同于半山的显著特点是不容易见到半山类型彩陶上所常见的锯齿纹,而变成重叠的平行线纹。这种线纹甚至发展到像马家窑类型中的波浪纹一样通体皆是,但是它的线不像马家窑类型那样活动,行与行间也从来没有波动的小黑点;回纹、勾连纹的形成和螺旋纹是有渊源关系的。马厂类型的回纹、勾连纹样在半山类型中未曾出现过,而和中原地区殷商的云纹、雷纹、勾连纹却非常近似。在马厂类型的彩陶中可以看到回纹的—系列变化,也可以说回纹在马厂类型的彩陶上有一个成熟的发展过程。

马厂晚期的彩陶制作变得粗放,花纹趋于简化,主要花纹为三角折线纹、雷纹和回纹,而这些花纹也是经常装饰在早期铜器上的。可能由于这时期铜器的日益增多,人们对工艺生产的兴趣已从陶器转移到铜器上去,而甘肃彩陶也逐渐走向衰落。

四、马家窑类型与仰韶晚期类型的异同

马家窑类型陶器与仰韶晚期的陶器有许多相似之处,最明显的共性是陶器组合基本相同,其中最具特征的是小口尖底瓶和平底瓶,它们的陶质、制法和色泽基本上一样,表面装饰也相似,但二者之间又有自身的特点形成差异。仰韶晚期陶器很少有内彩,陶器腹下部近底处—般不施彩绘,马家窑的陶器常施以内彩,陶器遍体饰满花纹;彩陶上的花纹风格不同,仰韶晚期绘有变形蛙纹、双层三角纹等,特别重于写意鸟纹,而马家窑类型则绘有四脚齐全的蛙纹、波浪纹等,鸟纹则趋于图案画;仰韶晚期的彩绘既疏朗活泼也繁富多变,而马家窑彩绘却繁富规整,笔画粗细也较均匀;在陶器造型上,仰韶晚期仍有小口尖底瓶、平唇尖底瓶等,而马家窑类型不见小口尖底瓶,而是侈口,器身较粗短,豆形器、束腰带耳罐等是马家窑类型独特的陶器。

仰韶晚期类型和马家窑类型也有各自的特征:就地层早晚和碳测年代看,马家窑类型晚于仰韶晚期类型;就二者彩陶比例来看,仰韶晚期彩陶逐渐减少,有日趋衰落之势,而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却渐趋兴盛。据统计,仰韶晚期彩陶仅占2%~3%,而马家窑类型—般占18%,多的可达30%,甚至50%,比例悬殊;从彩陶制作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规律看,两者各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是直接的继承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也就是说,马家窑类型是受仰韶晚期文化强烈影响的一支地方性原始文化遗存。

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的陶器,以手制为主,采用泥条盘筑,分段做坯,拼成各种用途的器形,附加耳鋬,打磨表面,施加纹饰,然后入窑烧制而成。彩绘陶器大多是先在器坯上描好花纹入窑烧成。在遗址中马家窑彩陶占陶器总量的30%左右;马厂彩陶约占37%;半山彩陶数量与马厂相仿。墓葬中彩陶往往出现较多,马家窑和马厂的达半数以上,半山的常达80%~90%。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类型的彩陶是一脉相承连贯发展的。但是,由于生产力的逐步提高、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变化等因素,在早晚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它们又各自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如同烂漫的山花缤纷多彩。马家窑陶器以流畅的造型、丰富的色彩、精美的彩绘及韵律感强的纹样,为彩陶艺术增添了异彩,并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