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人文初祖伏羲的荣耀与纪念

人文初祖伏羲的荣耀与纪念

【摘要】:那么,“人皇”也应当是伏羲的古称之一。在前人对伏羲的赞颂语中,有誉其为“人文初祖”,赞其功“肇始人文”的。原始遗址中不时发现有陶祖、石祖,为古老生殖崇拜的遗物,这也说明伏羲称“人祖”时已进入了父系时代。当地群众于洞内焚香祭祀,追念伏羲业绩,世代相传不绝。

第四节 人文初祖伏羲

在中华文明历史的传说时代,记载较多的莫过于“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了。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神农氏”尝百草播五谷,“轩辕氏”创车船、制弩弓,但本领最大、发明最多的是伏羲。传说他驯养百畜,教人们制作生产工具,从事畜牧业生产,画八卦,创造文字,制定历法,发明乐器,带领万民弃巢穴而定屋舍,去生食而择炝食,离裸身而饰兽衣,断杂居而始嫁娶,以书契代结绳,使身着树叶、披头散发、渴饮河水、饥食野味、夜宿洞穴、茹毛饮血的人类走向文明。因此,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有着共同的认识,那就是:伏羲是我们的第一代祖宗

伏羲像

据汉晋以来的史书记载,这个在人类开化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伏羲,其出生地在陇右,即甘肃,确切地点是生于成纪(今天水)。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三皇本记》中说:“太皞庖牺(伏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又据西汉尚书大传》载:“伏羲以人事纪,故托戏(羲)皇于人。”清代学者梁玉绳的《〈汉书·人表〉考》遵从此说:“(伏羲)亦曰羲皇,亦曰戏皇,亦曰人皇。”那么,“人皇”也应当是伏羲的古称之一。这是天、人、地三皇说中最早的也是后世比较流行的说法,亦即以燧人为燧皇(天皇)、伏羲为戏皇(人皇)、而神农为农皇(地皇),代表了远古人类用火、猎牧以至农耕的三个阶段。所以,在历朝历代的祀典中,伏羲不是被称为“人祖”就是被称为“人宗”,是“中华第一帝!”在前人对伏羲的赞颂语中,有誉其为“人文初祖”,赞其功“肇始人文”的。原始遗址中不时发现有陶祖、石祖,为古老生殖崇拜的遗物,这也说明伏羲称“人祖”时已进入了父系时代。

这一把神人格化的史传,全面肯定了伏羲在中华民族开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对于伏羲的历史真相,闻一多先生于1942年写的《伏羲考》有丰富周详的论述,其基本观点是:“这神话不但是褒之二龙以及散见于古籍中的交龙、腾蛇、两头蛇等传说的共同来源,同时它也是那人首蛇身的二皇——伏羲女娲,和他们的化身——延惟或委蛇的来源。神话本身又是怎样来的呢?我们确信它是荒古时代的图腾主义的遗迹。”鉴于以上原因,在天水这个区域里,蛇为崇拜的对象之一。近年陆续出土的彩陶中就有较多的蛇状图案,甚至石刻、砖雕、壁画上也经常发现人首蛇身的图像。至于画卦台、龙马洞、分心石、伏羲庙则更是伏羲形象在天水的重要遗迹。

天水是伏羲氏发祥地的中心区。周代称邽戎邑,秦设上邽县,伏羲画卦,“邽”含卦义,所以城市和山都用“邽”命名。今天水市区不仅保存有全国最大的伏羲庙,就在市区西北凤凰山东北葫芦河入渭处的三阳川还有一山丘名卦台山,又称伏羲卦台,其上也有伏羲庙。由山上幸存至今的一通额篆“秦州成纪县伏羲庙记”碑首来看,其庙大约建于宋代。

画卦台位于卦台山上,这里山峦屏翠,渭水环流,翠拥庙阁,红绿相映,蔚然钟秀,空气清新。每当朝阳高照,山光莹莹,颇为壮观。卦台山由南向北伸向渭河谷地,并与谷地东端的曲流山相对应,两山之间形成了一块沃野绵延的“三阳谷地”。卦台山为孤峰,高200余米,呈台状。明胡缵宗《卦台记》记载:“成纪之北约三十里,曰三阳川,其西北隅有台焉,羲皇画卦台处也。”又云:三阳者,“朝阳启明,其台光莹;太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返照,其台腾射。”由此而得其名叫“三阳开泰”。

卦台山之北隔渭相望尚有龙马山,上有龙马洞;又台东北渭水中流有分心石,二处俱涉及伏羲画卦的传说,清《秦州直隶州新志》(卷二)记载甚详:“北三十里有八卦台,台之北环以渭。对山有龙马洞。台之东北,当渭中流,有石焉,人称分心石。其石中虚外实,形如太极炉,与水浮沉,水纵,大石若随之然者。”相传伏羲为创八卦,上观日月飞禽,下察山石走兽,每时每刻苦思冥想。一日,他正在画卦台上凝思瞭望,忽见对面山洞里云雾滚滚,有一身着花斑两翼振动的龙马盘绕翻腾,与渭河中分心石太极图形交相辉映,遂灵机触动在画卦台上画下了代表自然界天、水、山、雷、火、地、泽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八卦图形,这就是伏羲画八卦的来源,画卦台、龙马洞也由此得名。

卦台山的庙宇众多,有山门、戏楼、午门、钟楼、西殿和伏羲大殿三间,山抱林拥,葱郁幽静。大殿正中塑有全身贴金、身着树叶的伏羲像一尊,右侧塑一振翼欲飞造型奇特的龙马,左侧有八卦图,龙马负画河中出。质料奇特,似木,敲击却铿锵有声,似金石,斧凿纹路却清晰可辨。殿柱塑有金龙两盘张牙舞爪飞腾盘旋,云雾缭绕,栩栩如生,为秦州名胜,陇上佳景。历来文人墨客留诗甚多,其中明代诗人孙永思在《别卦台》中激情地写下了“羲皇遗台天下奇,四山环合耸独危。冠裳此日劳登眺,风雨他年幻梦思。渭水有声留听处,夕阳无意送归时。河村赢马重回首,古木颓垣乱鸟随”的诗句,至今还广为流传。

龙马洞位于龙马山上,高3米,宽4米,深7米。洞右有侧洞二。洞内有石槽、石床残迹。洞深泉淙,幽寂清冷。每逢大雾,云雾封洞,给人以龙马出没之感。当地群众于洞内焚香祭祀,追念伏羲业绩,世代相传不绝。而画卦台东麓渭河中心有滩地数处,形如太极图样,滩河交界之处有一大石,即分心石,长约5尺,高约8尺,不方不圆,似柱如笋,傍实中虚,形如太极,每遇水涨,急流冲石,石隐匿迹,水花漩溅,哗哗作响,水降之际,渭水缓,石浮河面,夕阳斜照,五彩光现,这就是著名的分心石奇观。游人至此,无不望古动情。(www.chuimin.cn)

天水市伏羲庙先天殿藻井

继三阳川伏羲庙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巡按许凤翔以祭祀不便请求重新建立一座伏羲庙。新建伏羲庙位于天水市西关,临街而建,两门三进,自南向北有牌坊、庙宇、月台、碑亭、主殿、古柏等,占地3700余亩。殿宇排列对称整齐,布局规则严谨,屋顶皆饰琉璃筒板瓦,雕梁画栋,巍峨壮观。庙门首有一单檐歇顶,雄伟庄严的牌坊凌空矗立在高3米,宽6.5米、长17.6米的台基上,周围以砖砌勾栏;大门5间,进深2间,通长17米,悬山式,中央置宝瓶;正脊螭吻尾向内,背兽尚全,有缠花牡丹。背部置剑靶以拒鹊,为清之物。进门前院长52.6米,宽32.8米。再进为仪门,仪门即中院,阔32.8米,深58.6米。主体建筑太极殿高大雄伟,稳坐在院正北高1.8米,长26.4米,宽13米的月台上。殿宇重檐琉璃瓦项饰螭首,顶上平脊两端有翘转向内的“鸱尾”。斗拱五铺,三抄、三平昂,刻卷云和龙头。门扇饰透花金线艾叶纹。圆窗透花,刻二龙一珠,障水板刻松鹿图,雕刻精绝别具一格。内有伏羲泥塑彩绘像。后有先天殿原祀神农,内塑神农像一尊。侧有朝房、碑房、庑殿、鼓乐亭。亭殿间镶以古柏37株,古槐1株,奇形怪状,俨然一院人物,一幅画卷。庙东北有池,跨池有桥,池畔有亭,名曰“来鹤亭”。据说昔日有白鹤栖息其上故此得名。庙祠内柏槐苍茂,花木芬芳,黄莺鸣啭,燕语呢喃,碧树亭影,交相辉映,景色幽静,令人神思向往。

每逢农历正月十六日和七月九日,相传是伏羲诞辰和逝世的日子,各界人士都要在此举行庙会。这一天,伏羲庙是人流如梭,男女老少纷至沓来,表达对这位肇始人文伏羲的无限敬仰。这种祭祀活动现已发展成为每年6月13日的伏羲文化节,成为名副其实的“羲皇故里”。

天水市伏羲庙先天殿

【注释】

[1]张忠尚、王建祥:《大地湾遗址与中国古代文化》,《伏羲文化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5月。

[2]夏鼐著:《夏鼐文集》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75—401页。

[3]郭厚安、陈守忠主编:《甘肃古代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