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在甘肃境内的疆域没有越过黄河,随着河西走廊正式纳入汉王朝的版图,汉长城的修建主要集中在河西地区。令居至酒泉段,为河西汉长城的东段,是河西汉长城修筑最早的一段。酒泉至敦煌段,为河西汉长城的中段。......
2023-11-29
齐家文化之后,中国的远古历史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末期,先后被夏、商、周文化所代替,而此时正是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甘肃与中原相比尽管存在着差距,但仍由东向西陆续迈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玉门火烧沟、临洮辛店、寺洼、民勤沙井文化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玉门市清泉乡的火烧沟发现一处遗址,在312座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彩陶、石器、铜器、金银器等遗物。其中有铜器随葬的墓共106座,铜器有斧、锄、镰、刀、凿、针、镜、矛、镞、锥、管、锤等共200多件,这些铜器以模铸为主。金银装饰器的出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多种矿产开采、冶炼和使用的能力。
火烧沟文化类型多分布在河西地区的山丹、民乐、酒泉、玉门等地。从它的陶器深受齐家文化的影响来看,它的相对年代大致相当于齐家文化晚期,最晚约为公元前1600年,即夏商之际。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陶柱足方鼎和商代铜方鼎相似,出土的铜镜与齐家文化的铜镜相似,与商代妇好墓的铜镜也相似。据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组对火烧沟出土铜器所进行的同位素源手提X光荧光仪定性分析,其含量分别为红铜、铅青铜、铅锡青铜、锡青铜,可以认为火烧沟出土的早期青铜器居多。锡青铜和铅青铜的出现,说明当时人们已有意识地挑选孔雀石、锡石等进行冶炼,从而得到红铜和青铜器物。
火烧沟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铜器充分说明火烧沟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青铜器的使用必然会加强新的社会生产力,农业除了使用石质斧、刀、锄、石磨等工具外,还使用了铜质的镰、刀、斧等农具,这对于耕地、收获都能显著提高效率。不少墓中出土的大陶罐都贮藏有粟粒,出土小型方杯和人足形罐之类的酒器,表明粮食已有剩余。墓葬中普遍有羊的双角和羊腿骨、髋骨等,有的墓还有猪头、羊头、狗骨、马骨等,既反映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畜牧业的繁荣,也反映了社会分工的加强。畜牧业的繁荣为私有财产的增殖、阶级的产生提供了前提。火烧沟墓葬中殉葬羊头数量的悬殊以及大墓中以人殉葬,正是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反映。
手工业和冶铜业的发达是火烧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墓葬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以早期青铜器居多,说明火烧沟文化处于早期青铜时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多余产品的出现,氏族部落间的广泛交流,一定会促进原始商品交换的发展。火烧沟墓葬普遍发现松绿石珠、玛瑙珠、海贝和蚌,有的是从外地交换得来的,贝、蚌多发现在有金、银、玉器殉葬的富有者墓中,所以它同时体现了财富的占有和充当货币的职能,这些文化遗存都表明火烧沟文化已跨进文明时代的门槛。虽然当时各种条件还构不成完全的奴隶制,但提供了原始公社解体后所谓古代东方型农村公社的图景,奴隶制确已出现。
辛店文化因1924年首先在甘肃临洮辛甸(店)镇发现而得名,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西周时期,是甘肃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主要分布在兰州以西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庄浪河等地区;渭水流域的陇西、渭源县境内也有少量遗存。辛店文化的重要遗址有甘肃省永靖县的姬家川、张家咀,东乡县的崖头等处。这些遗址发现了房屋基迹、储藏窖穴、墓葬和石质、骨质、陶质生产工具和大量陶器,还发现了各种铜器、金器、装饰品等,对了解辛店文化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状况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资料。(www.chuimin.cn)
根据陶器形制的差异性,辛店文化分为两个类型:姬家川类型(或称辛店文化甲组)和张家咀类型(或称辛店文化乙组)。姬家川遗址是1960年6月至7月发掘的,共清理窖穴41个,房址1座,墓葬1座,出土遗物有石制工具36件,骨制工具24件,陶纺轮4件,器形种类除石网坠一种外,其余与张家咀出土的生产工具相同。生活用具有完整或能复原的陶器30多件,骨匕3件,装饰品有骨笄1件,动物骨骼有牛、羊、猪、鹿、鼠等。张家咀遗址先后于1958年10月至11月和1959年4月至7月两次发掘,清理窖穴165个,出土的石制工具有刀、镰、斧、杵、纺轮、石臼和敲砸器等136件,骨制工具有镞、针、锥、凿、铲、梳等47件,此外还有陶制纺轮等。生活用具有陶容器和炊器,完整或能复原的有40多种,另有骨器、装饰品、铜器以及猪、牛、羊、狗、马等动物骨骼。
辛店文化虽然已使用了铜器,但多为手工工具和装饰品,石质、骨质工具还占相当地位。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斧、石刀、石铲、骨铲,畜牧业出土骨骼包括牛、马、羊、狗数量较大。骨镞出土较多,说明还经营狩猎。手工业工具有石凿、骨锥、纺轮、骨针、铜削、铜凿、铜锥等,说明手工业有一定水平。冶金技术也有相当的发展,出土有铜质工具和铜泡、铜珠、铜铃等装饰品,还有金耳环、金贝等,经化验多为青铜器,说明辛店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辛店文化中的海贝、石贝、金贝、玛瑙珠和松绿石等贵重装饰品,说明与外界发展经济联系的商品交换也发展起来了。
关于辛店文化的社会性质,从墓葬的形制看有大墓、小墓的差异。规模较大的墓有木棺,殉葬品也较丰富,应为富人墓葬。一般小墓为竖穴土坑,无棺,随葬品仅有一壶一罐,也有仅葬一件陶器者,未见人殉墓。在社会发展阶段上虽然已突破氏族制出现了贫富的阶级对立,但氏族制残余却较多地保留下来。
寺洼文化是分布在洮河流域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是以1924年甘肃临洮县寺洼山首先发现而得名,其年代约相当于公元前1400—公元前1100年。寺洼文化自发现至今先后发掘过210多座墓葬,包括典型寺洼类型和安国(平凉市安国镇)类型。典型寺洼类型主要分布在陇山东西两面,洮河流域为其中心区,渭水上游也有它的遗存;安国类型主要分布在泾水、渭水、白龙江、西汉水各流域,平凉、庆阳、合水发现的还有与周文化共存的现象。典型寺洼文化的时代上限要早于西周,安国类型大致与西周同时,它们是先后发展的两个阶段。这些区别可能是发展过程中地域和时代的差异,但刻画符号类似殷周文化中的数字符号,寺洼文化中发现有青铜器应属于青铜文化。寺洼文化是甘肃地区的土著文化,与殷周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是甘肃地区齐家文化之后同辛店文化同时并存的两支青铜文化,“是形成先周文化的主要来源”[3]。商末周初,甘肃东部寺洼文化已进入奴隶制社会。
沙井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民勤县的沙井村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永登、古浪、武威、天祝、永昌、张掖、民勤等地,是含少量彩陶的铜、石器共存的青铜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800—公元前600年。除出土的铜器外还发现了铁器,因此它的时代上限晚于马厂文化,下限应晚于战国或更迟的时候。沙井文化是以畜牧业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也都存在,但在经济领域中不占主导地位,狩猎活动是辅助形式。沙井文化的陶器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石器有打制、磨制两种,制作粗糙,说明了它的原始性,铜器在沙井文化中所占比例较大,出土的有铜刀、铜镞、铜铃和各种动物形象的铜器饰物。出土的各种动物纹样为题材的装饰品是匈奴文化的象征,说明沙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有相当的关系,沙井文化的先民与匈奴有密切联系。据分布地区和所处时代推测,它可能是曾经活动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古月氏部族的后裔。战国时匈奴族、东胡族南接中山、燕、赵国,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十分显著。沙井文化中发现的铁铲、铁矛、铁锥等应是来自中原的产品,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与华夏族在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
在中国青铜时代文化发展中,甘肃不仅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鲜明特点。这主要在于甘肃地处西北内陆,除东部与关中的中原文化接近外,西接新疆,北连宁夏、内蒙古,南临巴蜀,四面被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所包围,决定了甘肃青铜文化与周边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形成错综复杂的文化面貌:既有农业文化,又有游牧文化,也有两种类型兼而有之。生活在兰州至武威的沙井文化与内蒙古一带的北方草原文化联系密切,许多特征颇为一致,陇南的早期青铜器又具有巴蜀文化的特色,而河西走廊西部的火烧沟文化却与商周文化相距甚远独具特色。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差异显著的多支青铜文化,因此,多支青铜文化并存成为其显著特点。透过纷繁多样的青铜文化,能够捕捉到不同民族正在形成的过程与信息,这些文化曾对中华文明乃至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作出过巨大贡献。
有关甘肃历史文化的文章
秦朝在甘肃境内的疆域没有越过黄河,随着河西走廊正式纳入汉王朝的版图,汉长城的修建主要集中在河西地区。令居至酒泉段,为河西汉长城的东段,是河西汉长城修筑最早的一段。酒泉至敦煌段,为河西汉长城的中段。......
2023-11-29
据古籍所载,夏代可能已有了“庠”、“序”、“校”三种尚未完全发展成学校形式的非专门的教育机关。商代贵族男子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商代的“瞽宗”和“右学”是学习礼与乐的学校,层次比较高,是古代的高等学校。后人以“瞽宗”代表殷商的学校,设在西,故称为“西学”。西周继承了夏商的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国学设在周天子所在的王城和各诸侯国的国都,分小学与大学两级。......
2023-08-20
第一节甘肃猿类化石及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一、甘肃猿类化石在古人类学研究中,中新世灵长类的地位非常重要,高等猿类与人类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这一研究成果给甘肃古猿化石的研究带来了启发。甘肃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目前发现的有两处,一是镇原县的姜家湾,二是镇原县的寺沟口。中国出土的第一块旧石器发掘地甘肃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有环县楼房子、刘家岔,庆阳县巨家原,镇原县黑土梁等4处。......
2023-11-29
良渚文化为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的重要文化遗存,约在公元前3300—前2200年,主要分布于太湖地区,因1936年首见于浙江余杭良渚而得名。史学界普遍认为良渚文化时期是父系氏族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时期。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
2023-08-07
卫所制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制度。明朝在统一全国后,陆续派遣军士镇戍国内各地及边塞重镇,其基本组织形式即卫所。在今武威境内的羁縻卫还有高昌王卫、岐宁王卫。陕西行都司为了遏制蒙古骑兵沿着两条内陆河入侵,遂陆续在沿线设置了威虏卫、临河卫、白城子千户所、威远千户所、镇夷守御千户所等要塞防护。镇番卫官军原额马步3303员名,新旧招募士兵336名。......
2023-08-07
第一节汉代河西文化的兴起古代河西是指今日甘、青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屯田对汉王朝经营河西,稳定局势,发展经济起了重要作用,也为河西文化兴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东汉建立后,窦融率河西归服。这些满腹经纶的名门与官宦徙居河西,成为河西文化的兴起的根本。自汉以来,河西地区特别是敦煌,已是文化极盛的地方。......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