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市人民政府位于西安市北院门159号,新址定于城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城八路。截至2008年底西安市常住人口837.52万,其中城镇人口570余万,市区人口约510万。从1951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陕西省文管会、西安市文管会在沣河两岸的丰镐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正规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2024-09-06
第二节 甘肃的建置沿革
自夏商周三代起,甘肃即为“雍梁之地”。商代,居于泾河、渭河流域的周部族改善农耕,开拓了甘肃最早的农业。西周时秦人的祖先在天水地区定居下来,首领非子受到周孝王的重用,分土为附庸,邑之秦。春秋时省境东部属秦国和西戎。秦武公时先后征服了许多戎部落,于公元前688年在被征服的邽戎、冀戎地区设邽县(今天水)、冀县(今甘谷),这是甘肃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两个县,也是全国置县之始[1]。后经秦穆公、献公的向西开拓,至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陇西郡,三十五年(前272年)又置北地郡,这是甘肃郡一级最早的行政建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划全国为36郡,后增为40郡,甘肃黄河以东地区仍沿用北地、陇西二郡行政建制。秦北地郡郡治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陇西郡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
西汉实行郡国并行下辖县制。公元前205年,汉高祖占有陇西、北地两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击败匈奴,置武威、酒泉二郡;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分武威郡置张掖郡,析酒泉郡置敦煌郡,这就是彪炳史册的“河西四郡”。元鼎三年(前114年)置天水、安定郡;元鼎六年又设武都郡。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从天水、陇西、张掖三个郡分出两个县建立金城郡。元封六年(前106年),西汉政府在全国设十三州(又称十三部)刺史部,甘肃属凉州、益州、朔方三刺史部管辖。其中凉州刺史部辖陇西、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天水、安定、金城八郡,益州刺史部辖武都、广汉二郡,朔方刺史部辖北地一郡,共11郡100个县。东汉初将朔方刺史部的北地郡划归凉州刺史部管辖,明帝永平十年(67年)改天水郡为汉阳郡。东汉中期以后郡国、属国数量增加,属国在政区上相当于郡,为少数民族管理区。汉安帝时增加了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广汉属国和南安郡、新平郡、西平郡、西郡,张掖居延属国后改为西海郡,改阴平道为阴平郡。凉州刺史部总辖区无大的变化。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扩大刺史的权力,并将刺史改为州牧,确定州为郡上一级地方政权。这样,东汉政权由初期的郡、县二级制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三国时,甘肃大部分地区属曹魏管辖,设有凉州、秦州。凉州领有金城、安定、武威、张掖、西郡、酒泉、敦煌等郡,秦州领有陇西、南安、汉阳、广魏等郡。蜀汉在甘肃境内辖有武都郡、阴平郡,二郡辖区大部在今陇南地区。西晋时安定郡改属雍州,河西地区为凉州,领有金城、武威、张掖、西郡、酒泉、敦煌、西平、西海等八郡,其中西平、西海今属青海、内蒙古。渭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设置秦州,辖陇西、南安、天水、略阳、武都、阴平等郡。东晋十六国时期,甘肃境内先后建立过五凉(前凉、西凉、北凉、后凉、南凉)、二赵(前赵、后赵)、三秦(前秦、后秦、西秦)、大夏、成汉、仇池等政权。北朝时甘肃先后被北魏、西魏、北周所管辖。
隋初,隋文帝为改变南北朝时期地方机构叠床架屋名目繁冗,尤其是南朝广设侨州郡县,造成“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2]的状况。根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3]的原则,于开皇三年(583年)裁并州郡,取消郡一级的建制,实行以州统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经过裁并,在甘肃境内设有会宁、陇西、天水、平凉、安定、北地、弘化、金城、枹罕、武威、张掖、敦煌、汉阳、临洮、宕昌、武都、同昌、河池、顺政等19个郡。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设置兰州总管府,兰州之名始见于史册。
唐初改郡为州,唐玄宗又改州为郡,唐肃宗再改郡为州,基本上是州、县二级制。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划全国为10道,玄宗又增至15道。甘肃归关内道、陇右道、剑南道管辖。关内道领泾州、原州、宁州、庆州等;陇右道领秦州、渭州、成州、兰州、河州、洮州、岷州、临州、宕州、叠州、凉州、沙州、瓜州、甘州、肃州等;剑南道领文州、扶州。安史之乱后唐朝无力西顾,泾、陇以西尽为吐蕃、回鹘所占。
五代十国,甘肃河西出现了三政权,即瓜、沙州归义军曹氏政权、甘州回鹘政权、凉州六谷蕃汉联合政权。东部地区主要为梁、唐、晋、汉、周、蜀等政权相继据有。
宋代实行路、府、州、军[4]制,把全国划分为15路。甘肃全境属秦凤、永兴、利州3路管辖。陕西永兴路在甘肃下辖庆阳府,领庆、宁、环三州;陕西秦凤路在甘肃下辖秦、成、凤、阶、渭、泾、原、德顺军、会、熙、河、岷、巩、兰等州;利州路在甘肃下辖文州。北宋初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金灭宋后,金在甘肃设有凤翔路、庆原路、临洮路等。这几路辖区均与宋同,南宋只占有陇南地区的西和、成县、武都、文县等地。
元朝实行行省制,全国建立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四级制。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甘肃正式设省,称“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简称甘肃行省,长官为平章政事,治所在甘州路的甘州(今张掖市),并以甘州、肃州(今酒泉市)二地的首字命名,称为“甘肃”,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位于陇山以西,秦设陇西郡,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又简称“陇”,甘肃省名开始确定。当时甘肃全境分属甘肃行省和陕西行省管辖,甘肃行省下辖甘州路、永昌路、肃州路、沙州路。陕西行省下辖泾州、巩昌府、平凉府、临洮府、庆阳府、秦州、宁州、定西州、镇原州、西和州、环州、兰州、金州、静宁州、会州、徽州、阶州、成州、河州、洮州。脱思麻路下辖岷州、铁州、礼店文州蒙古元帅府。
明朝改行省为布政使司,甘肃东部属陕西布政使司,河西属陕西行都指挥使司。陕西布政使司在甘肃下辖庆阳府、平凉府、巩昌府、临洮府、洮州卫、岷州卫、靖虏卫;陕西行都指挥使司在甘肃下辖甘州左、右、中、前、后五卫,以及肃州卫、山丹卫、永昌卫、凉州卫、镇番卫、庄浪卫。
清代沿袭明制,康熙三年(1664年),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陕西右布政使司驻巩昌(今陇西),这是陕甘分省的先声,康熙六年(1667年)改陕西右布政使司为巩昌布政使司。1669年改巩昌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治所由巩昌移驻兰州,甘肃正式建省(辖甘、宁、青地区),实行省、府、州、县四级制。分置以后的甘肃省辖8府6直隶州1直隶厅61县。8府是兰州、平凉、巩昌、庆阳、甘州、凉州、宁夏、西宁;6直隶州是泾州、秦州、阶州、固原州、肃州、安西州;1直隶厅是化平厅。(www.chuimin.cn)
辛亥革命后改为省、道、县三级制,甘肃省会设在皋兰,全省共7道76县。1912年改甘肃布政使司为甘肃都督府。1916年改为甘肃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行政区辖兰州、白银、天水、金昌、嘉峪关5个市;定西、陇南、平凉、庆阳、武威、张掖、酒泉7个行政公署;临夏、甘南2个自治州。下辖75个县、市、自治县,11个市辖区。如今,现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17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58个县、7个自治县,省会兰州市。
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的设置,从春秋萌芽算起,迄今已达2280余年。甘肃在历史上曾建立过13个政权或国家,在秦汉以前有义渠(今庆阳地区)、密须(今灵台地区)、共(今泾川一带)、秦(原在清水,后迁天水)、月氏(今张掖以东,武威以西地区)、乌孙(今张掖以西的酒泉、敦煌一带),秦汉以后有仇池(今武都和天水地区一带)、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西秦。甘肃疆域自古至今的演变是历代政权更替的产物,是历史发展呈现阶段性的表现。由于甘肃自古至今处于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各自的半包围状态,使甘肃的历史文化既与中原王朝保持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一致,又与周边少数民族联系紧密,因而独具特色。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留下了灿若星河的远古人类文化遗痕。远在1500万年的中新世就有猿类活动,旧、新石器时代甘肃的先民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内涵丰厚的大地湾、绚丽多彩的马家窑以及青铜时代的沙井、玉门的火烧沟文化,写意出美丽动人的人文初祖伏羲的神话传说。
【注释】
[1]《史记·秦本纪》:秦武公十年,“伐邽戎,初县之”。
[2]《隋书·杨尚希传》。
[3]《隋书·杨尚希传》。
[4]军在宋代设于军事要冲之地,系与府、州同级的行政区划。
有关甘肃历史文化的文章
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市人民政府位于西安市北院门159号,新址定于城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城八路。截至2008年底西安市常住人口837.52万,其中城镇人口570余万,市区人口约510万。从1951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陕西省文管会、西安市文管会在沣河两岸的丰镐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正规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
2024-09-06
甘肃境内的秦长城始筑于秦昭王时期,即公元前306年到公元前251年止,比秦始皇统一中国早了半个世纪。甘肃境内的秦昭王长城又称秦西北边地长城,从临洮起经渭源、陇西、通渭、静宁、西吉、固原、彭阳、镇原、环县、华池共11个县,全长1000公里以上。......
2023-11-29
第一节甘肃自然地理环境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是山地形高原地区。祁连山又称河西走廊南山,东起乌鞘岭西至当金山口,包括甘肃省境内的阿尔金山部分,长达1000余公里,由一系列平行山岭和山间盆地组成。而北半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南部差,而且变化也较大。如今,这里水文条件恶劣,干旱少雨,水贵如油,草木稀少,荒山枯岭,沟壑纵横,自然地理环境恶劣。......
2023-11-29
秦朝在甘肃境内的疆域没有越过黄河,随着河西走廊正式纳入汉王朝的版图,汉长城的修建主要集中在河西地区。令居至酒泉段,为河西汉长城的东段,是河西汉长城修筑最早的一段。酒泉至敦煌段,为河西汉长城的中段。......
2023-11-29
第一节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当人类社会进入铁器时代,中国文化欣欣向荣,欧洲拉登文化蓬勃兴起的时候,在东方的黄河流域和西方的地中海之间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地处西北边鄙的甘肃是丝绸之路的西陲孔道,是这条东西交通线的必经之地。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各地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
2023-11-29
至此,甘肃镇所辖河西走廊段长城基本成形连为一体。甘肃镇长城遗址虽经风沙剥蚀堆埋,仍保持连贯的墙体,尤其是山丹境内还保存着一段两条以10余米间距平行的墙体,嘉峪关城南北也各有5公里余长城至今雄峙于茫茫大戈壁上,十分壮观。......
2023-11-29
元代中后期,甘肃已成为回族的主要聚居区。元末甘肃回族的分布已初步形成“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除河州外,天水的张家川及周围地区因陕西回民的大量迁入,逐渐成为甘肃仅次于河州的又一个回族主要聚居区。甘肃回族的分布格局从此基本定型,至今再无大的变化。......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