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甘肃自然地理环境:探索甘肃历史文化

甘肃自然地理环境:探索甘肃历史文化

【摘要】:第一节甘肃自然地理环境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是山地形高原地区。祁连山又称河西走廊南山,东起乌鞘岭西至当金山口,包括甘肃省境内的阿尔金山部分,长达1000余公里,由一系列平行山岭和山间盆地组成。而北半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南部差,而且变化也较大。如今,这里水文条件恶劣,干旱少雨,水贵如油,草木稀少,荒山枯岭,沟壑纵横,自然地理环境恶劣。

第一节 甘肃自然地理环境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的交汇处,是山地形高原地区。地形如同一柄如意,由中心腹地西北边陲向东南倾斜于中国版图之中,呈东西长、南北窄,主要山脉也大都呈西北东南走向。省内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根据甘肃地势高低及地形特征可分为六个不同区域,即河西走廊平原、北山山地、陇东陇西黄土高原、陇南山地、甘南高原、祁连山地。

一、河西走廊地区

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地以北、北山山地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至甘、新两省区边界处,是长约1000公里、宽几公里至百余公里的狭长地带。地势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倾斜,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祁连山与北山之间形成一个天然的平坦通道,绿洲、沙漠、戈壁断续分布。大黄山、黑山、宽台山把河西走廊又分为三个区域,每个区域又与一个较大的内陆河流相对应,分别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流域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三个区域是河西走廊的主要灌溉农业区,其中有武威、民勤、张掖、民乐、酒泉五个盆地和敦煌、瓜州两个凹地。武威、民勤盆地是一片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的宽阔平原,南部和西部紧靠祁连山,北部和东部被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包围。这里日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在石羊河水系的哺育下形成了河西走廊东段最大的一片沃野绿洲。张掖、民乐盆地是整个走廊地区中最宽敞的一段。这里的河水流出祁连山后淤积成了广阔的冲积扇,河流两岸和盆地腹部有自然绿洲存在。由于河水从上游夹带大量泥沙,使河流沿岸形成了大片戈壁。酒泉盆地中部原为自然绿洲,绿洲边缘分布有大片戈壁与沙漠。敦煌、瓜州凹地东南高、西北低,为一倾斜平原。在疏勒河和党河两岸特别在其下游地区,很早就形成了自然绿洲。河流出峡谷后淤积成大型冲积扇,呈现砾石、戈壁景观。在凹地的西、北两面,遍布茫茫沙漠。走廊东部和西部的自然景观有着显著的差异:张掖以东尚有黄土分布,愈往东愈厚;张掖以西沙漠、戈壁面积逐渐增大,并有盐沼分布。整个走廊地势平坦,地面完整,机耕条件良好,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丰富的高山冰雪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为发展灌溉农业提供了保证,成为甘肃省的主要商品粮基地。

祁连山又称河西走廊南山,东起乌鞘岭西至当金山口,包括甘肃省境内的阿尔金山部分,长达1000余公里,由一系列平行山岭和山间盆地组成。山脉大体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一般在3000~4500米之间,山间盆地海拔在2800~3000米之间。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终年积雪,发育着现代冰川,是甘肃省内陆河的发源地,也是河西走廊天然的“高山水库”,它消融的雪水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河西走廊的万顷良田,使河西走廊成为千里沃野。

大黄山亦名焉支山,位于山丹县东南45公里处,绵亘于祁连山与龙首山之间,与祁连山同是汉代匈奴右部的主要牧场。《史记正义》引《西河故事》:“匈奴失祁连、焉支二山,乃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可见两山的葱郁。如今,山上依然郁郁葱葱,松柏常青,山下草原辽阔,一望无际,为著名的牧马之地,山丹军马场就坐落在大黄山下的马营滩。

北山即合黎山、龙首山、马鬃山等一系列断续山脉的总称,东西长达1000余公里,山体亦呈西北—东南走向,山势东西部高、中部低,海拔在1500~2500米之间,相对高度500~1000米。山间和山地周围有广阔的平原,但因气候干燥缺水土质条件差,主要用于放牧,由于风力剥蚀的缘故形成戈壁景观。

二、陇东、陇西黄土高原(www.chuimin.cn)

陇东、陇西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东部和中部地区,东起陕西、甘肃两省交界处,西至乌鞘岭,南接陇南地区,北连宁夏回族自治区,以陇山北段的六盘山为界,六盘山以东称陇东黄土高原,六盘山以西称陇西黄土高原。陇东黄土高原位于甘肃东部,属于黄土高原的中西部,海拔1200~1800米,地势由东、北、西三面向东南部缓缓倾斜。这里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分布有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黄土塬,较大的有董志塬、早胜塬、宫河塬、屯子塬、孟坝塬、高平塬、平泉塬等,尤以董志塬为典型。俗语说:“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的半个边。”它辽阔富饶,被誉为“陇东粮仓”。除了塬以外也有山、梁、峁、坪川、沟等许多阶状地貌相间并存。早在秦汉以前,陇东黄土高原自然环境较好,当时居住的西戎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使当地天然植被未遭到严重破坏,塬面、沟壑区的侵蚀较为轻微。随着秦汉时期对甘肃农业的开发,加速了对草原地区的开垦,居民砍伐林木盖房和作柴薪,结果使山地、沟谷森林遭到破坏,致使这一地区植被的蓄水保土作用减弱,一遇降雨就造成水土流失,河水中泥沙量大增,在其长期影响下,陇东黄土高原的塬面被沟壑切割得支离破碎,塬、梁、峁、崾岘、沟谷等地形进一步扩展。

陇西黄土高原位于黄土高原西部,陇山以西乌鞘岭以东,大部海拔在1200~2500米之间,地势起伏较大,因河流切割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梁、峁、丘陵地形占优势。黄河干流流经该区,共有11道峡谷10个盆地,较大的有兰州盆地和靖远盆地。陇西黄土高原自地质时代以来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南半部山地和沟谷分布有一定面积的森林和草原,北半部则基本上是荒漠草原和草原景观。在东起陇山西麓西到洮河流域的南半部山地和沟谷,从先秦到明清整个渭水中上游地区植被优良,从而形成了“民以板为屋”的习俗。而北半部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南部差,而且变化也较大。明代以前,兴隆山、马啣山、连城西北部的石质山地,森林植被条件较好,但自清代以后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如今,这里水文条件恶劣,干旱少雨,水贵如油,草木稀少,荒山枯岭,沟壑纵横,自然地理环境恶劣。

三、陇南山地和甘南高原

陇南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为古阶州、阴平、仇池地。南接四川,东邻陕西,北靠天水西,与甘南藏族自治州相连,包括渭河以南临潭、迭部以东地区,为秦岭山脉的西延部。陇南地区的地形是西高东低,海拔由东部的1500米上升到西部的3500米,相对高度为500~1500米。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河流湍急,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景色宜人。山地和丘陵西高东低,绿山对峙,溪流急荡,峰锐坡陡,恰似江南风光,又呈五岭逶迤。在这里,南疆的“纤秀”与北国的“粗犷”得到了完美的融合。陇南山地属长江支流嘉陵江水系的白龙江、西汉水两河流域,北缘为长江与黄河两大水系在省内的分水地带。白龙江也是我国一条著名的南北地理分界线。陇南地区既是大熊猫的产地,也是天然中药材宝库,岷县的当归驰名中外。

甘南高原位于甘肃西南部,与陇南山地毗连,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一部分。西倾山和积石山分别从西北和西南伸入本区。地势西高东低,海拔从西部的4000米以上降到东部的3500米左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穿越而过,地势坦荡,切割轻微,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区。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既是甘肃的主要牧区,又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是甘肃的林业基地之一。

四、独特的地域景观

甘肃处于高山峻岭所环抱的青藏、内蒙古和黄土三大高原的接触地带。终年白雪皑皑的阿尔金山和祁连山耸立于甘青交界处;巍峨的岷山、秦岭和连绵起伏的子午岭横卧在甘川、甘陕交界处;六盘山巍然屹立在甘宁之间;合黎山、马鬃山、龙首山绵亘在甘蒙交界处。在这样一个群山环绕的高原上,既有气势雄伟的雪山、瀚海,又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上风光;既有喊声雷动、战马嘶鸣的沙场,又有“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代关隘;既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草原,也有“纵横河岸浮为渡,磨引溪流水自推”的恬静山乡;还有绿树繁花,群山竟秀的江南景色。大自然的造化使甘肃地形独特、风光迥异。此外,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贯穿全境,同时又是历代统治的边陲要地,因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甘肃彩陶、佛教寺窟、雄关古堡、名城要塞、敦煌遗书、秦汉简牍、魏晋墓葬等名胜古迹灿若星河。这一切都使甘肃历史文化呈现出格调迥异、古朴逼真、内涵丰富、别具匠心的地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