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

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

【摘要】:20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公元前6世纪,在喜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之间有一个小国叫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王。乔达摩悉达多是佛教的创始者,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隐修者”,他的信徒又称他为“佛”或“佛陀”,意思是“彻底觉悟者”。释迦牟尼的这些主张,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后来,有8个国王分取舍利,把它珍藏在特地建造起来的高塔中供奉,以表示对释迦牟尼的景仰。

20 佛教始祖释迦牟尼

公元前6世纪,在喜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之间有一个小国叫迦毗罗卫国(现在的尼泊尔境内),国王叫净饭王。有一天,正在宫中的净饭王接到家中送来的喜报,皇后为他生了一个王子。这位王子就是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不幸的是,悉达多的母亲在他出生之后的第七天就死了,所以他是由他的姨母抚养长大的。悉达多从小就特别聪明,无论什么事情一学就会,而且对任何事情都愿意问一个为什么,非要得出答案不可。

成年后,悉达多同表妹结了婚,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满。有一天,悉达多出城游玩,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木棍,艰难地移动着脚步,走出不远又看见一个病人倒卧在污泥中,后来又遇到一群鸟啄食一具尸体。他问一个过路人,这是怎么回事,过路人说:“真是少见多怪,这种事经常发生,又不是第一次。”

回到宫中后,悉达多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觉得十分烦闷和苦恼。他在想:难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吗?又有一天,悉达多看见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捧着一个瓦钵,表现出一副悠然自得、富足快乐的样子。他问随从这是什么人。随从说:“这是出家修道的人。”悉达多赶忙向修道者行礼,并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快乐。修道者对他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脱。”

回宫后,悉达多反复想那个修道者的话,越想越激动。他感悟到人世生老病死的苦恼,又对婆罗门教把人分成等级的做法不满,于是,他决心弃家修行。

他先跟随苦行者修道,穿破衣行乞,有时甚至一天只吃一粒米,这样奔波了6年,结果饿得骨瘦如柴,弄得精神和体力几乎衰竭,仍然一无所得。他意识到这样不行,只有身体强壮,才能找到真理,于是他开始重新进食。后来他在一棵菩提树下盘膝而坐,经过七天七夜的冥思苦想,终于悟出了人生“四谛”。

“谛”的意思是真理,“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

“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处处充满了苦,生老病死、爱恨别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集谛”是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将欲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灭谛”说明佛教的目的,就是要消灭苦,而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道谛”是消灭苦因的手段和方法,消灭苦就要修道,灭除杂念,消除烦恼。

一个以解救世人于痛苦中的宗教诞生了,这就是佛教。乔达摩•悉达多是佛教的创始者,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隐修者”,他的信徒又称他为“佛”或“佛陀”,意思是“彻底觉悟者”。

【知识点】(www.chuimin.cn)

佛陀

印度古代梵文BUDDHA的音译,亦译作“佛驮”、“浮陀”、“浮屠”、“浮图”等,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并创立佛教的基本教义后,开始向众人宣传自己的学说。他反对把人分成等级,提倡众生平等,同情不幸的人们。同时宣传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释迦牟尼的这些主张,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他主张逃避严酷的现实,用自我解脱的办法来消除烦恼,否定斗争,往往被历代统治阶级所利用。

公元前486年的一天,释迦牟尼给几个弟子讲道来到一条河边,然后就到河里洗了个澡。洗完澡后,弟子们在两棵娑罗树之间架起了一张绳床,释迦牟尼侧身而卧,枕着右手,对弟子们说:“我老了,马上就要死了,我死之后你们要大力弘扬佛法,拯救世人。”说完,他就逝世了。以后,人们为了缅怀他对弟子的苦心教导,就在寺庙里塑造了释迦牟尼的卧像,并把释迦牟尼诞生的那天(农历四月八日)称为“浴佛节”,把他修道成佛的那天(农历十二月八日)称为“腊八节”。

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以后,骨灰结成许多五光十色的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做“舍利”。后来,有8个国王分取舍利,把它珍藏在特地建造起来的高塔中供奉,以表示对释迦牟尼的景仰。

历史小讲坛】

耆那教

耆那教的教义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已传播,但是,使耆那教正式形成,并成为一个有制度、有组织的教派的是教主大雄(约公元前540~公元前467)。他出生于一个非雅利安人的贵族家庭,30岁时,抛弃物质世界,出家为一个苦行者,漫游12年后得道。他建立的教派的成员称为耆那教教徒,即耆那(胜利者)的信徒,耆那是他的称号。耆那教义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仅动物昆虫,而且“木石和树”都各有一个独立的灵魂。因此,他强调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的重要性。耆那教的祭士去履行职责时,都先要清道,以免踩到任何小虫。虔诚的耆那教教徒还要用布盖住鼻子,以防止将小虫吸入鼻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