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顶位于五台山显通寺北侧的灵鹫峰上,相传为文殊菩萨居住之所,北魏时创建。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称“大文殊院”。明初喇嘛教传入五台山,菩萨顶成为喇嘛庙之首。文殊菩萨像菩萨顶现有殿宇400余间,占地45亩。总之,菩萨顶的气势之大,也堪称为五台山诸寺之首。前院的正殿为文殊殿,又称滴水殿,是一座比较特殊的建筑。过去传为文殊菩萨显灵所滴的甘露所致,实际上这是文殊殿的建筑结构上有一特殊的蓄水层所致。......
2023-12-06
公元前6世纪,在喜马拉雅山山麓和恒河之间有一个小国叫迦毗罗卫国(现在的尼泊尔境内),国王叫净饭王。有一天,正在宫中的净饭王接到家中送来的喜报,皇后为他生了一个王子。这位王子就是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不幸的是,悉达多的母亲在他出生之后的第七天就死了,所以他是由他的姨母抚养长大的。悉达多从小就特别聪明,无论什么事情一学就会,而且对任何事情都愿意问一个为什么,非要得出答案不可。
成年后,悉达多同表妹结了婚,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满。有一天,悉达多出城游玩,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木棍,艰难地移动着脚步,走出不远又看见一个病人倒卧在污泥中,后来又遇到一群鸟啄食一具尸体。他问一个过路人,这是怎么回事,过路人说:“真是少见多怪,这种事经常发生,又不是第一次。”
回到宫中后,悉达多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觉得十分烦闷和苦恼。他在想:难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吗?又有一天,悉达多看见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捧着一个瓦钵,表现出一副悠然自得、富足快乐的样子。他问随从这是什么人。随从说:“这是出家修道的人。”悉达多赶忙向修道者行礼,并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快乐。修道者对他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脱。”
回宫后,悉达多反复想那个修道者的话,越想越激动。他感悟到人世生老病死的苦恼,又对婆罗门教把人分成等级的做法不满,于是,他决心弃家修行。
他先跟随苦行者修道,穿破衣行乞,有时甚至一天只吃一粒米,这样奔波了6年,结果饿得骨瘦如柴,弄得精神和体力几乎衰竭,仍然一无所得。他意识到这样不行,只有身体强壮,才能找到真理,于是他开始重新进食。后来他在一棵菩提树下盘膝而坐,经过七天七夜的冥思苦想,终于悟出了人生“四谛”。
“谛”的意思是真理,“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
“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处处充满了苦,生老病死、爱恨别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集谛”是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将欲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灭谛”说明佛教的目的,就是要消灭苦,而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道谛”是消灭苦因的手段和方法,消灭苦就要修道,灭除杂念,消除烦恼。
一个以解救世人于痛苦中的宗教诞生了,这就是佛教。乔达摩•悉达多是佛教的创始者,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隐修者”,他的信徒又称他为“佛”或“佛陀”,意思是“彻底觉悟者”。
【知识点】(www.chuimin.cn)
佛陀
印度古代梵文BUDDHA的音译,亦译作“佛驮”、“浮陀”、“浮屠”、“浮图”等,意译为“觉者”、“知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释迦牟尼得道成佛,并创立佛教的基本教义后,开始向众人宣传自己的学说。他反对把人分成等级,提倡众生平等,同情不幸的人们。同时宣传因果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释迦牟尼的这些主张,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他主张逃避严酷的现实,用自我解脱的办法来消除烦恼,否定斗争,往往被历代统治阶级所利用。
公元前486年的一天,释迦牟尼给几个弟子讲道来到一条河边,然后就到河里洗了个澡。洗完澡后,弟子们在两棵娑罗树之间架起了一张绳床,释迦牟尼侧身而卧,枕着右手,对弟子们说:“我老了,马上就要死了,我死之后你们要大力弘扬佛法,拯救世人。”说完,他就逝世了。以后,人们为了缅怀他对弟子的苦心教导,就在寺庙里塑造了释迦牟尼的卧像,并把释迦牟尼诞生的那天(农历四月八日)称为“浴佛节”,把他修道成佛的那天(农历十二月八日)称为“腊八节”。
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以后,骨灰结成许多五光十色的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做“舍利”。后来,有8个国王分取舍利,把它珍藏在特地建造起来的高塔中供奉,以表示对释迦牟尼的景仰。
【历史小讲坛】
耆那教
耆那教的教义早在公元前7世纪就已传播,但是,使耆那教正式形成,并成为一个有制度、有组织的教派的是教主大雄(约公元前540~公元前467)。他出生于一个非雅利安人的贵族家庭,30岁时,抛弃物质世界,出家为一个苦行者,漫游12年后得道。他建立的教派的成员称为耆那教教徒,即耆那(胜利者)的信徒,耆那是他的称号。耆那教义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仅动物和昆虫,而且“木石和树”都各有一个独立的灵魂。因此,他强调尊重任何形式的生命的重要性。耆那教的祭士去履行职责时,都先要清道,以免踩到任何小虫。虔诚的耆那教教徒还要用布盖住鼻子,以防止将小虫吸入鼻孔。
有关你该知道的世界历史. 古代的文章
菩萨顶位于五台山显通寺北侧的灵鹫峰上,相传为文殊菩萨居住之所,北魏时创建。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称“大文殊院”。明初喇嘛教传入五台山,菩萨顶成为喇嘛庙之首。文殊菩萨像菩萨顶现有殿宇400余间,占地45亩。总之,菩萨顶的气势之大,也堪称为五台山诸寺之首。前院的正殿为文殊殿,又称滴水殿,是一座比较特殊的建筑。过去传为文殊菩萨显灵所滴的甘露所致,实际上这是文殊殿的建筑结构上有一特殊的蓄水层所致。......
2023-12-06
用“寺庙”来专指佛教的建筑场所,这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事情。此精舍与“竹园精舍”并称佛教最早的两大精舍。唐末已有佛教徒集中朝拜的寺庙建筑群,如文殊菩萨圣地五台山、佛骨圣地凤翔法门寺等。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华大地寺院林立,至1949年之前中国佛教寺院已达5万多座。而南朝梁武帝崇佛,武帝姓萧,故当时造寺建庙有称“萧寺”的。......
2023-12-06
汉地佛寺以院落形式作为佛寺的布局,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则在中轴线两侧。弥勒殿一般寺院将弥勒的真身塑像置于天王殿,而有的寺院将弥勒的化身塑像专供一处,即称此处为弥勒殿。大雄宝殿是佛寺的正殿,亦称大殿,日本称之为金堂。法堂是演说佛法和传戒集会的场所,平时常作佛事用,也有在其他殿堂进行这些活动的。玉佛寺大雄宝殿斋堂供应素食的食堂。幡悬挂于佛殿两侧或前方的长条形丝织或棉织物,以示敬意。......
2023-12-06
华严寺殿阁一角中国佛寺殿宇结构方式的核心即为木构架结构。汉传佛寺的建筑以抬梁式结构方式为主,通常以柱网作为基本手段。就面阔而言,佛光寺正殿均为5米上下,左右两进间略窄,这与唐代建筑各间间距使用同一尺度这一特点一致的。辽代建筑保留了不少唐代结构的特点,如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蓟县独乐寺观音阁等都使用内外槽的柱网结构和明袱、草袱两套屋架,显然与佛光寺正殿外槽梁架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2023-12-06
喇嘛塔是喇嘛教的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与印度「窣堵波」很相近。全国著名的喇嘛塔中除了前文介绍的西藏江孜自居寺菩提塔外,有北京妙应寺白塔、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青海湟中太平塔和如意宝塔、内蒙古呼和浩特席力图召双耳喇嘛塔、北京北海白塔、江苏镇江昭关石塔等。白塔为中国现存最古、最优美的喇嘛塔。相轮以上是青铜宝盖和流苏,宝盖直径达9.7米,顶上原有一个宝瓶,现换成一个小喇嘛塔,高近5米。该塔为喇嘛塔中的杰作。......
2023-12-06
中国广大山区和农村广泛存在的茅庵、精舍、小庙均属此种类型。廊院式布局是一种受印度佛教寺院形式影响,并结合中国传统构图而形成的寺庙形制。园林式寺院昆明圆通寺南传佛教泰式寺院建筑园林式布局是一种将单体式、组群式或塔庙式格局与所在地自然环境或人造环境相结合的寺庙类型。喇嘛式布局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布局类型。傣族式建筑布局是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中最常见到的一种布局类型。......
2023-12-06
在思想史上,韩愈因表彰儒学而占有重要地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论韩愈》 一文中曾指出:韩愈的道统说受佛教的传法世系的影响而建立。从内因方面来看,如果对韩愈那两篇著名的排佛文章《原道》《论佛骨表》作一分析,那么,亦可见出韩愈所推尊、宣扬的儒家思想与佛教的关系。......
2023-11-20
佛陀死后200年内便有18派佛教的教理,分别承继师尊的遗教。当初损及佛陀佛教的多神主义、奇迹及神话的大众偏爱,最后也破坏印度的大乘佛教本身。最后的一击是外来的,在某种意义下也是佛教自找的。在佛教与其他成百教派兴衰的全部历史中,虽无迫害事例,但我们可见到许许多多的争端。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文化巅峰来自佛教的刺激。......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