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此,本章将要探讨与前三重地理空间截然不同的第四重地理空间:以教堂塔楼为核心的宗教地理空间建构,去反复体味剧作家所执意表达的浪漫神韵与空间品味。......
2023-11-29
《布朗德》中建造了三重教堂空间:“古老的教堂”、“现实生活的教堂”以及“自然世界的教堂”,三者分别又以“老教堂”、“新教堂”、“冰教堂”作为代表,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联,形成一重整体的宗教地理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世俗宗教与理想宗教之间的冲突,世俗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以及旧有的观念与新生的思想之间的较量。
三重教堂与布朗德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如有学者所言:“中世纪的西方,占主导地位的是基督教神学,上帝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人们的思维中充满了对超自然力的迷惑、恐惧与敬畏,这一时期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还不是建筑师个人或主观思维的产物,而是由一系列符号性的文化象征所限定了的东西。即使是在文艺复兴以后,一种对于教堂建筑之平面或立面的宗教象征性探索也远没有停止。”[22]因此,三重教堂分别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正是与布朗德之间形成了或者对立、或者对应、或者融合的关系,为其一生所舍弃与追求。“老教堂”代表着一种旧有的世俗宗教观念,布朗德终生执意与之战斗到底:“你们大家正站在十字路口!你们必须下定决心消除你们心中一切腐朽的东西,做崭新的人;这样,才能建成那伟大的殿堂,它必须建起来,也一定会建起来。”(263)这里所指“腐朽的东西”,就是指向“老教堂”所代表的旧有观念:“妥协折中,闪闪发光的奴役的锁链,那些诱使你们懒散的枕头。”(270)“新教堂”又代表着现实生活中“务实”的原则,这里所指的“务实”并不是褒义,而指向“实用”与“随俗”原则,在乡长、副主教、校长、管事等官僚身上表现突出,是布朗德极力讽刺与厌弃的对象;“新教堂”的修建落成,正是在官僚们的促进与监督中得以完成,亦将成为他们操纵教民们新的武器,布朗德明白了这一点,因而义无反顾舍弃出资筹建的教堂,进行了一次伟大的革命,引导教民走上更为艰难的“冰教堂”之路。“冰教堂”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那里有宁静美丽的自然风景,也有平等而和谐的人际关系,那里的上帝年轻而普爱众生,不是禁锢人们思想的工具,这正是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因此,三重教堂与布朗德之间关系密切:“老教堂”是其决意要废弃的陈规戒律,“新教堂”是其执意要抛弃的现世观念,而“冰教堂”是其刻意追求的精神境界。“老教堂”正是过去教会残留的腐朽根基,“新教堂”正是现实生活中的落后思想,“冰教堂”正是其追求的乌托邦理想;如果没有前两者的存在,那么便没有后者的发生,而只有在推翻前两者的前提下,才会达到第三种境界。因而,三者的并存构成了布朗德的整体宗教理念。
无论怎样,布朗德是一位追求真理的勇者。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无非是坚持永恒的事理。我工作不是为了给教条和教会捧场。”(161)他敢于与任何世俗的教会做抗争,真理是他至高无上的追求,这正是易卜生所要实现的真正意图:
这首戏剧诗,比原先的叙述诗的草稿,要伟大雄壮得多。当代的议论与讽刺,都被推进到背景里去,而从属于一个比较根本的涉及挪威民族与这个时代的价值总结。尤其重要的是,其中主要的人物,已经取得了远较伟大的身量,以及蓬勃的生命。在原先的草稿里,他写道,他在画家艾那(Einar)身上,看到了一种可以与他匹敌的力量:他画下的每一笔,都以独特的方式指向神——一笔是色彩,另一笔是真理。[23](www.chuimin.cn)
同时,布朗德也看到了人性中最为本质的弱点,执意要在生活与信仰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有一样东西是经久不灭的,那就是圣灵,他不是生下来的,而是在混沌初开的世界的早晨,从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状况中被救出来的。是人的信仰在凡人肉身和圣灵之源两者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161)然而,不论他的事业是多么高尚,不论他的斗争是多么激烈,他终究避免不了悲剧的结局。他所走上的“冰教堂”之路是艰难的,他所执意追求的信仰太过完美与高深,他所要求的“全有或全无”哲学思想太过苛刻与残酷,因此他的妻子与儿子都先后离他而去,教民也无情地背叛与抛弃了他;只因一切都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那就是首先要有物质作为基础,如果失去了这样的基础,追求再为远大而高尚的理想,也许都只是空谈。“冰教堂”的建立还是要以“老教堂”的传统作为厚重依托,也要以“新教堂”的世俗生活作为滋生土壤,无论这样的地理环境是如何的恶劣,人文传统是如何的低下,完全脱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与人文传统也是不行的;只有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与传统的陋习作斗争,同时包容世俗的生活,才能够真正达到理想的“冰教堂”之境。不过,他的理想与执著还是让人感动,他实际上是一个超越者,超越于所有世俗利益之上。正如英国学者约翰·希克所言:“任何包含超越者且断言这个终极实在者是(从我们人的眼光看)仁慈的大图景,必须包含一个与此相容的关于宇宙结构的观念。因为诸宗教宣称,人类生命尽管有欢乐也有痛苦,但它是一个宇宙性过程的一部分,反观这一过程可知,苦难最终成了这样一个过程的一个要素,该过程大规模地向一个无限美好的未来推进。这与道德的、灵性的存在物——人类——随着此世生命的结束而完全消失不相容。”[24]作为一名真正有信仰的人,布朗德所经受的苦难是必需的,至少在朝向一个无限美好的未来慢慢推进。正如学者爱德伍德·贝尔所言:
当初易卜生在格林史台德的时候,曾自称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是像《英格夫人》、《篡夺者》、《勃朗德》与《皮尔·京特》这些作品,都带着不可磨灭的基督教二元论的痕迹。即使说勃朗德在他的教堂演说中,梦想肉体与精神的一处和谐结合,但他的整个个性,却强烈地显示了“舍己君主”凌驾于作者的那种权柄。他后来想要在他自己与勃朗德的宗教教训之间保持一个距离,他在一八七〇年表示,这首诗是一个全然审美的作品;又说:他并不关心它所建造或拆毁的是什么;此外又说:他借这部作品,而使自己摆脱了某种他在内心已经完成的事情。他既已在他内心这样热切的讨论过‘审美的观念’,他因此才能够在《皮尔·京特》里面,任其想象之所至。[25]
易卜生自己在书信里也如此说:“在朱利安的个性里,一如在我大部分的成熟作品里,我向大众所叙述的,实远不及我在精神上所经历的。”[26]如此看来,易卜生内心所经历的冲突,远比其在剧作中表达的内容要复杂与深刻得多:作为一个基督徒所应有的诫命与对自由的渴望之间,生命的恐惧与幸福的梦想之间,禁欲主义与对美的渴望之间,这些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冲突,一直扎根于他的内心深处。无论怎样,成为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梦想拥有绝对的自由,已成为布朗德乃至剧作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正是《布朗德》一剧建构的以“教堂”为主体的宗教地理空间,所能够带来的重要启示。
有关易卜生戏剧地理空间研究的文章
于此,本章将要探讨与前三重地理空间截然不同的第四重地理空间:以教堂塔楼为核心的宗教地理空间建构,去反复体味剧作家所执意表达的浪漫神韵与空间品味。......
2023-11-29
因此,易卜生戏剧中的五重地理空间,最终形成一幅立体球状的艺术图式,即“五重地理空间示意图”。易卜生及其戏剧中存在着丰富的北欧与世界自然地理因子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因而建构了多种形态的地理空间,与剧作家本人也有着密切联系。......
2023-11-29
于此,易卜生不仅是站在挪威的角度来进行创作的,而且也是站在北欧的立场上来进行思考的,更是站在全球的高度来观察的,并以此为基础来观察人类、剖析人类;因此,可以说易卜生是一位以全球为视野的、具有博大胸怀的诗人及剧作家,其剧作往往超越了自身的局限,超越了地域的界限,超越了民族的界限。......
2023-11-29
《布朗德》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1865年1月,易卜生在访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时,突然想起过去写的“史诗”,因而,将五首诗与此高大雄伟的建筑、虔诚肃穆的教民联系起来,那时就计划将“史诗”改编成为诗剧,从而建造一座精神上的大教堂。虽然易卜生认为此剧的产生与宗教没有任何关联,但其剧中描绘的多重形式的教堂,以及由此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宗教意义,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2023-11-29
《布朗德》剧中“古老的教堂”类地理意象出现频率较高,主要是以“老教堂”意象作为主体。“古老的教堂”与世俗的宗教观念相对应。“老教堂”不可避免与人们的思想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世俗宗教观念的象征,具体表现在两个群体之上:一是当地的教民们,布朗德如此评价:“这地方的人的耳朵是聋的,几乎每一颗心都麻木不仁,心中的火都已熄灭。”......
2023-11-29
此幅示意图的生成,是其他四重地理空间建构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一方面是易卜生人生体悟的外在展现,剧作家在“南方”与“北方”地理的不停辗转中,其心绪始终无法保持平静与安宁;另一方面是两种不同人生观念的反映,在其内心不停地斗争,剧中人物往往也有激烈情绪之下的不得已。......
2023-11-29
于此,易卜生的剧作中存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挪威、北欧与世界地理空间的环环相扣组合而成三维一体的地理空间,从而形成“‘挪威·北欧·世界’三维一体示意图”,如图3.9所示。此处所说的“三维一体”,即指易卜生的剧作中,“挪威”、“北欧”、“世界”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维度,最终组合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2023-11-29
(一)本书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一,研究思路的突破。本书首次集中深入地探讨易卜生25部戏剧中建构的地理空间问题,扩展了其戏剧研究的范围与思路;以其诗歌、书信等作为参照,以中外所有与其相关的研究资料作为参考,从广度与深度方面力求对前人的研究有所超越。......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