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德》中建造了三重教堂空间:“古老的教堂”、“现实生活的教堂”以及“自然世界的教堂”,三者分别又以“老教堂”、“新教堂”、“冰教堂”作为代表,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联,形成一重整体的宗教地理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世俗宗教与理想宗教之间的冲突,世俗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以及旧有的观念与新生的思想之间的较量。......
2023-11-29
所谓“现实生活的教堂”,是指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与人们的世俗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堂,是与人们的务实与随俗的法则相关联的,包括山里的教堂、谷里的教堂,最具有代表性的还是由老教堂变成的新教堂意象,它是由布朗德提议并出资修建的。新教堂落成后,布朗德反而认为“眼前这座教堂很小”(249),因为他明白自己努力所做的一切已经成为当地官僚们弄虚作假的工具,并不能真正唤起人们内心的激情,也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正是因此,他才毅然抛弃这座新的教堂,去到高山上寻找“冰雪的教堂”。新教堂在六个月后修建落成且装饰完毕,在准备举行奉献仪式之时,人们对着新教堂发出惊叹,连以前反对修建的乡长也这样认为:
建筑格式多么高雅,气势又多么雄浑。
对住在极北地区的人来说,简直是过于宏伟了。当然罗,我知道别的国家的标准比这儿高;但是在这荒凉、闭塞、四周只见光秃秃的山岭的地方,一边是山、一边是峡湾的地方,它宏伟得叫人吃惊。(《布朗德》,249)
新教堂是那样的宏伟与高大,与之前的老教堂之古老与破旧,形成鲜明的对比;其富贵与华丽之象,又与荒凉、闭塞、光秃秃山岭的谷地之景,形成强烈的对照;其高雅与雄浑之外观,在极为落后与贫穷的地方,显得那样突兀而极不相称。乡长谄媚的言行与新教堂的突兀,似乎与布朗德的初衷不太一致,他开始怀疑当初修建此教堂的想法:
穹顶、拱门、墙壁、上下左右仿佛都在向你压过来,要把琴声封在里头,像盛殓了死人,扣上棺盖一样!(《布朗德》,247)
难道这是我当初想象的能够包容世间一切苦难的庙堂么?(《布朗德》,248)(www.chuimin.cn)
我们让大家忘了那古老的霉痕斑驳的圆顶,给他们看一座时新的耸入高空的尖塔。以往,大家齐声喊:“多么古老!”如今高叫,“瞧,多么宏伟——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宏伟的教堂!”(《布朗德》,249)
由此可以看出:其一,以“穹顶”、“拱门”、“墙壁”以及“上下左右”的物象组成的一重完整的新教堂空间,布朗德突然觉得它像棺材一样,显得如此的狭小而且压抑,没有一丝的高尚与生气,似乎不能包容世间的一切苦难。其二,布朗德开始质疑自己的一时冲动,觉得自己的行为是那样的幼稚;虽然以新教堂代替了老教堂,但是没能改变人们心中世俗的看法;虽然新教堂比老教堂更为气派豪华,却并不能唤醒麻木的灵魂。其三,为什么教区的人民看到“古老的霉痕斑驳的圆顶”,会说老教堂是如此古老,而看到“时新的耸入高空的尖塔”,会夸奖新教堂是如此宏伟呢?主要是因为教民们一直依赖于当地的官僚,从来都是人云亦云,并没有自己的主见。布朗德恰恰看透了人们的劣根性,因而,他认为新教堂的建成与他的要求相去甚远,其理想追求与现实情景陷入激烈的冲突之中。
“现实生活的教堂”:务实宗教理念的反映。为什么布朗德突然要离开耗资巨大且宏伟壮观的新教堂呢?是因为他看清了现实生活的真相,虽然老教堂变成了新的教堂,但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陈旧思想并没有改变,而那些官僚们更是利用新教堂的落成,来拉拢布朗德与教民,使他们都成为国家机器中的一部分。布朗德在暴风雨的峡湾与阿格奈斯去拯救一个男人的灵魂时,就已经认识到现实大染缸是滋生各种罪孽的根源:“当灵魂应当战栗,应当大声疾呼的时刻,却没有一个人看得清:从‘生活’这个不起眼的词儿中生出了一座高耸云霄的罪孽之山。”(175)他把教民们对生活态度的改变,寄托在新教堂之上,在他看来:“一座重建的屋宇必须要由新生的涤除了污垢的灵魂来居住。”(252)“我说的宏伟不是用尺寸可以衡量的,这种宏伟,虽然看不见,却是光芒四射;它能使灵魂冻结或者燃烧,引人梦想,令人销魂;它犹如星光闪烁的天空,使人心神飞越。”(251)为了自己虔诚的信仰,布朗德决意以自己孤独的奋斗,去唤醒民众们麻木的灵魂,改变他们依赖性的思想,希望人们能够因此认清生命的严肃性。他却受到各种权威与政府官吏的阻挡:第三、第四幕中,他多次与乡长发生激烈冲突,后者是世俗生活的代言人,不仅是一个巧言令色的民族浪漫主义者,而且是狡猾的政治投机主义者;第五幕中,他又与地方教会的副主教发生冲突,后者供职于死气沉沉的“人人都要信的基督教”国家教会:“过去你不大注意实用和随俗,而实用和随俗,虽然不见得是最伟大的原则,却是最紧要的原则”。(253)由此可见,副主教希望教区的子民能够兢兢业业、循规蹈矩做好现世的人,注重实用与随俗的原则,而不是要发扬自我的理想与精神,因此,他是最为典型的务实观念的代表。布朗德认为官僚们所做的一切都在弄虚作假,并没有真正考虑人们精神上的问题,因此打消了奉献新教堂的想法;然而在与当地教会力量的较量之中,他明白教会根本不会容纳他以及他对于个人圣洁生命的看法,因而他向人们公开发表演讲,要民众一起跟随他,去寻找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的大教堂”:
我要建筑一座宏伟的教堂,它不但可以包容信仰和教义,而且可以庇荫由于上帝的恩准而存在的生活中的一切:每日从早到晚的艰苦奋斗,黄昏的憩息,夜半的哀伤,青春的血气方刚的欢乐,每一个人,无论贵贱,都应正当享有的一切。底下河流的潺湲,瀑布在岩石间的喧哗,暴风雨的呼啸,大海的喃喃细语,都应当进入灵魂,和风琴的乐声、人的歌声十分和谐地溶合在一起。(《布朗德》,264)
这是一幅人类和谐社会的远景图,在这里,人类的生活与自然的世界相得益彰。为了乌托邦的理想,他聚集了所有的教民,制造了一场“信仰复兴”的运动,与他一起攀登高山寻找那一座冰雪教堂。但是,教民们后来因为地理环境恶劣而筋疲力尽,因为畏惧困难与饥饿而感到厌倦,并且发现布朗德所提供的诱因是必须继续做出更深层次的牺牲,或者就是为了实践他“全有或全无”的哲学;此时乡长诱骗说海湾里来了一大群鱼,可以吃饱肚子并过上一阵好日子,因此民众又一次受到务实原则的影响,从而背叛与抛弃了自己的牧师,转身回到了家园,去过从前一成不变的生活。于此,布朗德只能继续孤独艰难地前行,唯有葛德一直追随着他,然而他所看到的是种种心寒的未来图景——现实生活中所展现的,正是一个以唯物的资本家为主体的社会未来;物质的贪欲与精神的贫瘠,将会成为残害人民精神与道德的主要原因。因此,布朗德本来在“新教堂”上寄予了自己美好的乌托邦理想,希望一股新生的力量能够拯救民众,然而还是沦为资产阶级统治的产物;从此种意义上来说,“新教堂”正是务实的宗教理念的象征,布朗德在这里并没有实现自己真正的理想,他只有再次抛弃一切去寻找“自然世界的教堂”。
有关易卜生戏剧地理空间研究的文章
《布朗德》中建造了三重教堂空间:“古老的教堂”、“现实生活的教堂”以及“自然世界的教堂”,三者分别又以“老教堂”、“新教堂”、“冰教堂”作为代表,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联,形成一重整体的宗教地理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世俗宗教与理想宗教之间的冲突,世俗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以及旧有的观念与新生的思想之间的较量。......
2023-11-29
于此,本章将要探讨与前三重地理空间截然不同的第四重地理空间:以教堂塔楼为核心的宗教地理空间建构,去反复体味剧作家所执意表达的浪漫神韵与空间品味。......
2023-11-29
此幅示意图的生成,是其他四重地理空间建构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一方面是易卜生人生体悟的外在展现,剧作家在“南方”与“北方”地理的不停辗转中,其心绪始终无法保持平静与安宁;另一方面是两种不同人生观念的反映,在其内心不停地斗争,剧中人物往往也有激烈情绪之下的不得已。......
2023-11-29
于此,易卜生不仅是站在挪威的角度来进行创作的,而且也是站在北欧的立场上来进行思考的,更是站在全球的高度来观察的,并以此为基础来观察人类、剖析人类;因此,可以说易卜生是一位以全球为视野的、具有博大胸怀的诗人及剧作家,其剧作往往超越了自身的局限,超越了地域的界限,超越了民族的界限。......
2023-11-29
因此,易卜生戏剧中的五重地理空间,最终形成一幅立体球状的艺术图式,即“五重地理空间示意图”。易卜生及其戏剧中存在着丰富的北欧与世界自然地理因子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因而建构了多种形态的地理空间,与剧作家本人也有着密切联系。......
2023-11-29
《布朗德》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1865年1月,易卜生在访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时,突然想起过去写的“史诗”,因而,将五首诗与此高大雄伟的建筑、虔诚肃穆的教民联系起来,那时就计划将“史诗”改编成为诗剧,从而建造一座精神上的大教堂。虽然易卜生认为此剧的产生与宗教没有任何关联,但其剧中描绘的多重形式的教堂,以及由此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宗教意义,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2023-11-29
于此,易卜生的剧作中存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挪威、北欧与世界地理空间的环环相扣组合而成三维一体的地理空间,从而形成“‘挪威·北欧·世界’三维一体示意图”,如图3.9所示。此处所说的“三维一体”,即指易卜生的剧作中,“挪威”、“北欧”、“世界”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维度,最终组合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2023-11-29
《布朗德》剧中“古老的教堂”类地理意象出现频率较高,主要是以“老教堂”意象作为主体。“古老的教堂”与世俗的宗教观念相对应。“老教堂”不可避免与人们的思想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世俗宗教观念的象征,具体表现在两个群体之上:一是当地的教民们,布朗德如此评价:“这地方的人的耳朵是聋的,几乎每一颗心都麻木不仁,心中的火都已熄灭。”......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