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易卜生布朗德戏剧地理空间研究

易卜生布朗德戏剧地理空间研究

【摘要】:《布朗德》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1865年1月,易卜生在访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时,突然想起过去写的“史诗”,因而,将五首诗与此高大雄伟的建筑、虔诚肃穆的教民联系起来,那时就计划将“史诗”改编成为诗剧,从而建造一座精神上的大教堂。虽然易卜生认为此剧的产生与宗教没有任何关联,但其剧中描绘的多重形式的教堂,以及由此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宗教意义,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布朗德》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1865年1月,易卜生在访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时,突然想起过去写的“史诗”,因而,将五首诗与此高大雄伟的建筑、虔诚肃穆的教民联系起来,那时就计划将“史诗”改编成为诗剧,从而建造一座精神上的大教堂。[8]1870年10月28日,易卜生在德累斯顿致彼得·汉森信中说,《布朗德》一剧的形成与丹麦哥本哈根的地域风貌与特定的时代环境有一定的关系;同时与当时德国柏林战后的状况也有很大的关联,此剧却又是在意大利罗马完成,宁静秀丽的自然山水带给剧作家创作的灵感;所有的这一切,是《布朗德》得以产生的时代文化语境。学者们对此剧评价各有不同,比约恩·海默尔认为:“这部描叙布朗德牧师戏剧大概是这位作家的全部作品中最遭受误解的一部,这在挪威文学史上亦是绝无仅有的。”[9]布雍松说:“我对那种混乱以及那种粉碎了一切人性的抽象感到愤慨。我厌恶这本书!”[10]温夷则取笑易卜生式的“勃朗德主义”;[11]蒙拉德虽对此剧有强烈异议,但不得不称赞其“结构的壮丽”与“全体的分量”;[12]而丹麦批评家克里门斯·彼德森虽然觉得此剧过于抽象,但它却颇具洞察力,因为它探讨的是各种意念的发展;乔格·勃朗德斯认为此剧让人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真正有压倒性的意象,有如跟一个天才面面相对,在他那穿透性的凝视之下,弱者就不得不低下头来。”[13]更多的则是对剧中宗教意义的争论:

《布朗德》不是一部宗教戏剧,至少不是基督教的,这一点是可以确信无疑的。易卜生在1873年被问及这样一个问题:他写这部戏剧是否为了要展示《圣经》上所说的真理,即一个人只有独自一人在场是无法为自己的行为作出辩解的。这种牵强附会按照基督教教义对慎独所做的理解遭到了易卜生的驳斥,他说道:“他们完全弄错了。当我着手写作《布朗德》的时候,我的本意只在于描写一个精力旺盛的人物。”[14]

1870年10月28日,易卜生在德累斯顿致彼得·汉森信中明确地说:“说布朗德是个神父,也纯属无稽之谈。‘全有或全无’的原则要求体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爱情、艺术,等等。布朗德就是最好时刻的我自己。”[15]无论学者们的观念如何不一致,但上述见解无一例外地说明此剧具有多重阐释的空间,以及对人类精神领域产生的巨大影响。虽然易卜生认为此剧的产生与宗教没有任何关联,但其剧中描绘的多重形式的教堂,以及由此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宗教意义,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布朗德》剧中有十三处提到不同的教堂,具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古老的教堂”(163),包括“古老颓屺的教堂”(167)、“巍然屹立的老古董”(225)、“老教堂”(163)、“丑教堂”(210);第二类是“现实生活的教堂”,包括“新教堂”(242)、“小教堂”(233)、“大教堂”(265)、“山里的教堂”(166)、“谷里的教堂”(166)、“生活的大教堂”(265);第三类是“自然世界的教堂”,包括“冰雪盖的教堂”(165)、“冰教堂”(165)。其中有“古老的教堂”与“新教堂”之间的对立、“小教堂”与“大教堂”之间的对立、“山里的教堂”与“谷里的教堂”之间的对立、“冰雪盖的教堂”与“生活的大教堂”之间的对立,如此等等。“教堂”本是“基督教举行礼拜和重要宗教仪式的场所”,[16]因而,它是与人类精神世界相联系的特殊的建筑类别,它应属于“圣域”之所:“凡属于宗教的,与某种神灵相联属的空间,如古代埃及、罗马、希腊及希伯来的神殿,或中世纪基督教堂、伊斯兰寺院、印度教神庙、日本神社、玛雅神庙等,都可以归之为圣域之属;而在这些神圣的空间领域之外的空间,则应定义为世俗域。”[17]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空间生成与发展的种种动因是不一样的,空间形式及其演变方式方法因文化不同而各自有异,相同或不同的教堂建筑形式与空间,其内在的成因也是不一样的。正如有学者所言:(www.chuimin.cn)

西方中世纪建筑与传统中国受到儒教影响的建筑及佛教建筑,都不是一些由十分个性化的建筑师经过理性思考而创作的建筑作品,真正创造这些建筑的是积年弥久的文化传承本身,是传统思维中的种种象征性追求的驱动。这样一些建筑与世界上许多曾经深陷宗教迷惘与朦胧中的传统建筑一样,其基本的内在动因,是寻求与超自然力的契合与交通。而正是这种未经人类理性雕琢的传统建筑文化,才最深刻地反映了各自文化中最深层次的思维习惯,从而也最深刻地体现了各自的文化特点。[18]

《布朗德》剧中的各种教堂意象,并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与剧中人物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有关,同时与剧作家的审美理想有关,更为重要的是指向文化传承本身,与一个民族的深层思维习惯相联系;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高大的还是矮小的、豪华的还是简陋的教堂空间,均具有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拟探讨以下几个问题:剧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众多的教堂意象?三重教堂地理空间具有什么样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