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德》中建造了三重教堂空间:“古老的教堂”、“现实生活的教堂”以及“自然世界的教堂”,三者分别又以“老教堂”、“新教堂”、“冰教堂”作为代表,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联,形成一重整体的宗教地理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世俗宗教与理想宗教之间的冲突,世俗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以及旧有的观念与新生的思想之间的较量。......
2023-11-29
易卜生的剧作,无论是在气宇轩昂的皇家亭院里,还是在淡泊清新的私家花园中;无论是在帝王壮丽的宫堂大殿里,还是在庶民简陋的民宅农舍中;无论是在高大耸立的宏伟教堂里,还是在低矮而简约的塔楼中,都可以发现剧作家内心深处不断涌动的,是一种平静而和谐的希望,还有高远而阔大的理想。这样的天与地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理想,都在那些人文地理空间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当我们徘徊在布朗德所刻意追求的冰雪教堂路上时,领悟到了其痛苦而不失执著的伟大胸襟;当我们站在索尔尼斯所建造的教堂塔楼上,聆听空中轻风弹奏竖琴的回响时,体味出了清风拂来月明星稀之惬意与感伤;或是在培尔·金特所建造的索尔薇格小茅屋里,反复吟唱那一首“索尔薇格之歌”,一股人生的凄凉之感油然而生;抑或是在“海上夫人”所居住的凉亭楼阁里,随着她的记忆去到过去海上的生活里遨游,发现其中蕴藉着的期待与冀盼;抑或是在“全部斯堪的那维亚艺术里最动人的雪景”[1]晚上,倾听阁楼上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不停走来走去的脚步声,人生的成功与失意便在一瞬间了然于胸!如此等等。所有这一切,让我们触摸到的是剧作家那一永恒期望的脉搏,以及执著坚持的完全诗意的信仰。这一脉搏随着地理空间的构成元素,包括天地日月、山水林木、秋雨春风、晨昏暮霭、天籁万物,以及亭台楼阁在内的一切富有诗意并带着某种朦胧意味的,还有着方外韵味的自然与人工的景观,一起律动且不断跳跃。于此,本章将要探讨与前三重地理空间截然不同的第四重地理空间:以教堂塔楼为核心的宗教地理空间建构,去反复体味剧作家所执意表达的浪漫神韵与空间品味。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何谓“宗教地理空间”?第二,剧中建构了什么样的宗教地理空间?第三,以教堂塔楼为核心的宗教地理空间,有着什么样的审美价值与意义?
何谓“宗教地理空间”?汉语中的“宗教”本不是一个连缀词,据《说文解字》,“宗”者:“尊、祖庙也,以宀从示。”[2]“示”者:“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時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3]“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凡教之属皆从教。”[4]于此,“宗教”意指对神或人类祖先神灵的崇拜与敬仰。《辞海》对“宗教”的释义与此相近似:“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5]在西方,“宗教”一词最初起源于拉丁词语“religeo”,后来具有了多重的含义,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受到强有力的、具有变革性的希腊宗教影响之后,现代学者对此存在两种分歧:一是指“一种外在于人的力量——这种力量强迫着人们采取某种行为,违则遭受可怕的赏罚报应——的一种禁忌”;[6]二是指“一种人在面对这种力量时的内在情感”。[7]根据“宗教”的定义,“宗教地理空间”是指易卜生的剧作中存在的很多教堂、塔楼、茅屋等人文地理意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地理空间。在其一系列的戏剧作品中,教堂低矮而幽暗的侧廊,巨大开阔而光影摇曳的中殿,融合了一种神秘的辉煌;教堂之上的尖顶塔楼直冲云霄,有着一种向上撑张之力度;森林的那一间茅屋上,却散发着一种天国的神秘之光;它们因此形成了多重宗教地理空间,给人带来一种令人畏惧与敬仰的浓烈气氛。《布朗德》中以多种富有特色的教堂意象,建构了以“三重教堂”为主体的宗教地理空间;《建筑师》中以“尖顶塔楼”、“空中楼阁”、“脚手架”、“梯子”等意象,建构了以“尖顶塔楼”为轴线的宗教地理空间;《培尔·金特》中以“奥丝的茅屋”、“山妖王国”、“索尔薇格的茅屋”等意象,建构了以“森林茅屋”为核心的宗教地理空间。这些独特的人文地理意象,以及由此形成的教堂塔楼地理空间,它们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无不与人的精神形态相联系,具有独特而深厚的宗教内涵。(www.chuimin.cn)
有关易卜生戏剧地理空间研究的文章
《布朗德》中建造了三重教堂空间:“古老的教堂”、“现实生活的教堂”以及“自然世界的教堂”,三者分别又以“老教堂”、“新教堂”、“冰教堂”作为代表,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联,形成一重整体的宗教地理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反映了世俗宗教与理想宗教之间的冲突,世俗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以及旧有的观念与新生的思想之间的较量。......
2023-11-29
《布朗德》剧中“古老的教堂”类地理意象出现频率较高,主要是以“老教堂”意象作为主体。“古老的教堂”与世俗的宗教观念相对应。“老教堂”不可避免与人们的思想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世俗宗教观念的象征,具体表现在两个群体之上:一是当地的教民们,布朗德如此评价:“这地方的人的耳朵是聋的,几乎每一颗心都麻木不仁,心中的火都已熄灭。”......
2023-11-29
“回环曲折”与《培尔·金特》中呈现的艺术现实相关联。如此,培尔坎坷与曲折的人生轨迹,其生活过的家园以及流浪的国家,正好建构一重以挪威为中心的世界地理空间,从而形成“回环曲折”地理空间结构。“回环曲折”式结构的形成,是剧作家独到的艺术构思方式:多重地理圈之间的环环相扣,建构了挪威与世界两重地理空间,其中反复出现了两重情感回环圈,是培尔情感旅途中较为重要的环节。......
2023-11-29
因此,易卜生戏剧中的五重地理空间,最终形成一幅立体球状的艺术图式,即“五重地理空间示意图”。易卜生及其戏剧中存在着丰富的北欧与世界自然地理因子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因而建构了多种形态的地理空间,与剧作家本人也有着密切联系。......
2023-11-29
于此,易卜生不仅是站在挪威的角度来进行创作的,而且也是站在北欧的立场上来进行思考的,更是站在全球的高度来观察的,并以此为基础来观察人类、剖析人类;因此,可以说易卜生是一位以全球为视野的、具有博大胸怀的诗人及剧作家,其剧作往往超越了自身的局限,超越了地域的界限,超越了民族的界限。......
2023-11-29
《布朗德》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1865年1月,易卜生在访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时,突然想起过去写的“史诗”,因而,将五首诗与此高大雄伟的建筑、虔诚肃穆的教民联系起来,那时就计划将“史诗”改编成为诗剧,从而建造一座精神上的大教堂。虽然易卜生认为此剧的产生与宗教没有任何关联,但其剧中描绘的多重形式的教堂,以及由此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宗教意义,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2023-11-29
此幅示意图的生成,是其他四重地理空间建构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一方面是易卜生人生体悟的外在展现,剧作家在“南方”与“北方”地理的不停辗转中,其心绪始终无法保持平静与安宁;另一方面是两种不同人生观念的反映,在其内心不停地斗争,剧中人物往往也有激烈情绪之下的不得已。......
2023-11-29
于此,易卜生的剧作中存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挪威、北欧与世界地理空间的环环相扣组合而成三维一体的地理空间,从而形成“‘挪威·北欧·世界’三维一体示意图”,如图3.9所示。此处所说的“三维一体”,即指易卜生的剧作中,“挪威”、“北欧”、“世界”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维度,最终组合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