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此,易卜生不仅是站在挪威的角度来进行创作的,而且也是站在北欧的立场上来进行思考的,更是站在全球的高度来观察的,并以此为基础来观察人类、剖析人类;因此,可以说易卜生是一位以全球为视野的、具有博大胸怀的诗人及剧作家,其剧作往往超越了自身的局限,超越了地域的界限,超越了民族的界限。......
2023-11-29
在《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中,为什么鲁贝克要向两位女性许诺到高山顶上,去看“全世界的荣华”(275)?为什么梅遏一直耿耿于怀,埋怨鲁贝克没有带她去到高山看“全世界的荣华”(303)为什么鲁贝克答应带爱吕尼去到高山,而她真正地看到了那一瞬间“全世界的荣华”(317)?为什么梅遏念念不忘且希望乌尔费姆的城堡里有“全世界的荣华”(327)?为什么鲁贝克与爱吕尼不惜被大雪掩埋,也要执著“上高山,去看全世界的荣华”(332)?要理解和回答这样的问题,不可不联系易卜生的其他一些作品:《觊觎王位的人》中亦有高山上瞥见的瞬间荣华,修士乙对斯古利国王说:“我要把你带上一座高山,让你看看世界的荣华。”(127)[23]《小艾友夫》中的沃尔茂,上到高山也看到了与此相似的荣华:“我走进了无穷的寂寞世界。在山顶上我看见了耀眼的日出。我觉得自己跟天上的星靠近了些——好像几乎跟它们有了感情,有了联系。那时候我有那么股力量。”(117)[24]《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中的博克曼:“他帮助我朝着我一心向往、对我招手的高山走了一半。我越走越高,一年一年越走越高。”(225)如此等等。如此之多的“全世界的荣华”,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诱惑人们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努力去追寻?剧中人物之所以以挪威为起点,而渐渐地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要到一个更为高远之处去看那“全世界的荣华”,而这正是与剧作家一生追求的“在高处”哲学相一致的自然景观。因此,“全世界的荣华”是以挪威为中心世界地理空间的灵魂之所在,它指向的是一种高远的精神境界,一种幸福而快乐的生活方式,指向的是一个全新而高尚的世界。
“全世界的荣华”,是易卜生经过对挪威、北欧与世界自然山水、人文地理的仔细观察,凝聚了剧作家对于人生、自然与社会深层次的思考,并且与宗教与哲学联系起来,建构起来的一种至为高远与空灵的境界。世界地理空间往往是围绕着“全世界的荣华”而重重展现。《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中为什么出现南方与北方的地理空间,而不是东方与西方的地理空间呢?为什么出现上方与下方的地理空间,而不是左边与右边的地理空间呢?为什么会形成南方与北方交织、上方与下方交错的地理空间而非其他?这样的世界地理空间有着什么样的哲理意蕴?剧作家自然有独特的构思与精心的考虑:鲁贝克在南方与北方地理空间之间,选择了一直在北方生活,因为那是他青春梦想的家园,曾经有过艺术追求的激情,早期也发生过爱情的故事。他将青春的激情与畅想都留在了北方,还一直想往北极海方向进行海上旅行。并且此时他正在北方的海滨浴场疗养身体,在那里意外地找到了曾经的爱情,重又忆起青春的激情从而感慨万千。对于鲁贝克与爱吕尼而言,在上方与下方的地理空间之间,他们选择了走向“高山顶上”,而梅遏与乌尔费姆选择到“幽谷”打猎,当风暴来临之时又毅然地选择了下山,是对前两者的一种反衬;在鲁贝克与爱吕尼身上,凝聚了剧作家“在高处”哲学的思考;不仅指向地理位置的更高处,也意味人类精神境界的更高处;剧中人物无不向往更高的地理位置,因为在这样高远之地才能看见“全世界的荣华”。如前文所说,剧中三幕的地理位置一幕比一幕而更高:→海滨浴场→荒凉高台高山顶上,其境界也渐渐变得更加高远,人物的精神境界也从小的空间范围向更为宽广的空间扩展;鲁贝克与爱吕尼希望重温旧梦,穿过雪地与迷雾挽手登上高处,一直走向“朝阳照耀的塔尖”(332-333),去寻求更为高尚的艺术理想,最终被大雪埋葬;他们义无反顾地迈向更高而更高,“选择了远离问题诸多的现实世界走入艺术本身的、与世隔绝的王国”。[25]易卜生早期长诗《在高原》,体现的就是“在高处”的哲学,那一个年轻人一直孤独地生活在高原上,其母亲被大火烧死、未婚妻成为别人的新娘,依然没有动摇独守深山的决心,因为他在高原之上能够俯视众生,从而达到一种高远的心境,能够看到“全世界的荣华”。纵观易卜生剧作中的主要人物,大多数都是为了追求理想而走向更高处,有的甚至为此献出生命:《布朗德》的同名主人公为了追求理想而一直不断地走向高山,最后由于雪崩而失去了性命;《建筑师》中的索尔尼斯不顾眩晕症而爬向自己建造的高楼,攀登那座幻觉中的塔尖“空中楼阁”,最后从上面摔下来而失去性命;《罗斯莫庄》中的罗斯莫与吕贝克为了绝对高尚的人格与理想,相约跳进了罗斯莫庄前的水车沟而失去了性命;《海上夫人》中的艾梨达一直向往大海,努力追求自由的理想,所以时常生活在痛苦与折磨之中;如此等等。他们的理想与追求都是与此意象相关联,其精神境界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之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由此可见,“全世界的荣华”之意象在剧中的建构,凝聚了剧作家多重维度的哲理之思,体现了他对人生、自然、生态、社会、爱情、宗教、生死等的深入思考:人的一生到底该如何度过,是以艺术为主还是以生命为重?是以享乐为主还是以努力奋斗为要?人类到底该如何与自然相处?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人类的精神境界到底该走向何处?是永远向高处走,还是可以往低处行呢?人类的未来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如此等等。
由此可见,以挪威为中心的世界地理空间建构,正是易卜生以挪威为起点的地理观念之呈现,也是“挪威·北欧·世界”三维一体空间形成的基础,更是其以全球为视野的博大胸怀之反映,同时,此种对地理的观察与认识,在其剧作中有着丰富的表现,剧中许多人物都为了追求“全世界的荣华”而做出种种艰难的努力;因而,“全世界的荣华”正是剧作家内心一直的向往,也是剧中建构的多重世界地理空间灵魂之所在。同时,剧中以挪威为中心的多重世界地理空间的建构,正是易卜生以“圈”为中心的艺术构思之反映,不仅对其表达的审美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彰显了艺术上的不断追求与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果说《培尔·金特》形成了回环的地理空间结构,“圈”的建构侧重于椭圆形的“回环”;而《海上夫人》就是多重圆圈的层层扩展,是相当标准与完整的圆形地理空间结构。由此可见,其剧作的艺术建构存在一个从回环往复的结构,渐渐趋向于多圈层的圆形结构的发展过程;到了“戏剧收场白”的《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剧作家已超越了固有的模式,不再局限于“圈”之艺术构思,在亦上、亦下、亦南、亦北的地理空间建构之中,走向了复合而交错的艺术建构。此种现象的发生,说明剧作家对于戏剧中地理空间呈现的艺术手法之运用,从最初的青涩渐渐趋向于成熟,最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终至于实现了多重意蕴交错而生的、复杂娴熟的艺术探求。在《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中,鲁贝克与爱吕尼意气风发一直向高处攀登,执著而坚定地迈向更高的山峰,“猛烈的暴风一阵阵在空中呼啸扫荡”(333),高处雪地上有“雪块飞速盘旋而下”(333),发出震天动地雷鸣似的巨响,那是自然的世界在为他们奏鸣,鸣一曲绝对艺术理想的挽歌!他们的不懈追求与最后结局,是对易卜生一生追求“全世界的荣华”(即绝对的艺术理想)之最好诠释;剧作家穷尽毕生之力,勾画了一幅自然世界与人文社会相交织的世界远景,以及人类灵魂的宏阔图景。
————————————————————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00.
[2]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00.
[3] “希尔达”曾经反复出现。第一次出现在《海尔格伦的海盗》(1857),“北欧神话中的奥丁神(Odin)手下有十二名使女,她们的职务是选定应该阵亡的战士,并且把战死者的阴魂带到伐尔哈勒(Valhalla)殿堂(即英灵殿)受享。她们总的名称叫伐尔基里(Valkyrie),其中之一叫希尔达(Hilda)”。(253)第二次出现在《社会支柱》(1877),“希尔达”是挪威沿海小城商人鲁米尔的女儿。第三次出现在《海上夫人》(1888),是房格尔医生的小女儿。第四次出现在《建筑师》(1892),是索尔尼斯心中的女神。由此可见,她在易卜生剧中有其深刻用意,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4] 《建筑师》有这样的注解:“有人认为,这里的希尔达就是《海上夫人》中房格尔医生的小女儿希尔达。”参见易卜生文集(第七卷).潘家洵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25.后文引用《建筑师》(第1-96页)的文字,只在引文后的括号内标明页码。
[5] 本书所引《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中的文字,皆出自易卜生文集(第七卷).潘家洵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76-263.后文只在引文后的括号内标明页码。
[6] [挪]爱德伍德·贝尔.易卜生传.杜若洲译.台北:中华日报社,1982:65.这里的“皮尔”即培尔·金特。
[7] 本书所引《培尔·金特》中的文字,皆出自易卜生文集(第三卷).萧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287-448.后文只在引文后的括号内标明页码。
[8] 参见.易卜生文集(第三卷).萧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389.
[9] 此图采用的是中国地图出版社绘制的世界地图,在此只是为了说明剧本中陌生人的流亡路线,以及作为剧作家的易卜生开阔的全球化视野,挪威与世界各国的地理关系。
[10] 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98.
[11] 此六处分别在剧中的第275、276、303、317、326、332页,每一次的出现都有不同的含义,下文亦会做详细分析。(www.chuimin.cn)
[12] 瑞典(Sverige)的地理位置与地理情况为:“北欧国家。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东部。西界挪威,东北同芬兰接壤;东滨波的尼亚湾,东南濒波罗的海,西南隔卡特加特和厄勒两海峡同丹麦相望。”“地势力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南沿海为低地。森林占全国面积50%。河湖众多。大部分属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最南部属温带气候。”参见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3460.
[13] 芬兰(Suomi)的地理位置与地理情况为:“北欧国家。西南濒波罗的海,西同瑞典相邻,北界挪威,东同俄罗斯接壤。”“北部与东部有高地,余多丘陵和平原。冰川对地表的挖掘和堆积,形成大小湖泊约6万个,占总面积的9%。在北极圈内的领土约占三分之一。属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仅南部较温和。”参见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608.
[14] 冰岛(Island)的地理位置与地理情况为:“欧洲西北大西洋上岛国,近北极圈。”“全国四分之三土地是高原,沿海有狭小平原。多火山,还有温泉和瀑布。约13%土地为冰雪覆盖。北部属寒带苔原气候;南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沿海一带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候较同纬度其他地区温和。”参见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048.
[15] 丹麦(Danmark)的地理位置与地理情况为:“北欧国家。位于波罗的海和北海之间。包括日德兰半岛的大部和西兰、菲英、洛兰、博恩霍尔姆(Bornholm)等400多个岛屿。南同德国接壤。”“地势低平,平均海拔约30米(最高点海拔173米)。半岛东部及菲英岛等地有小丘起伏。海岸曲折多峡湾。温带海洋性气候。”参见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05.
[16] 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284.
[17] 参见.易卜生文集(第三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王忠祥先生为《布朗德》所做的“题解”,第145页。
[18] 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97.
[19] 莫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当代作家评论.2006(1):25.
[20] 莫言.捍卫长篇小说的尊严.当代作家评论.2006(1):25.
[21] 王忠祥.易卜生和他的文学创作.易卜生文集·代序.易卜生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
[22] 斯特累波.地理学.波德纳尔斯基编.古代的地理学.梁昭锡译、赵鸣歧校、齐思和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73.
[23] 本文所引《觊觎王位的人》中的文字,皆出自易卜生文集(第三卷).潘家洵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142.后文只在引文后的括号内标明页码。
[24] 本文所引《小艾友夫》中的文字,皆出自易卜生文集(第七卷).潘家洵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97-173.后文只在引文后的括号内标明页码。
[25] [挪]比约恩·海默尔.易卜生——艺术家之路.石琴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553.
有关易卜生戏剧地理空间研究的文章
于此,易卜生不仅是站在挪威的角度来进行创作的,而且也是站在北欧的立场上来进行思考的,更是站在全球的高度来观察的,并以此为基础来观察人类、剖析人类;因此,可以说易卜生是一位以全球为视野的、具有博大胸怀的诗人及剧作家,其剧作往往超越了自身的局限,超越了地域的界限,超越了民族的界限。......
2023-11-29
易卜生剧作中以“大海峡湾”作为主体的挪威地理空间,是以水平向度而形成的“水平地理空间”,即以“大海”与“峡湾”作为平行或对接的平面,由此而形成的地理空间,是颇具特色的水平地理景观。多重大海峡湾形象呈现出不同状态,具有深刻的审美与哲理意蕴。因此,易卜生剧作中,“高山”与“谷地”地理空间,是不可分割、遥相呼应的形态;而“大海”与“峡湾”地理空间也是相伴相生、彼此相连的形态。......
2023-11-29
此幅示意图的生成,是其他四重地理空间建构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一方面是易卜生人生体悟的外在展现,剧作家在“南方”与“北方”地理的不停辗转中,其心绪始终无法保持平静与安宁;另一方面是两种不同人生观念的反映,在其内心不停地斗争,剧中人物往往也有激烈情绪之下的不得已。......
2023-11-29
因此,易卜生戏剧中的五重地理空间,最终形成一幅立体球状的艺术图式,即“五重地理空间示意图”。易卜生及其戏剧中存在着丰富的北欧与世界自然地理因子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因而建构了多种形态的地理空间,与剧作家本人也有着密切联系。......
2023-11-29
《布朗德》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1865年1月,易卜生在访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时,突然想起过去写的“史诗”,因而,将五首诗与此高大雄伟的建筑、虔诚肃穆的教民联系起来,那时就计划将“史诗”改编成为诗剧,从而建造一座精神上的大教堂。虽然易卜生认为此剧的产生与宗教没有任何关联,但其剧中描绘的多重形式的教堂,以及由此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宗教意义,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2023-11-29
《布朗德》中,虽然“南方”与“北方”出现的次数并不是很多,但两者自始至终存在有冲突:南方之地是以阳光灿烂的海滨为代表,北方之地是以阴暗忧郁的高山为代表,两者常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人物内心时刻处于矛盾冲突之中;是去到阳光灿烂的南方生活,还是留在暗无天日的北方生活,成为阿格奈斯内心的纠结;是到富庶的海滨与妻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还是死守于高山寒冷之处坚守自己的理想,布朗德内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斗争。......
2023-11-29
于此,易卜生的剧作中存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挪威、北欧与世界地理空间的环环相扣组合而成三维一体的地理空间,从而形成“‘挪威·北欧·世界’三维一体示意图”,如图3.9所示。此处所说的“三维一体”,即指易卜生的剧作中,“挪威”、“北欧”、“世界”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维度,最终组合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2023-11-29
(一)本书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一,研究思路的突破。本书首次集中深入地探讨易卜生25部戏剧中建构的地理空间问题,扩展了其戏剧研究的范围与思路;以其诗歌、书信等作为参照,以中外所有与其相关的研究资料作为参考,从广度与深度方面力求对前人的研究有所超越。......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