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图3.8“复合交错”式地理空间示意图其一,多重地理空间构成的交错之美。“南北交织”式、“上下辉映”式两重地理空间,统一而成“复合交错”式的世界地理空间;地理空间之间的相互对接、交错而生,形成“复合交错”的艺术结构,具有重叠、繁复的交错之美。地理位置一幕一幕向上升高,多层次地理空间的建构,全方位环境的描述以及与人物心理的相互连接交织,使全剧呈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2023-11-29
“复合交错”式世界地理空间建构,由“南北交织”式、“上下辉映”式两重地理空间共同组成,形成“‘南北交织’式地理空间示意图”(图3.6)以及“‘高山上荣华’地理空间想象图”(图3.7)。
图3.6 “南北交织”式地理空间示意图
《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剧中存在南方与北方地理空间,并且首先形成了“南北交织”式的地理空间。所谓“南北”,既指挪威的南方与北方,以此作为地理坐标的轴线,而且也指向世界的南方与北方;以挪威为中心南方与北方相互链接,彼此交织而成立体的地理网络,形成南北相向的世界地理空间。鲁贝克从南方一座不知名的城市,回到北方家乡的海滨浴场疗养;爱吕尼经过了在世界众多国家的流浪历程,同样来到这个海滨浴场疗养。因此,多年之后的重新遇见,过去的一切依然在他们头脑中不断浮现,点点滴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成为各自心中无法忘却的记忆;再次的相遇,彼此的恩怨再次涌上心头,他们在埋怨之中低诉离别之情,将生命的激情再度点燃,依然没有散去的情意,重新在他们心中交织。美丽的少女爱吕尼曾是雕塑家鲁贝克的模特,她爱上了这位当时没有多大名气的艺术家,并赋予他特别的灵感从而创作了后来举世闻名的杰作《复活日》;然而鲁贝克为了自己的艺术事业,不玷污自己的艺术情感,毅然放弃了对爱吕尼的爱情,致使她悄然离开并到世界各地流浪。此后,爱吕尼到过世界很多国家,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最后只剩下一副没有灵魂的躯壳回到故土。如图3.6所示,其旅行的地理路线图:南美洲地区、欧洲俄国(现俄罗斯)的乌拉尔山、挪威北方的海滨浴场,等等;以剧情的发展来看,可以确定的是她有两处灵魂的短暂停留:一处是在南美洲的一个国家,第一任丈夫是一位外交家;另一处是俄国乌拉尔山,第二任丈夫是在一座金矿里;她的丈夫与孩子们先后死去,据爱吕尼所言,他们的死亡好像与她有关。无法确知爱吕尼到底去过多少国家,说明她的灵魂从来没有安宁过,在没有得到鲁贝克的爱情之后,流浪海外渐渐成为一个“活死人”。同样,鲁贝克与爱吕尼分手之后,丧失了对艺术的激情,后虽与梅遏结为夫妻,但婚后没有任何共同语言的生活,令他厌倦至极;正是因为他的心灵无法平静,因此只有在外不断旅行,来冲淡情感上的痛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贝克的身体与心灵一直在“流浪”,其婚后的生活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如图3.6所示,鲁贝克的旅行地理路线图:南方不知名的城市、挪威北方陶尼慈湖边、挪威北方的海滨浴场、北方的海上旅行、北极海等。前三个地方是已经实现的地理旅行,后两者是鲁贝克打算去海上旅行的路线,“绕着海岸——穿过海峡”(282),一直向北直到北极海;因此示意图中有三处是实线箭头,表示已经完成的旅行路线,而“北极海”处的箭头用的是虚线,是指尚未完成的旅行路线。同时,此示意图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其一,挪威的“北方海滨浴场”,是南北方位交织的中心点,剧中人物无论是身处南方不知名的城市,还是在南美洲或俄国等遥远的国家,或者要到北极海更为遥远的地方,都是以此地为中心。他们纷纷从不同的地方走向了这里,无论是在多个国家旅行过的鲁贝克,还是在世界各地流浪过的爱吕尼,还是极不情愿跟随鲁贝克旅行的梅遏,还是那个一直以打猎为生的乌尔费姆,都不约而同地来到了“北方海滨浴场”。因此,所有的故事都在这个地方发生并得以全方位地展开。其二,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旅行路线,呈现出分分合合的复杂状态:有的在离别之后再度重逢,比如鲁贝克与爱吕尼;有的在旅行一些时间之后再度分开,比如鲁贝克与梅遏;有的在相遇之后重新开始了生命的旅行,比如乌尔费姆与梅遏。因此,无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无论是到南方旅行过的人们,还是到北方旅行过的人们,他们都会在“北方海滨浴场”交集。同时,他们的旅行路线有重叠也有分离、有相聚也有离别,正是在南方与北方生活情景与地理景观的分分合合之中,交织成一重“南北交织”式的世界地理空间。其三,不仅有地理空间之间的交织,而且情感也在空间之中不停回旋,甚至彼此交错而生发出繁复的形态:有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理想的向往,比如爱吕尼;有对现在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过去生活的向往,比如鲁贝克;有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理想的追求,比如梅遏;有过去生活所带来的创伤以及对于美好未来的期待,比如乌尔费姆等。于此,在剧本中,挪威的“北方海滨浴场”成为它所涉猎的世界地理空间的中心,它是人们疗养身体的地方,同时也修复着各自心灵的创伤;所有情感的矛盾与冲突,都在“南北交织”式地理空间中得到充分而完整的展现。
“上下辉映”式地理空间,更多的是以挪威地理作为基础,由多重上方与下方地理景观组合而成;但其中有一处极其特别的景观,就是鲁贝克与爱吕尼不顾生命安危,携手向上攀登的那座高山,并相约去看“全世界的荣华”(332)。何谓“上下辉映”?所谓“上”,具体指剧中的“高山顶上”(326);所谓“下”,具体指剧中的“深渊幽谷”(327);所谓“上下辉映”,是指以“高山顶上”为“上”与“深渊幽谷”为“下”,上下空间遥相呼应且相互辉映,组合成的一重地理空间;“高山顶上”与“深渊幽谷”,既是两重实体的地理空间,也是两重虚拟的心理空间。“高山顶上”出现在剧中的第三幕:“荒芜坼裂的山腰,后方峭壁耸立。右首一列披雪的山峰,逐渐隐没在浮雾里。左首石坡上,立着一所半塌的茅屋。拂晓。天色正在发亮,太阳还没出来。”(322)图3.7正是依据此处情景绘制,并不是用粗线条的简图方式,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方位及背景,而是根据剧中的描写,通过艺术的想象绘制而成;试图还原当时剧情发生的地理场景,能更为真实而直观的理解人物心理,并了解剧作家所表达的审美理想。在剧本中人物曾经六次提及“上高山,去看全世界的荣华”,[11]“高山顶上”具有丰富而浓厚的哲理意蕴。其一,“山腰”、“峭壁”、“雪”、“山峰”、“浮雾”、“石坡”、“半塌的茅屋”、“太阳”等众多意象,组成一重立体而诗意的“高山顶上”地理空间。其二,“高山顶上”前后左右都有着不同的地理意象:前有“荒芜坼裂的山腰”,后有“峭壁耸立”;左有“石坡”与“半塌的茅屋”,右有满是积雪的高山“山峰”;所有的一切,都隐隐约约笼罩在轻轻的薄雾之中,一切显得那样的真切,却又是那样的模糊。其三,前后、上下、左右地理景观的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高山上荣华’地理空间想象图”,其中每一种地理意象都有丰富的含义。为何是“荒芜坼裂的山腰”?说明了高山之上荒无人烟,到处都是残垣陡壁。为何后方有“峭壁耸立”?说明了山峦之高与险,那里处处都是悬崖峭壁、危峰耸立。为何是“披雪的山峰”?说明了高山之上的天气寒冷,常年的积雪不化,表明自然气候很恶劣。为何是“浮雾”?说明高山之上没有阳光视线不好。为何是“半塌的茅屋”?说明高山之上少有人居住,因为如果有人居住的话,茅屋一定会有人修缮维护,并不是“半塌的”状态了;同时,它还象征着剧中四位主要人物虚度了前半生的光阴,而他们又各自对于未来的生活已经明了,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伴侣,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度过,等等。为何是“拂晓”?说明那时太阳没有出来,刚过黎明前黑暗的时候,然而很快就会迎来光明。鲁贝克与爱吕尼、乌尔费姆与梅遏两对伴侣,分别相约一起到高山上去,一对是“先穿过所有的迷雾,然后一直走上朝阳照耀的塔尖”。(332)一对是为了在深山野林中“去杀一只棕熊”(296)。他们虽然各自的目标不一样,却都是为了能够看到“高山上的荣华”:鲁贝克与爱吕尼是为了能够达到一种绝对艺术理想的境界,因而在狂风暴雪的天气选择了留在高山上,直至雪块坍塌而被埋在了下面,他们以自己的死亡诠释了生命的荣华;乌尔费姆与梅遏虽然是以务实作为生活的准则,是与前两者不一样的人生选择,却也并没有违背双方的心意,朝向幸福而自由的生活而努力,因而可以说也看到了“高山上的荣华”。同时,“高山顶上”还具有更为深刻的意蕴,就是“在高处”的哲学,是一种颇为高尚的人生理想以及高远的人生追求,许多人物用生命所见证所向往。作为易卜生戏剧之“序曲”《凯蒂琳》中的主人公凯蒂琳,执著于走向高处;早期重要诗剧《布朗德》中的布朗德历经千难万阻,去高山上寻找那一座冰雪教堂;后期重要象征剧《建筑师》中的索尔尼斯不顾眩晕症,爬上塔顶高楼去寻找那座“空中楼阁”;《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中的鲁贝克与爱吕尼,去高山顶处寻找艺术的梦想。(www.chuimin.cn)
图3.7 “高山上荣华”地理空间想象图
“深渊幽谷”之景又如何呢?虽然剧中所呈现的下方空间之景,并不都是“深渊”与“幽谷”,而是对处于极低地理位置之景象的统称,是与“高山顶上”截然相反的一番情景。有三处提及:一是“海滨浴场”的疗养区(269),海滨位于高山的脚下,自然是处于低处,是一片风景秀丽、宁静的“深渊”之景;二是梅遏提及的与乌尔费姆打熊的“低坡”,“在森林最深密的地方”(296),处于疗养区附近高原的更低处,是一片神秘原始森林的“幽谷”之景;三是鲁贝克提及的“海上旅行”(272),而被乌尔费姆讥讽为“倒霉恶心的臭沟”(282),江河湖海一般处于低洼之地,大海亦是位置极低的去处,自然与“高山顶上”形成对比。三处“深渊幽谷”内涵丰富:第一处是众多游客疗养生息的场所,鲁贝克、梅遏、爱吕尼,还有乌尔费姆等从遥远的南方或别处来此地休养,也许他们的心情与身体都处于不和谐的状态,因而才会希望到安宁清静的地方来休息;然而,即使是再安静与再秀美的风景,却无法平息他们内心汹涌澎湃的思绪,各自的心中都有不同的隐忧:梅遏有对现实婚姻的苦闷,鲁贝克、爱吕尼有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乌尔费姆有对过去婚姻的创伤,等等。第二处是茂密的森林之地,在那样野性与危险刺激之地打到一只棕熊是常有的事情,而这种自由、豪放与刺激的荒野生活,与鲁贝克满是艺术品的别墅高雅生活恰好相反,梅遏却能够因此摆脱婚姻的束缚与烦恼,同时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应是其心中一直向往的自由自在。第三处是海上旅行,对于体面的艺术家鲁贝克而言,只有与梅遏去到海上不停旅行,见到辽阔而诗意的大海,才能平复些许内心的渴望,然而这样平静且毫无波澜的生活对于年轻而野性的梅遏来讲,并不是她一直想要过的生活,因而她最后毅然选择与乌尔费姆一起上到高山去打熊。鲁贝克只想与梅遏一起去海上旅行,并不想和她一起上到高山去,因此梅遏对于“高山上的荣华”更加向往,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去到高山;而当鲁贝克遇到了爱吕尼之后,马上放弃了海上旅行的计划,决定与她一起到高山上去看那耀眼的荣华。梅遏一直向往着高山,因而当乌尔费姆约她一起去打熊时欣然前往,因为打熊对于她而言显得十分刺激,更为重要的是有人能够陪她一起上到高山,她也许能看到“高山上的荣华”。由此可见,无论是崇尚高雅艺术的鲁贝克,还是以务实为原则的梅遏,他们都选择了放弃“深渊幽谷”,而一直想到“高山顶上”去看那闪耀着光明的无尽荣华。从“深渊幽谷”到“高山顶上”,正是剧中人物所走过的心路历程,“高山顶上”的高远境界正是他们所不懈追求的。“高山顶上”与“深渊幽谷”是两重不同的地理空间,其地理的方位有所不同,其中的含义自然也有差异。“高山顶上”作为上方的地理空间,与“深渊幽谷”作为下方的地理空间,上下链接且彼此呼应,形成一重“上下辉映”式的地理空间。“南北交织”式、“上下辉映”式两重地理空间,共同组成了一重更为阔大的“复合交错”式世界地理空间。
有关易卜生戏剧地理空间研究的文章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图3.8“复合交错”式地理空间示意图其一,多重地理空间构成的交错之美。“南北交织”式、“上下辉映”式两重地理空间,统一而成“复合交错”式的世界地理空间;地理空间之间的相互对接、交错而生,形成“复合交错”的艺术结构,具有重叠、繁复的交错之美。地理位置一幕一幕向上升高,多层次地理空间的建构,全方位环境的描述以及与人物心理的相互连接交织,使全剧呈现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2023-11-29
因此,易卜生戏剧中的五重地理空间,最终形成一幅立体球状的艺术图式,即“五重地理空间示意图”。易卜生及其戏剧中存在着丰富的北欧与世界自然地理因子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因而建构了多种形态的地理空间,与剧作家本人也有着密切联系。......
2023-11-29
于此,易卜生不仅是站在挪威的角度来进行创作的,而且也是站在北欧的立场上来进行思考的,更是站在全球的高度来观察的,并以此为基础来观察人类、剖析人类;因此,可以说易卜生是一位以全球为视野的、具有博大胸怀的诗人及剧作家,其剧作往往超越了自身的局限,超越了地域的界限,超越了民族的界限。......
2023-11-29
《布朗德》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1865年1月,易卜生在访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时,突然想起过去写的“史诗”,因而,将五首诗与此高大雄伟的建筑、虔诚肃穆的教民联系起来,那时就计划将“史诗”改编成为诗剧,从而建造一座精神上的大教堂。虽然易卜生认为此剧的产生与宗教没有任何关联,但其剧中描绘的多重形式的教堂,以及由此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宗教意义,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2023-11-29
此幅示意图的生成,是其他四重地理空间建构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一方面是易卜生人生体悟的外在展现,剧作家在“南方”与“北方”地理的不停辗转中,其心绪始终无法保持平静与安宁;另一方面是两种不同人生观念的反映,在其内心不停地斗争,剧中人物往往也有激烈情绪之下的不得已。......
2023-11-29
“回环曲折”与《培尔·金特》中呈现的艺术现实相关联。如此,培尔坎坷与曲折的人生轨迹,其生活过的家园以及流浪的国家,正好建构一重以挪威为中心的世界地理空间,从而形成“回环曲折”地理空间结构。“回环曲折”式结构的形成,是剧作家独到的艺术构思方式:多重地理圈之间的环环相扣,建构了挪威与世界两重地理空间,其中反复出现了两重情感回环圈,是培尔情感旅途中较为重要的环节。......
2023-11-29
于此,易卜生的剧作中存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挪威、北欧与世界地理空间的环环相扣组合而成三维一体的地理空间,从而形成“‘挪威·北欧·世界’三维一体示意图”,如图3.9所示。此处所说的“三维一体”,即指易卜生的剧作中,“挪威”、“北欧”、“世界”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维度,最终组合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2023-11-29
(一)本书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一,研究思路的突破。本书首次集中深入地探讨易卜生25部戏剧中建构的地理空间问题,扩展了其戏剧研究的范围与思路;以其诗歌、书信等作为参照,以中外所有与其相关的研究资料作为参考,从广度与深度方面力求对前人的研究有所超越。......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