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尔·金特》一剧中,存在三重以地理空间作为主体的象征体,其间充斥着几股强大的宗教力量,在主人公培尔·金特身上相互交织并相互影响,成为改变其人生轨迹的多股气流。[49]索尔薇格正是作为一个圣洁的救赎者形象而出现,成为培尔一生中始终向往与坚守的宗教信仰。......
2023-11-29
“回环曲折”与《培尔·金特》中呈现的艺术现实相关联。本书所讲的“回环”与修辞手法无关,“曲折”主要针对培尔·金特曲折多变的人生轨迹而言。其一,剧中地理要素的呈现丰富多彩,地名排列的重重叠叠,不仅有挪威地理景观的反复出现,而且有世界各地地理景观的不断呈现,地理圈与地理圈之间回环叠现,空间与空间之间不断转换,形成一种循环往复之态。其二,培尔流浪的地理路线不断向外延伸,其人生的轨迹亦不是一帆风顺,从充满幻想与任性妄为的少年人生,到后来冷嘲热讽的旁观者、大亨与投机家,最后却成为一个向着救赎挣扎前进的老人。其人生的不同阶段彼此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爱德伍德·贝尔在《易卜生传》一书探讨三个不同时期的培尔:“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联呢?他们难道不是三个不同的人物吗?”“不用说,皮尔当然是一个复杂的人。这部作品所描写的,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上,就是关于他的缺乏个性、他的善于应变以及他的扮演角色的行为。换句话说,确实就是在刻画他没有本来面目与内在凝聚性。”[6]少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的培尔,其人生轨迹呈现曲曲折折、坎坷多变之态。其三,培尔在故国挪威有着“金特国”梦想,因而,他选择到海外去继续流浪,地理空间在不断向外扩张,相互之间进行着转换,并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反复交替,亦在过去与现在之间重复叠映,其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不停切换;培尔在外流浪一生,最终回到索尔薇格松林深处的茅屋,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如此,培尔坎坷与曲折的人生轨迹,其生活过的家园以及流浪的国家,正好建构一重以挪威为中心的世界地理空间,从而形成“回环曲折”地理空间结构。
本书第二章“以高山峡湾为主体的挪威地理空间建构”,认为《培尔·金特》剧中建构了“回环螺旋”式高山谷地地理空间,因而形成“回环螺旋”式地理空间结构;此处所谈“回环曲折”式地理空间结构,也是对第二章内容的一种回应,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差异:前者注重高山与谷地间地理景观的组合,其间形成多重的地理圈呈螺旋体式的层层上升形态;而后者注重一环接一环平行地理圈的建构,而且与培尔曲折的人生路线图相关联。“回环曲折”式世界地理空间,由两个部分组合而成:一是以故乡地理作为源流的挪威地理空间建构,形成“‘回环曲折’式挪威地理空间示意图”(图3.1);二是以培尔流浪轨迹为依托的世界地理空间建构,形成“‘回环曲折’式世界地理空间示意图”(图3.2)。“回环曲折”式结构的形成,是剧作家独到的艺术构思方式:多重地理圈之间的环环相扣,建构了挪威与世界两重地理空间,其中反复出现了两重情感回环圈,是培尔情感旅途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一个是他生活于挪威奥丝小山麓之时,有着不切实际的“金特国”幻想;在燕汀山背上骑着驯鹿遨游,就是其心中逃避现实的幻想;在撒哈拉沙漠的蛮荒之地,培尔幻想建立自己的“培尔城”,算是对前者的一种呼应。另一个是挪威高山里松林深处,索尔薇格在茅屋等待培尔的归来,是一种纯真而执著的思念之情;培尔在海外撒哈拉沙漠流浪时,镜头突然转向挪威森林某处,中年的索尔薇格依然在那里守候;剧情结束之时,培尔终于完成人生流浪的旅程,回到了索尔薇格的身边,实现了灵魂的最后回归。总体来看,挪威与世界地理空间两者之间,培尔无论在海外流浪多远、时间有多久,都是以其少年时的幻想作为前提,同时以索尔薇格的情感作为依靠,人到老年之时最终还是从海外回到了挪威的故乡,回归到索尔薇格崇高的情感里。因此,剧中虽然存在多重地理圈之间的相互链接,两重地理空间之间的彼此制约,还有情感的反复回环,但是仍然还是以挪威作为地理中心,于此,以挪威为中心的世界地理空间得以形成。而其间更有色彩的不断变化、空间的不断切换、情感反复的回旋,因而形成多重阔大的审美空间,给人带来一种循环往复、曲折多姿之审美意趣。(www.chuimin.cn)
有关易卜生戏剧地理空间研究的文章
《培尔·金特》一剧中,存在三重以地理空间作为主体的象征体,其间充斥着几股强大的宗教力量,在主人公培尔·金特身上相互交织并相互影响,成为改变其人生轨迹的多股气流。[49]索尔薇格正是作为一个圣洁的救赎者形象而出现,成为培尔一生中始终向往与坚守的宗教信仰。......
2023-11-29
于此,本章将要探讨与前三重地理空间截然不同的第四重地理空间:以教堂塔楼为核心的宗教地理空间建构,去反复体味剧作家所执意表达的浪漫神韵与空间品味。......
2023-11-29
因此,易卜生戏剧中的五重地理空间,最终形成一幅立体球状的艺术图式,即“五重地理空间示意图”。易卜生及其戏剧中存在着丰富的北欧与世界自然地理因子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因而建构了多种形态的地理空间,与剧作家本人也有着密切联系。......
2023-11-29
于此,易卜生不仅是站在挪威的角度来进行创作的,而且也是站在北欧的立场上来进行思考的,更是站在全球的高度来观察的,并以此为基础来观察人类、剖析人类;因此,可以说易卜生是一位以全球为视野的、具有博大胸怀的诗人及剧作家,其剧作往往超越了自身的局限,超越了地域的界限,超越了民族的界限。......
2023-11-29
“复合交错”式世界地理空间建构,由“南北交织”式、“上下辉映”式两重地理空间共同组成,形成“‘南北交织’式地理空间示意图”以及“‘高山上荣华’地理空间想象图”。同时,他们的旅行路线有重叠也有分离、有相聚也有离别,正是在南方与北方生活情景与地理景观的分分合合之中,交织成一重“南北交织”式的世界地理空间。......
2023-11-29
《布朗德》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与历史背景:1865年1月,易卜生在访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时,突然想起过去写的“史诗”,因而,将五首诗与此高大雄伟的建筑、虔诚肃穆的教民联系起来,那时就计划将“史诗”改编成为诗剧,从而建造一座精神上的大教堂。虽然易卜生认为此剧的产生与宗教没有任何关联,但其剧中描绘的多重形式的教堂,以及由此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宗教意义,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2023-11-29
此幅示意图的生成,是其他四重地理空间建构的基础,具有巨大的审美价值:一方面是易卜生人生体悟的外在展现,剧作家在“南方”与“北方”地理的不停辗转中,其心绪始终无法保持平静与安宁;另一方面是两种不同人生观念的反映,在其内心不停地斗争,剧中人物往往也有激烈情绪之下的不得已。......
2023-11-29
于此,易卜生的剧作中存在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挪威、北欧与世界地理空间的环环相扣组合而成三维一体的地理空间,从而形成“‘挪威·北欧·世界’三维一体示意图”,如图3.9所示。此处所说的“三维一体”,即指易卜生的剧作中,“挪威”、“北欧”、“世界”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维度,最终组合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