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易卜生戏剧地理空间研究揭示北方冷峻严肃的人生形态

易卜生戏剧地理空间研究揭示北方冷峻严肃的人生形态

【摘要】:挪威以高山为主的地理形貌,影响了易卜生本人性格与气质的形成;同样如此,其剧作中生活于北方的人,往往具有与剧作家相似的冷峻而严肃的生命。如果没有以“北方”为主体的地理空间,那么,易卜生冷峻严肃的人生哲学观,就不会有如此完整的显现。

挪威以高山为主的地理形貌,影响了易卜生本人性格与气质的形成;同样如此,其剧作中生活于北方的人,往往具有与剧作家相似的冷峻而严肃的生命。布朗德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之一:“生在峡湾边、荒秃的山影子底下”(157),阴暗而寒冷的北方峡湾地理环境,造就了他孤独而冷峻的性格,与南方人有着不一样的理想与追求。他行走在冬天的高山雪野上,面临着雪崩的危险而勇往直前,只为医治一个受伤的灵魂;他在暴风雨的峡湾里行船,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只为去拯救一个杀死自己女儿的男人的灵魂;他一直生活在冷凝的峡湾石屋里,只为能够向当地的教民布道,希望他们摒弃世间所宣扬的宗教教义,而崇信真正的上帝,并为一种绝对理想而奋斗。最后,他的儿子与妻子先后离他而去,教民们忍受不了饥寒交迫的煎熬,而抛弃了他;他与葛德攀上了雪山的高峰,终于看到那一座梦寐以求的“冰雪教堂”,最后还是被雪崩埋葬。这是一个孤独而悲情的灵魂,也是一个严肃而冷峻的生命,不得不引起人们深深的喟叹与思考!“海上夫人”艾梨达生活在挪威北部的小城市里,日日夜夜思念的是南方海滨的生活,其心思一直追随陌生人在海上航行,因而,无法与现在的家庭生活融合在一起,其心中根本没有一点幸福感可言。大海在其生命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南方的大海正是其心中最为快乐的源与流,北方狭隘的天空并不能给她带来幸福的感觉,她只能在那个远离大海的花园凉亭里,孤独而悲伤地思考一些人生的问题。从某种程度来讲,艾梨达所经历的情感上的忧伤,正是剧作家思念大海的乡愁之具象化呈现。剧作家对于“北方”的思考,从来就是冷峻而严肃的:其剧作中生发的“在高处”哲学、“全有或全无”哲学、“真理的精神”、“自由的精神”、“生命原则”、“理想的要求”等哲理思考,都在北方崇山峻岭之上得到实现,在与世隔绝的“空中楼阁”之中得以保存。如果没有以“北方”为主体的地理空间,那么,易卜生冷峻严肃的人生哲学观,就不会有如此完整的显现。

“南方”正是阳光灿烂的人生之象征,而“北方”却是冷峻严肃的人生之象征,看似一对相互矛盾的观念,实则互补互释且共生共存,形成正反两种向度的阐释;剧中不仅有如布兰卡一样阳光灿烂的人生,更多的则是对冷峻严肃人生问题的探讨。亦如布朗德“冰”与“火”之性格的交锋:对待理想如同夏日的阳光一样火热,对待他人又如冬天的冰雪一样冷漠;然而,有的时候“冰”与“火”的性格又交融在一起。也许更多的人会认为他只是一个冷漠与无情的牧师,然而,当他知道儿子小渥尔夫因为生活在高寒地区、生命垂危之时,他的情绪顿时十分激动,恨不得马上离开冰冷的石屋,到温暖的南方为他治疗伤病,此举不也流露出一丝让人感动的温情吗?当所有的教民们离他而去之后,孤独地与葛德攀上了雪峰的最高处,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已经丧失了一切,这个钢铁般意志男儿瞬间却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难道此刻我们还能对此无动于衷吗?如此,并不能说布朗德只有冷峻的使命与漠然的生命,也不能说其没有阳光而灿烂的人生理想,对南方姑娘阿格奈斯的关爱,能够见到其内心隐现的丝丝柔情;人生的最后时刻,他多么渴望见到灿烂的阳光:“我多么渴望光明太阳、抚慰,渴望庄严肃静的和平,渴望生命的夏天的王国(饮泣)”(285),“(这时安静下来,容光焕发,仿佛重又恢复了青春)在律法之下过的是寒冬时节。此后,夏天的阳光重归大地”。(286)此时此刻,他才真正认识到,夏日灿烂阳光是何等的重要,在想象中的灿烂阳光的王国中,他达到了精神的最高境界。挪威学者丹尼尔·哈康逊和伊丽莎白·埃德在《易卜生在挪威和中国》一文中说:“这个剧本写的是一位年轻的牧师(布朗德的意思就是火),苛求自己,也苛求别人;这可以看做是易卜生对于与意大利和南欧的温暖相反的挪威北部严寒的反应。”[31]剧作家自己亦言:“布朗德就是最好时刻的我自己。”[32]“《布朗德》所包含的隐蔽的客观性比迄今为止任何人所能想到的还要多得多;作为诗人,我为此而感到非常自豪。”[33]如此看来,剧作家将自己在意大利等南方国家以及与在北方祖国挪威的经历与体悟,寄托在顽强执著却不失柔情的布朗德身上:剧中不仅有“南方”的自然风景之呈现,也有“北方”的人情风俗之展示,更是剧作家之不同人生观念的充分展现;因此,其所体现的思想并不是一维的也不是两维的,而是多重维度的融合。于此而论,以“南方”与“北方”作为框架,建构了一重完整的地理空间,其中所呈现的两种不同人生观念与人生形态,成为易卜生地理诗学观念中重要的部分;如果缺少了此一重地理空间的建构,那么其剧作的艺术建构也许会显得不那么完整。

北欧的“南方”与“北方”,在易卜生的生命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其剧作中的“南方”与“北方”,往往是与其人生的历程相一致的,也是与其对不同自然地理的领悟相对应的。随着剧作家在南北两方的不停辗转,剧作中对于“南方”与“北方”的展现,亦越来越显得丰富与多样,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早期诗剧《武士冢》创作于1850年,剧作家身处北方的故国挪威,有对祖国的民族浪漫主义幻想,于是歌颂挪威并寄予美好的期望,因而有了剧中南方的布兰卡向往北方的高山,对北方的挪威有着诗意的梦想。《布朗德》创作于1866年,那时剧作家侨居意大利,1865年1月访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时,偶拾灵感而形成此剧;易卜生初到南方时,对那里的一切是感到好奇,慢慢领悟南方的自然景观与民俗风情,并没有能够很快融入到南方的生活去。后期的象征剧《海上夫人》创作于1888年,剧作家生活在德国的慕尼黑,异国他乡的他已经融入南方生活之中,如此自由而安详的倘徉其间,虽对北方故国有诸多的不满意,却时时如艾梨达一样有着思念大海的乡愁。在晚年时期,剧作家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故国北方,期待着“落叶归根”。如此看来,现实生活中的“南方”与“北方”与剧作中的“南方”与“北方”意象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某种特定的结构。剧作家有的时候居于“南方”,有的时候居于“北方”,有的时候在“北方”遥想“南方”,有的时候在“南方”思念“北方”,有的时候又在“南方”与“北方”不停徘徊;时而亲近时而疏离,时而歌颂时而批判,时而喜欢时而憎恨,不同的情感在南北不同的地理空间里不停变幻,其哲理思索也在其间反复回旋,因而其剧作的意蕴显得十分丰富。于此,并不能对“南方”与“北方”简单而论,更多的时候显得复杂多变、亦不失各自的韵味。正是有了“南方”、“北方”两重地理空间,以及以南北为框架的地理空间建构,作为诗人与剧作家的易卜生,才会产生如此富于诗意的情怀,其情感才有表达的基础与发展的途径;正是有对东西南北中自然存在之物的观察,才有对人间爱情、生命、自由、宗教等精神形态的深刻把握;其25部戏剧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思想内容,在南北地理空间的建构之中得到了呈现。如果只存在地理上的“北方”,那么,易卜生就不会在“南方”获得更多的灵感,也不会有如此众多超越自我的契机,也许就不会出现众多丰富深刻的文学作品;反之,如果只存在地理上的“南方”,那么,剧作家也许不会时时陷入情感的困境之中,也许就不会有对人类精神图景的探索,也就不会出现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等。因此,易卜生本人及其众多文学作品,与“南方”与“北方”有着密切关联,其他地理空间往往都是以此作为框架而形成;剧作中情感的反复回环、主题的多样表达、圆润的艺术手法与环形艺术结构的展现,都不能离开“南方”与“北方”以及以“南方”与“北方”为框架的地理空间而独立存在。

————————————————————

[1] 斯特累波.地理学.波德纳尔斯基编.古代的地理学.梁昭锡译,赵鸣歧校,齐思和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73.

[2] 斯达尔夫人.论文学.徐继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47.

[3]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十三经注疏.龚抗云整理,王文锦审定.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1427-1428.

[4]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陈引驰编校.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61.

[4a] 本书所引《罗斯莫庄》中的文字,皆出自易卜生文集(第六卷).潘家洵译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27-224.后文只在引文后的括号内标明页码。

[5]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972.

[6]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972.

[7] 崔钟雷主编.世界国家地理图鉴.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64.

[8] 转引自[美]哈罗德·克勒曼.戏剧大师易卜生.蒋嘉,蒋虹丁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3.

[9]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3.

[10] 转引自[美]哈罗德·克勒曼.戏剧大师易卜生.蒋嘉,蒋虹丁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3.

[11] 1895年7月29日,易卜生在克里斯蒂阿尼亚致希尔德·安德森书信中说:“希恩是暴雨、河流和洪水之城。至少,在我记忆中它是那样。我出生在这个激流之城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引自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337.这里所说的“希恩”,是易卜生的出生与成长之地,亦是本书所讲的“斯基恩”。

[12] 本文所引《武士冢》中的文字,皆出自易卜生文集(第一卷).黄雨石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34-181.此剧创作于1850年,是易卜生创作的第二部诗剧,具有诗歌文体的特点,译者在翻译时分了行。后文只在引文后的括号内标明页码。

[13] [丹]乔治·勃兰兑斯.第三次印象.姚俊德译.易卜生.易卜生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282.

[14] 本文所引《布朗德》中的文字,皆出自易卜生文集(第三卷).成时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43-286.后文只在引文后的括号内标明页码。

[15] [挪]爱德伍德·贝尔.易卜生传.杜若洲译.台北:中华日报社,1982:50.(www.chuimin.cn)

[16] [挪]爱德伍德·贝尔在《易卜生传》(杜若洲译,台北:中华日报社,1982)中这样评价布朗德:“当他看到他们都正站在‘冰雪教堂’里的时候,一时之间,他对于光明、对于太阳、对于温柔与仁慈的渴望,就迸发出来而不能遏止,而他所流出来的眼泪,却产生了一种救赎的效果。他这时候,是‘平静的、容光焕发的,就仿佛重生了一样’。”(第53页)阿格奈斯做出的抉择,与布朗德相同相通。

[17] 本文所引《海上夫人》中的文字,皆出自易卜生文集(第六卷).潘家洵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225-330.后文只在引文后的括号内标明页码。

[18] 法兰西斯·费格生这样评价《海上夫人》一剧:“这出剧的所有各个组成部分都极其巧妙地浑然一体。”参见高中甫.易卜生评论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384.

[19] [挪]比约恩·海默尔.易卜生——艺术家之路.石琴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71.

[20] 1885年4月9日,易卜生在罗马致路德维格·约瑟夫森的信。引自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258.

[21] 转引自[挪]爱德伍德·贝尔.易卜生传.杜若洲译.台北:中华日报社,1982:46.

[22] 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23.

[23] 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27.

[24] 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43.

[25] 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78.

[26] 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223.

[27] 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224.

[28] 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274.

[29] 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26.

[30] 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342.

[31] [挪]丹尼尔·哈康逊、伊丽莎白·埃德.易卜生在挪威和中国.王忠祥译.易卜生.易卜生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411.

[32] 1870年10月28日,易卜生在德累斯顿致彼得·汉森的信中说:“我到达哥本哈根的时候,丹麦人正好在迪巴尔败北。我在柏林看到威廉皇帝带着各种战利品胜利入城。在那段日子里,《布朗德》开始在我心中像胚胎一样萌芽了。当我到达意大利时,那里的统一事业早已凭借一种无限的自我牺牲精神而得以实现,而在挪威——!此外,罗马是一个绝对平静安宁的地方,我和一些无忧无虑的艺术家们有了交往,这种生活氛围恐怕只有莎士比亚笔下的《皆大欢喜》才能媲美了。这样我才具备了创作《布朗德》的条件。有人说我描写的是索伦·克尔凯郭尔(Sφren Kierkegaard)的生活和事业,这是个极大的错误。他的作品我几乎没有读过,理解得就更少了。说布朗德是个神父,也纯属无稽之谈。‘全有或全无’的原则要求体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爱情、艺术,等等。布朗德就是最好时刻的我自己;与此同时,通过对我自己的剖析,我揭示了培尔·金特和斯登斯高德很多共同的特点。”引自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97.

[33] 1869年6月26日,易卜生在德累斯顿致乔治·勃兰兑斯信中所言。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