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易卜生戏剧地理空间研究:《布朗德》中南北冲突与精神重生

易卜生戏剧地理空间研究:《布朗德》中南北冲突与精神重生

【摘要】:布朗德时刻处于矛盾冲突之中,“南方”与“北方”正是内心两重不同的影像;两者既有对立冲突,同时也呈现出融合之势。[19]于此,所有“南方”与“北方”的冲突,一刹那消失殆尽,融合在布朗德悲情的眼泪里,他的精神由此获得了重生!

剧中的“南方”与“北方”,时常处于对立状态。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重冲突,南方人与北方人的对立。布朗德曾对艾伊纳说:“我在你们中间感到不自在。不过我自问是很喜欢你们的,尽管你们这些南方人生性和我们不一样——我生在峡湾边、荒秃的山影子底下”。(157)由此可以看出:第一,以布朗德为代表的北方人,出生“在峡湾边、荒秃的山影子底下”,那么,以艾伊纳为代表的南方人,一定出生在与北方不一样的环境里。第二,“生性”一词意指:一是南方与北方人自然地理环境之不同,二是两地人们性格特征天然之差异;南方人由于地理环境的优越,有一股不自觉的傲气;北方人由于出生环境的贫瘠,骨子里暗含有自卑的元素;生存环境的长期熏陶,造就了这种不同的心理特征。第三,北方人布朗德喜欢“独来独往”(157),不愿意与南方的同学一起玩耍,内心对南方人有一种天生的排斥感,他说自己在南方人中间感到浑身不自在,承认南北地域人们之间存在隔阂。第二重冲突:真理与谎言的对立。乡长劝阻布朗德,叫他不要在偏僻山沟里“向全世界开战”,“还是迁到南方去,到富庶的海滨去吧,在那儿,你可以扬眉吐气,你有权利召开大会,号召人们去流血牺牲。我们献出的不是血,而是在陡峭的山坡上为了吃东西苦干流的汗”。(204)当新的教堂修建完工后,乡长对布朗德所作所为又相当肯定:“对住在极北地区的人来说,简直是过于宏伟了。当然罗,我知道别的国家标准比这儿高;但是在这荒凉、闭塞、四周只见光秃秃的山岭的地方,一边是山、一边是峡湾的地方,它宏伟得叫人吃惊。”(249)由此可见:第一,乡长已将南北的地理环境,做了相当生动形象的介绍:南方是“富庶的海滨”,而北方“荒凉、闭塞、四周只见光秃秃的山岭”,因此南方是富庶之地,北方是清贫之所。布朗德坚持要在贫穷的北方实现自己对真理之追求,希望民众们能够从麻木之中苏醒过来,过上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处的新生活,挑战了以乡长为代表的官僚们的威信,民众们就不会再听从当地政府的管制;因此,乡长要求布朗德到富庶的南方去生活,而不是在阴冷贫穷的北方坚持他所谓的“真理”。第二,乡长前后两处对布朗德的态度并不一致,说明他是一个自私自利且满口谎言之人:前面的态度是否定甚至威胁的,希望布朗德能够马上带着家眷,离开这样的阴暗贫穷之地;而当布朗德要拿出所有的钱财来修建新教堂之时,他马上转变了态度,不仅否认了之前自己认为旧教堂不能拆的说法,而且在新教堂落成之后,语气又是赞扬并且有点谄媚的。乡长认为,对于贫穷的北方来说,新教堂宏伟得让人吃惊,这不仅是对布朗德谄媚式的讨好态度,而且更是对自己功绩的一种炫耀。第三,面对乡长前后不一致的谎言以及所作所为,布朗德突然醒悟,处于贫困北方的人们,并不只有自然地理条件的贫穷,精神上同样是一片贫瘠甚至荒芜。当初他还在为儿子的健康到南方温暖的海滨生活,还是留在北方的峡湾寒冷之地继续坚守自己的信仰,心中无数次的斗争而难以决定,当看到乡长如此嘴脸之后,他更加坚定留下来完成自己的使命,与那些世俗的、满口谎言的官僚们展开斗争。第三重冲突:生活与信仰的冲突。布朗德因为儿子渥尔夫居住在高寒而潮湿的峡湾,小生命将要枯萎的时候,其内心冲突得十分厉害:他并不是一个完全无情无义之人,冷漠的心房有了短暂的丝丝温情,恨不得马上离开没有阳光的地方,只是为了让可怜的小生命能够活下来。但是,“全有或全无”的思想又一次让他做出了决定,抛弃了舒适的家庭生活,妻儿也因此失去了性命;他的坚定而顽强的信仰战胜了生活中的享乐,为了信仰选择留在寒风凛冽的北方,并用母亲的遗产修建新教堂,后又在教堂建成后布道,号召教民们应该走出新教堂、离开世俗的生活,向高处去寻求伟大的真理,就是那一座在高山顶上的冰雪教堂。为此,他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至于自己的性命。

布朗德时刻处于矛盾冲突之中,“南方”与“北方”正是内心两重不同的影像;两者既有对立冲突,同时也呈现出融合之势。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布朗德是来自北方地区且独来独往的牧师,其“全有或全无”哲学思想,对于个人圣洁生命的看法与当时的世俗社会格格不入,时时处于社会潮流的风口浪尖,世人一度认为他是冷血无情之人。但是,南方的姑娘阿格奈斯给他的生命带来春天般的生机,以前他只关注自己追求的理想,现在却转向审视自我的内心世界,很多时候人生的决定都是在妻子的引导之下完成。同时,他并不是冷酷无情,也是有情感有灵魂之人:表面上无情冷漠的他,竟然也有丝丝温情,对妻子爱护有加、对儿子疼爱有加,虽然温情只在那短暂的一瞬间闪现。正是有“南方”的温暖元素,融入到了“北方”的冷漠之中,布朗德才能享受爱情的滋养,体悟生离死别之人生百味;因而,这个人物形象才会显得如此丰满且充满意味。其二,布朗德始终坚持坚不可摧的意志,志于在“生活与信仰之间”、“教理和行动之间”(202)铺上一条道路,他要求教民们:“下决心消除你们心中一切腐朽的东西,做崭新的人;这样,才能建成那伟大的殿堂,它必须建起来,也一定会建起来。”(263)他为此失去了一切,终又成为孤独的人。故事结尾之时,所有的教民弃他而去,他爬上高山看到“冰雪教堂”;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安静下来,容光焕发,仿佛重又恢复了青春”。(286)正如挪威学者比约恩·海默尔所说:“他已经赢得了‘坚如铁石的精神’和‘对世事万物更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最后达到了一个绝顶至高的境界,在地形学上和象征意义上都是如此,高高凌驾于所有人之上,那些宁愿蜗居谷底、庸碌苟且的常人之上”。[19]于此,所有“南方”与“北方”的冲突,一刹那消失殆尽,融合在布朗德悲情的眼泪里,他的精神由此获得了重生!(www.chui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