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易卜生戏剧地理空间研究:创新与方法

易卜生戏剧地理空间研究:创新与方法

【摘要】:(一)本书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一,研究思路的突破。本书首次集中深入地探讨易卜生25部戏剧中建构的地理空间问题,扩展了其戏剧研究的范围与思路;以其诗歌、书信等作为参照,以中外所有与其相关的研究资料作为参考,从广度与深度方面力求对前人的研究有所超越。

(一)本书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研究思路的突破。本书首次集中深入地探讨易卜生25部戏剧中建构的地理空间问题,扩展了其戏剧研究的范围与思路;以其诗歌、书信等作为参照,以中外所有与其相关的研究资料作为参考,从广度与深度方面力求对前人的研究有所超越。对易卜生戏剧中的地理意象、地理空间之现象进行新的解读,并将其作为影响易卜生戏剧创作的重要因子进行探讨,揭示其剧作中存在的审美内涵;其作品中重重叠叠的自然与人文地理意象等,不仅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而且具有某种象征的品格,与人物的性格与气质等相对应,与剧作家本人的思想与情感相联系,与一个民族独特的个性与意识相联系,与人类的过去与未来相关联,同时也全方位地展现了剧作家的审美理想与创作目标,正是剧作家独到艺术眼光与艺术气魄。也正是因为其剧作中存在丰富的地理现象,所以,其笔下人物情感的复合结构、人物形象的多样形态、审美情感的多重传达、以时间与空间为框架而形成的艺术结构等,才会有着得以承载与不断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一种新的诗学品质。

第二,新的理论视角与批评方法。本书首次从文学地理学批评的角度,对易卜生的全部戏剧进行系统解读,可为易卜生的研究提供更加独到、深刻而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在“地理学”与“诗学”两种学科范畴的相互交织、双向交叉影响之中,更加凸显了剧作家的生存之根与创作之源。“地理”这一重要的元素,不仅深刻地影响着剧作家的创作,而且与其他文化元素相互碰撞,从而生发出新的因子,让其剧作具有多义的阐释空间。对其剧作中呈现的地理空间进行分类研究,并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全面观照,探讨其中所蕴涵的审美意义,深入解析易卜生的自然思想与生态意识以及体现出的地理诗学观念,与从前总是从女性主义、生态、心理、伦理的角度进行讨论相比较,有着自己不同的发现。

第三,新的理论术语的运用。本书首次运用文学地理学批评一些新的理论术语与概念,揭示易卜生戏剧中与地理相关的种种美学现象,是探讨其剧作的另一重要维度。“地理意象”、“地理空间”、“地理基因”、“地理叙事”等理论术语,是由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倡导者邹建军教授首次提出。基于易卜生剧作中地理存在的现实,笔者采用图表绘制的方法,简要勾画出剧中人物活动的地理背景,部分还原剧中众多鲜活的文学场景。多幅地理图表让作者能够更为直观地对剧中人物与故事,让读者能够迅速了解故事情节结构与思想中心,有利于发掘地理空间存在的艺术结构及其审美意义。于此,以“地理图式”术语示之。易卜生剧作中的地理景观以及种种地理现象,来源于北欧诸国不同的地质与地相,来源于以挪威为中心的欧洲自然山水以及生长于其间的动物植物,它们外在面貌与内在原因,只有运用一些新的术语才能进行有效解读。

(二)以“文学地理学批评”为中心

本书力图寻找与研究易卜生的戏剧相切合的研究方法,根据其剧作中大量存在的地理景观的现实,拟采用以“文学地理学批评”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并尽量与其他批评方法综合运用。

以“文学地理学批评”为中心。文学地理学批评之所以是一种新的批评方法,是因为它与从前的学者所从事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包括中国的与西方的学者所从事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具有很大的区别。自古以来,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就存在从自然环境的角度研究文学的先例,如19世纪法国学者斯达尔夫人在她的《论文学》一文中,从环境与气候的角度认识到欧洲北方文学与南方文学的重要差别;法国学者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从人种、自然与气候三要素出发来批评具体的作家与作品,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后半期以来,英美学者在注意到文学发展过程中时间因素所发挥作用的同时,也注意到空间因素所产生的意义,于是产生了影响很大的空间批评,被称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英国学者克朗撰写《文化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理空间中的文化意义。然而,无论是空间批评还是相关的生态批评、环境批评,无论是“文化地理学”,还是被称为“地理批评”的批评理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地理学批评”,因为在这些批评理论中,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地理”所具有的决定性与关键性的意义,并且它们多半并不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从中国来说,刘勰在《文心雕龙》提出作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110]认识到“山”与“海”等自然景观对于文学产生所具有的意义。近代学者刘师培还提出了“南北文学不同论”,认为《诗经》与《楚辞》不同,黄河流域文学与长江流域文学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11]20世纪90年代以来,杨义提出了“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主张,[112]梅新林提出了“场景还原”与“版图复原”的主张,并将自己的研究命名为“文学地理学”。[113]然而,它们都没有把自己的研究上升到一种批评理论的高度进行认识,虽然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却局限于中国古代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领域。邹建军教授所提出的文学地理学批评,基于对西方作家作品的研究,特别是对古希腊悲剧、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与美国华裔小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表述。[114]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文化地理学”与“文学地理学”是具有本质不同的两门学科,“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域文化”的特点及其产生原因,基本上不涉及文学现象与艺术问题,而所谓的“人文地理学”则更加宽泛,凡是与人类社会存在关联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都成为其叙述的对象,然而它们却不关心文学的问题,因此与“文学地理学批评”相去甚远,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

在此我们有必要区分几种相关的批评方法,以便于我们对文学地理学批评有一种准确的认识。生态批评是20世纪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旨在对自然文学、环境文学等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述与研究,同时又倡导从生态的角度来阅读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从而使人类建立强烈的生态观念及忧患意识”。[115]它关注的是文学作品里所反映的、人类所面对的生态问题与生态灾难,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共生共存。环境批评也是20世纪西方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关注文学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关注文学作品里的自然环境描写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批评与环境批评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它们关注的中心都是人类而非自然。空间批评作为20世纪西方兴起的一种批评方法,关注文学与空间的关系、人类与空间的关系,从空间的角度研究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偏向于哲学意义的寻求。与上述三种从西方传进来的批评方法有所不同,文学地理学批评关注人与地理之间的关系,文学现象与地理存在之间的关系,作家作品里的地理因素之分布结构及其审美意义。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注重文学批评的原创性与有效性,积极呼吁对人类生存自然地理环境的反思;同时针对当下流行的“理论自恋”倾向,以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作为实践的重点。此种批评方法的提出,为当代中外文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特别是提倡对文学中地理因素的关注,注重研究文学现象里的地理因素与其他因素之间存在的关系,使之达到一种新的境界。本书从文学地理学批评的角度,对易卜生戏剧作品进行整体研究,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注重对剧作中的地理景观以及地理空间进行审美阐释,讲究联系作家的地理情缘对作品里的地理因素进行分析,并力求得出准确的、科学的结论。

审美批评。文学地理学批评尤其注重对作家作品的具体研究,特别是把对作品的审美分析与实证研究作为重点。本书所有的观点都是建立在对易卜生剧本的文本细读基础之上,并对剧作中存在的地理景观进行审美观照,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地理空间建构及其意义。作家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自然山水环境,它们已成为内化到作家心灵深处独特的精神图景;其作品产生于特定的自然山水环境,也离不开对自然山水的审美体验与审美发现。如果强调从自然山水的角度对作家与作品进行研究,关注作家身上地理基因的源与流,关注作家对自然山川的观察途径与审美发现,关注作品中的地理意象与地理空间的建构问题,关注作品中的地理元素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同构问题,可以有效地说明作品里存在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易卜生剧作中出现的丰富而独特的自然地理现象,都是他对于故乡挪威以及对世界各地的地理风貌仔细观察的结果;将自然山水与自我情意相互融合,形成种种审美形态,深刻地体现了剧作家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趣味、审美情感与审美理想。

图表统计。在易卜生剧作中,无论是地理意象的呈现与地理空间的建构,还是各类人物的流浪与旅行路线,或者是人物心理与地理景观的对立与融合等,可以采用艺术的方式进行分析,也可以采用科学分析的方式绘制成图或表。因此,本书针对易卜生剧作中呈现的地理景观,共设计地理图表等39幅,并将其分成想象图、示意图统计表、剧照与地图5大类。想象图是对地理风景的构想与描绘,示意图是用文字与线段的方式绘制地理路线,也是对地理空间形成的艺术结构的阐释,统计表是对剧中地理因素作分类与统计,剧照是对易卜生戏剧演出剧照的分类组合等。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有的地理图表是笔者根据易卜生剧作中对地理背景的文字说明而做,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易卜生的剧作,能够直观理解作品里呈现的地理景观,以及再现剧作中人物活动的部分地理场景,并不一定十分准确与科学。39幅图表具体在本书中以及易卜生剧作中分布情况见下表:

地理图表分类统计表

在这39幅图表中:想象图9幅:《布朗德》“图1.1春天‘高山雪野’想象图”、“图1.2夏天‘高山绝壁’想象图”、“图2.2‘叠景层见’式谷地空间想象图”;《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图3.7‘高山上荣华’地理空间想象图”;《培尔·金特》“图2.3‘奥丝家园’小山麓与涧溪谷地想象图”、“图2.4‘燕汀山背’与冰河谷地想象图”、“图2.5‘龙德山中’与沼泽谷地想象图”;《海上夫人》“图2.7‘大海’地理空间想象图”、《小艾友夫》“图2.8变幻的大海峡湾空间想象图”。

示意图14幅:《培尔·金特》“图3.1‘回环曲折’式挪威地理空间示意图”、“图3.2‘回环曲折’式世界地理空间示意图”、“图3.3‘回环曲折’式地理空间示意图”、“图2.6‘回环螺旋’式地理空间示意图”;《海上夫人》“图3.4以‘挪威’为中心世界地理空间示意图”、“图3.5‘由小及大’式圆形地理空间示意图”、“图5.1‘花园’地理空间示意图”;《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图3.6‘南北交织’式地理示意图”、“图3.8‘复合交错’式地理空间示意图”;《野鸭》“图5.2‘阁楼’空间平面示意图”;另有“图2.9‘垂直与水平’地理空间示意图”、“图3.9‘挪威·北欧·世界’三维一体示意图”、“图1.3以南北为框架地理空间示意图”、“图6.1五重地理空间示意图”。

剧照12幅:《建筑师》“图4.1‘索尔尼斯与希尔达’剧照”、“图4.2《建筑师》‘天梯’剧照”;《培尔·金特》“图4.3‘奥丝与培尔’剧照(一)”、“图4.4‘奥丝与培尔’剧照(二)”、“图4.5‘培尔与山妖共舞’剧照”、“图4.6‘索尔薇格之歌’剧照”;《野鸭》“图5.3‘明暗交织的阁楼’剧照”、“图5.4‘阁楼里的野鸭’剧照”、“图5.5‘雅尔马家宴会’剧照”、“图5.6‘海特维格的死亡’剧照”、“图5.7‘格瑞格斯与威利’剧照”;《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图5.8‘鲁贝克与爱吕尼在高山’剧照”等。

统计表3幅:“表2.1涉及挪威地理元素作品统计表”、“表3.1涉及世界地理元素作品统计表”、“表3.2‘全世界的荣华’统计表”。地图1幅:“图2.1‘北欧诸国The North Europe Countries’地图”。

因此,图表统计的方法与图式绘制的方法相结合,既可以增加本书的科学性与实证性,让论证具有更加严密的逻辑力量,也可为实证研究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而更深刻地揭示易卜生戏剧中隐含的审美价值与意义。

考证方法。易卜生自1852年到丹麦哥本哈根皇家剧院学习,访问德国德累斯顿等城市开始,共到过除挪威之外的丹麦、瑞典、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捷克、匈牙利、埃及8个国家,去过这些国家的27座城市,包括德国的慕尼黑、德累斯顿、汉堡、柏林、皮尔尼茨、萨克森、贝希特斯加登和魏玛8座城市,意大利的罗马阿里西亚、弗拉斯卡蒂、伊斯基亚岛、苏莲托、波岑、卡尔腾、阿马尔菲和索伦托9座城市,奥地利的维也纳、提洛尔、基茨比厄尔和格森萨斯4座城市,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乌普萨拉2座城市,丹麦的哥本哈根,捷克的波希米亚,匈牙利布达佩斯,还有埃及的城市等。通过查阅相关地理书籍,对这些城市地理景观的考察,以及查看有关易卜生的书信与传记等材料,可以发现众多国家的地理景观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在其剧作中留下丰富的影像。由此,我们可以从地理的角度来探求作家身上的地理基因及其根源,以及其艺术气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途径等。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在批评方法的使用上,坚持实证研究与审美批评的结合与统一,以易卜生的日记、书信、演讲与相关传记为参照,以其戏剧艺术作品为本体,前者是用来说明与论证后者的,探讨的所有问题都是艺术与美学问题,而不是历史与地理问题,更不是社会学自然科学的问题。因此从本质上说,其戏剧作品里存在的一切地理现象都是作家审美的直接产物,并不一定与自然界存在的客观物象完全一致,易卜生也不可能像一部照相机一样地复制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他所要表达的是他自己的思想与感情,他所要创造的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在这个过程里,地理想象所起的作用与发挥的意义是极其重要的。不论是作品里的地名地标、地理景观、地理意象、地理圈,还是作品里的地理空间、地理图式与地理叙事形态,都是作家审美想象的结果,审美想象中也包括地理想象。因此,易卜生笔下的大海峡湾与北欧自然世界里的大海峡湾没有一一对应关系,其戏剧作品里的挪威与世界地理空间,与现实里的挪威与世界也不存在完全等同的结构。正是因此,本书也不再单独讨论其戏剧作品里的地理叙事问题。因为从本质上说,其作品里的地名地标、地理景观、地理意象与地理圈,本身就是构成其地理叙事的基本内容与重要方式,地理空间建构是其中最重要的地理叙事方式。

————————————————————

[1] 转引自王忠祥.易卜生.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

[2] 王忠祥.易卜生.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

[3] 1897年9月19日,易卜生在克里斯蒂阿尼亚致朱力思·伊莱亚斯信中谈到:“我在此最后一次声明:我既不希望也没有权利允许把《圣约翰之夜》这部剧作收入我的文集。这个糟糕的作品真的不是出于我的手笔。它是在我上学时一个朋友西奥多·本霍夫特(Theodore Bernhoft)粗略而笨拙的提纲的基础上写成的;虽然以前我在上面署了自己的名字,但现在我绝不能承认它是我的作品。因此我必须恳切地请求你和席伦瑟尔博士,不要再坚持出版这个糟粕。这个作品远远不可能有助于解释我的其他作品,它跟它们压根儿就没有一点联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多年来从不认为写过它,就当它从来不存在一样。”引自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348.

[4] 王宁.易卜生创作的多重代码.外国文学研究,1995(4):23.

[5] 转引自[挪]爱德伍德·贝尔.易卜生传.杜若洲译.台北:中华日报社,1982:186.

[6] 转引自[挪]爱德伍德·贝尔.易卜生传.杜若洲译.台北:中华日报社,1982:187.

[7] [丹]乔治·勃兰兑斯.第三次印象.姚德俊译,高中甫编选.易卜生评论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69.

[8] 转引自[挪]爱德伍德·贝尔.易卜生传.杜若洲译.台北:中华日报社,1982:187.

[9] 转引自[挪]爱德伍德·贝尔.易卜生传.杜若洲译.台北:中华日报社,1982:187.

[10] 石琴娥.拯救西方文明的救生筏.中国新闻周刊.2006(17):72.

[11] 王忠祥.易卜生和他的文学创作.易卜生文集·代序.易卜生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

[12] 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276.

[13] 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314.

[14] 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316.

[15] [挪]爱德伍德·贝尔.易卜生传.杜若洲译.台北:中华日报社,1982:18-19.

[16] [挪]爱德伍德·贝尔.易卜生传.杜若洲译.台北:中华日报社,1982:11.

[17] [挪]爱德伍德·贝尔.易卜生传.杜若洲译.台北:中华日报社,1982:12.

[18] 本文所引《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中的文字,皆出自《易卜生文集》(第七卷).潘家洵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265-333.后文只在引文后的括号内标明页码。

[19] 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34.

[20] 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57.

[21] 易卜生.一八九八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斯替阿尼遏的盛大宴会上的讲话.易卜生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230.

[22] 1874年1月15日,易卜生在德累斯顿致埃德蒙·葛斯信中谈道:“我试图刻画的是人类,因此我不会让他们用‘天神的语言’来说话”;1898年5月26日,易卜生在克里斯蒂阿尼亚,“在挪威妇女权益保护协会一个宴会上的讲话”中亦说:“我的任务一直是描写人类。”分别参见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148、385.

[23] 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96.

[24] 易卜生.易卜生书信演讲集.汪余礼,戴丹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98.

[25] “景观”(landscape)是一个多义术语,在英语中主要的现代用法源于早期现代荷兰语的景观画(landscape painting),可指:一个地区的外貌、使此地区具此外貌的物体的集合、[或]这个地区本身(Jim Duncan.landscape.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429)。美国学者劳伦斯·布伊尔认为:“所谓的景观可以是凌乱无序而非整齐划一的;可以是节略的,也可以是全景的;可以在城市,也可以在远郊。无论哪种情况下,景观都能指从其所在的取景点一眼望去就能包容的整体。”参见[美]布伊尔(Buell,L.).环境批评的未来:环境危机与文学想象.刘蓓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57.英国学者迈克·克朗谈道:“地理景观首先指的是不同时期地球形态的集合。地理景观不是一种个体特征,它们反映了一种社会的——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的——信仰、实践和技术。”参见[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惫敏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本文中的“地理景观”,主要是指易卜生戏剧中出现的存在于天地之间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物象,只是作为一种地理的场景而存在,并不具有象征内涵。

[26] 参见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43-151.

[27] 参见钟翔.读易卜生的诗作札记.外国文学研究,1997(3):3-7.

[28] 参见邹建军.三种向度与易卜生的诗学观念——对易卜生诗歌的整体观察与辩证评价.外国文学研究,2009(2):36-46.

[29] 王忠祥.易卜生研究的又一力作——读邹建军主编《易卜生诗剧研究》.世界文学评论,2010(1):292.

[30] 参见鲁萌、墨哲兰.人是怎样的和应该是怎样的——评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外国文学研究,1980(3):83-87.

[31] 参见马家骏.《玩偶之家》的艺术结构.外国文学研究,1987(2):91-95.

[32] 参见成慧芳.反思:比较的深意——两个玩偶之家的比较.外国文学研究,1998(1):12-14.

[33] 参见王忠祥.论《罗斯莫庄》的悲剧精神和象征意义.外国文学研究,2003(2):1-7.

[34] 参见段汉武.论海特维格之死——对《野鸭》的伦理学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5:(5):45-50.

[35] 见王忠祥.论《罗斯莫庄》的悲剧精神和象征意义.外国文学研

[36] Nie Zhenzhao.Ibsen's Play in China and Their Ethical Value:A Speech at the Closing Ceremony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Ibsen Conference in China.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2005,27(5):37-41.

[37] 参见邹建军.无爱的悲剧:布朗德形象本质新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0-77.

[38] 参见王忠祥.易卜生研究的又一力作——读邹建军主编《易卜生诗剧研究》.世界文学评论,2010(1):292-293.

[39] 参见曹山珂.人生长恨水长东——《群鬼》的生态伦理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10(5):80-87.

[40] 参见高丹.诗意的栖居:论《培尔·金特》中的三重地理空间建构.世界文学评论,2009(2):71-73.

[41] 周钢山.论《海上夫人》的两种地理意象及象征意义.世界文学评论,2010(1):22.

[42] 参见李鸿泉.易卜生与女权主义.外国文学研究,1996(3):64-67.

[43] 何成洲.女权主义的发展:从易卜生到萧伯纳.外国文学研究,1997(2):39.

[44] 王忠祥.绿色之思道德之艺——易卜生戏剧《野鸭》的现代阐释.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1.

[45] 汪余礼.易卜生晚期戏剧中的生态智慧.外国文学评论,2009(3):185.

[46] 参见李定清.象征:一把打开生命奥秘之门的钥匙——从易卜生戏剧的象征手法切入.外国文学研究,2007(3):118-126.

[47] 宋丽丽.论易卜生的《爱情的喜剧》中的反讽特征.外国文学研究,2003(3):24.

[48] 参见王宁.作为艺术家的易卜生:易卜生与中国重新思考.外国文学研究,2003(3):8-15.

[49] 参见李定清.从“启蒙”到“立人”:鲁迅对易卜生的接受.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4):85-89.(www.chuimin.cn)

[50] 参见黎学文.用的选择:“易卜生主义”在中国的发生.戏剧文学,2007(6):39-42.

[51] 参见杨建.乔伊斯与易卜生.国外文学,2005(4):70-78.

[52] 参见杨挺.奥尼尔与易卜生.外国文学评论,2003(4):109-114.

[53] 参见何成洲.影响、抑或互文性——论《朱丽小姐》、《海达·高布乐》和《三姐妹》.外国文学研究,2003(2):31-35.

[54] 参见吴学平.易卜生与王尔德.外国文学研究,1997(2):44-46.

[55] 参见秦志希.《雷雨》与《群鬼》的比较分析.外国文学研究,1983(4):94-100.

[56] 参见王忠祥.关于易卜生主义的再思考.外国文学研究,2005(5):42-44.

[57] 参见王宁.易卜生创作的多重代码.外国文学研究,1995(4):23-26.

[58] Anne Marie Rekdal.Women,Freedom and Transgression:A Perspective on Ibsen's Plays A Doll's House and Ghosts.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2009,31(6):40-49.

[59] Asbjφrn Aarseth.Teichoscopia and Claustrophobia: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bsen Stage.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2009,31(6):33-39.

[60] 参见王宁.“被译介”和“被建构”的易卜生:易卜生在中国的变形.外国文学研究,2009(6):50-59.

[61] 王宁.易卜生剧作的意义重构.外国文学研究,1997(3):9.

[62] 参见杜雪琴.人怎样才能忠实于自己——论《培尔·金特》“回环螺旋”式地理空间建构.华中学术(第九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46-158.

[63] 参见王晓燕.凯蒂琳的命运与地理空间建构.世界文学评论,2011(2):17-19.

[64] 参见钟云霞.《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的两重地理空间.世界文学评论,2010(2):59-62.

[65] 参见邓岚.《海上夫人》中爱情与地理空间的关系.世界文学评论,2010(1):23-25.

[66] 参见余一力.论《海尔格伦的海盗》中地理空间建构和人物形象的双重性.易卜生诗剧研究.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166-173.

[67] 参见杜雪琴.易卜生戏剧地理诗学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导师:邹建军).

[68] 此处有关易卜生传记的资料,部分参考比约恩·海默尔《易卜生——艺术家之路》(石琴娥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一书中克努特·布莱恩希尔德斯瓦尔为此所作的前言(第3-6页)。

[69] 转引自比约恩·海默尔.易卜生——艺术家之路.石琴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6.

[70] Knut Brynhidsvoll.Limitations of Freedom in Henrik Ibsen's Dramas.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2005,27(5):16-21.

[71] 参见聂珍钊,周昕主编.绿色易卜生:易卜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2.

[72] 参见聂珍钊,周昕主编.绿色易卜生:易卜生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23.

[73] Jonggab Kim.De-naturing as Disembodiment:the Claims of Ideals in The Wild Duck.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2009,31(6):24-32.

[74] 参见高中甫编选.易卜生评论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106-123.

[75] 参见克努特·布莱恩希尔德斯瓦尔.从怪异美学视角论《培尔·金特》剧中的身份危机.宋丽丽译.外国文学研究,2003(2):16-23.

[76] A.E.Zucker.Ibsen—Hettner—Coriolanus—Brand.Modern Language Notes,1936,51(2):99-106.

[77] Charles Daniel Gerould.George Bernard Shaw's Criticism of Ibsen.Comparative Literature,1963,15(2):130-145.

[78] Hugh Kenner.Joyce and Ibsen's Naturalism.The Sewanee Review,1951,59(1):75-96.

[79] Eric Russell Bentley.The Theatres of Wagner and Ibsen.The Kenyon Review,1944,6(4):542-569.

[80] Frederick J.Markker and Lise-Lone Marker.Ibsen's Lively Art:A Performance Study of the Major Play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ix.此处译文为笔者自译,原文为:Each succeeding generation seems to discover-or rediscover—elements in his work that renew the dialogue in which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continue to meet.Theatrical performance is the true meeting place where these elements in a dramatist's work are tested.

[81] [英]艾罗尔·杜尔巴赫.二十世纪的西方易卜生批评.戴丹妮译.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0(1):49.

[82] [英]艾罗尔·杜尔巴赫.二十世纪的西方易卜生批评.戴丹妮译.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0(1):49.

[83] [英]艾罗尔·杜尔巴赫.二十世纪的西方易卜生批评.戴丹妮译.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0(1):49.

[84] Bernard Shaw.The Quintessence of Ibsenism.Constable and Company Limited,Standard Edition,1932:125.

[85] 杜娟.易卜生研究的状况与发展趋势——王忠祥教授访谈录.外国文学研究.2005(1):5.

[86] 杜娟.易卜生研究的状况与发展趋势——王忠祥教授访谈录.外国文学研究.2005(1):5.

[87] 杜娟.易卜生研究的状况与发展趋势——王忠祥教授访谈录.外国文学研究.2005(1):5.

[88] 杜娟.易卜生研究的状况与发展趋势——王忠祥教授访谈录.外国文学研究.2005(1):5.

[89]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5769.

[90] 地理学词典编辑委员会.地理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455.

[91] 地理要素(geographic component),是指“形成地理类型、地理区之间的差异性的主要地理因素。这些地理因素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的差异,在地理环境特征的形成与演变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地理要素不是一个,而是一个以上,它们的变化往往引起或代表其他许多地理因素的变化”。参见《地理学词典》编辑委员会.地理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278.

[92] 许慎.说文解字.柴剑虹,李肇翔主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357.

[93]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2201.

[94]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

[95]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

[96]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

[97]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

[98]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

[99]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

[100] 《地理学词典》编辑委员会.地理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266.

[101] 《地理学词典》编辑委员会.地理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273.

[102] 陈慧琳主编.人文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44.

[103] [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6.

[104] [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6.

[105] [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6.

[106] 苏永旭.导演文本:戏剧叙事学研究不可忽略的重要的“中间转换形式”及其理论归宿.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0.

[107] 苏永旭.导演文本:戏剧叙事学研究不可忽略的重要的“中间转换形式”及其理论归宿.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10.

[108] 本文所引《玩偶之家》中的文字,皆出自《易卜生文集》(第五卷).潘家洵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13-208.后文只在引文后的括号内标明页码。

[109] 本文所引《人民公敌》中的文字,皆出自《易卜生文集》(第五卷).潘家洵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291-400.后文只在引文后的括号内标明页码。

[110] 黄霖编著.文心雕龙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94.

[111] 参见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陈引驰编校.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60-267.

[112] 参见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杨义学术演讲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13] 参见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114] 邹建军教授关于文学地理学批评理论的主要论文有:《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1辑,第41-46页;《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第35-43页;《以自然风景呈现为基础的立体创构——〈老水手行〉的主题表达与自然地理的关系》,《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3期,第59-68页;《关于文学发生的地理基因问题》,《世界文学评论》2012年第1辑,第32-34页;《作为一种批评方法的文学地理学及其实践意义——以〈海上夫人〉为个案》,《华中学术》第6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月,第198-210页;《我们应当如何展开对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江汉论坛》2013年第3期,第23-29页。具体也可参见其主要论著、访谈录及主编论文集等:1.《江山之助——邹建军教授讲文学地理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名家讲堂丛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2.《文学地理学与当代中国的研究生教育:邹建军教授访谈录》,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年版;3.《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易卜生诗歌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年版。

[115] 程虹.生态批评.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