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教徒们作为偶像崇拜的主要是耆那教的二十四位祖师和圣人,也可以说他们就是耆那教的神。建于印度各地的耆那教寺庙大多以这二十四个祖师中一位的名字命名,并献给这位祖师,作为后人对他的纪念。图1-6阿迪那塔塑像图1-7帕莎瓦那塔塑像图1-8大雄塑像第二十四祖即为耆那教创始人大雄。......
2023-08-31
约公元前599~前527
玛哈维拉(意思是“伟大的英雄”)这个称号,耆那教徒通常用来指创立其宗教的主要人物──筏驮摩那。
筏驮摩那于公元前599年出生在印度东北部,与乔达摩·释加牟尼同生在一个地区,但是比后者早三十多年。事实上他俩的生平的确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筏驮摩那是一个酋长的次子,与乔达摩一样是在十分奢侈豪华的环境中长大成人的。他30岁时,抛弃了万贯家产、妻室儿女(他有一个妻子和一个女几)和舒适的环境,毅然去寻求精神真理和精神成果。
筏驮摩那当上了地位很低、磨难很深的巴湿伐那陀派修道士。他进行12年沉思反省,在所有这个期间忍受着极度的苦行和贫困。他经常禁食,分文皆无,甚至连一个喝水和乞讨用的小杯和小碟也丢弃了。”虽然他起初还保留一件外衣,但是过一阶段也把它丢掉了,一丝不挂地到处行走。他情愿让昆虫在他裸露的身上爬行,甚至当它们咬他时也不把它们抹去。即使在巡回圣人比在西方更普遍的印度,马哈维拉也因其仪表和举止而常常遭受奚落、污辱和殴打,他毫无反抗地忍受着所有这一切的打击。
玛哈维拉42岁时认为自己终于获得了精神启蒙,在余后的三十年中,他一直在宣讲自己所获得的精神洞察力。他于公元前527年去世,当时已有很多弟子。
从某些方面来看,玛哈维拉的学说与佛教和印度教的学说非常相似。耆那教徒认为当一个人的肉体死去时,他的灵魂并不一同死去,而是重新赐给某个其它生物(不一定是人)。这种死后灵魂转生的学说是耆那教的思想基础之一。耆那教徒也相信羯磨①──一种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在道德上所产生的结果会影响其未来命运的学说。从一个人的灵魂里解除堆积起来的罪过的重负,从而使灵魂得到纯洁,是耆那教的一个主要目标。玛哈维拉教导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解除肉体的快乐来实现,特别是耆那教徒应该实行严厉的苦行。值得注意的是把自己饿死却被认为是值得赞扬的举动。
耆那教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特别强调不害②即非暴力学说。耆那教徒着重指出不害不仅包括对人而且包括对动物的非暴力行为。他们食素就是这种信念所带来的一个结果。但是在对不害原则的贯彻执行上,虔诚的耆那教徒远远地超出了这一范围:毫不夸张地说,一位虔诚的耆那教徒不杀死一个苍蝇,也不在黑暗处吃东西,因为这样会无意中把一个昆虫吞下去,造成它的死亡。事实上,一个十分虔诚而富裕的耆那教徒走路时要雇一个人在他前面扫路,这样他就不会无意中把一个昆虫或蠕虫踩死。(www.chuimin.cn)
根据这样的信条当然就会推出耆那教徒无论如何也不会去耕田。事实上耆那教徒真的不去务农,就此而论,许多其它从事体力劳动的职业也受到该宗教的禁忌。耆那教十分典型地说明,宗教学说会多么强烈地影响一个全体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耆那教徒虽然生息在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国家里,但是许多世纪以来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从事贸易和财务工作。耆那教徒的宗教态度还使他们对勤劳进行奖赏,因此无怪乎耆那教徒是一个兴隆的团体,他们当中在印度从事脑力劳动和文艺事业的人按其数目来说占有很高的比例。
最初耆那教没有世袭制度。但是由于不断地与印度教相互影响,耆那教内部也发展了一种世袭制──虽然远不如印度教那样偏激。同样虽然玛哈维拉从未亲自谈过神,但是通过与印度教的接触,还是表现了对神的某种崇拜。由于玛哈维拉没有著作,因此耆那教可能就不可避免地从印度教中吸收了某些成份,但是耆那教对印度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耆那教在道德上反对用动物作祭品,反对吃肉食,这似乎对印度教的习惯也有显著的影响。而且耆那教的非暴力学说还不断地影响着印度的思想,甚至直到近代还是如此。例如,甘地就强烈地受到耆那教哲学家世利玛维·拉伽强德拉(1867—1900)学说的影响,把他看作是自己的一代宗师,即一位精神导师。
耆那教从来都不是一个人数非常众多的团体,今天在整个印度也只有二百六十万个教徒。这听起来并未占世界人口的很大一部分,但是如果把2500多年间耆那教徒加起来计算,其数目是相当大的。在评价玛哈维拉的影响时,耆那教对其教徒一生所产生巨大的、连续性的影响,甚至也许会比大多数别的宗教对其教徒的影响还要大。
注:
①羯磨;梵文karma的音译,意译为“业”或“办事”。佛教名词。指僧团按照戒律的规定,处理僧侣个人或僧团事物的各种活动。如受戒羯磨、忏悔羯磨等。在律藏里有专门的“比丘羯磨”、“比丘尼羯磨”,并有各种“羯磨”、“羯磨法”,以作为僧团活动的准则。《四分律行事钞》卷上一:“《明了论疏》翻为业也。所作是业,亦翻为所作。《百论》云事也。若约义求,翻为办事,谓施造遂法,必有成济之功焉。”
②不害:梵文ahimsā意译。佛教名词。有部大善地法之一,法相宗善法之一。谓以慈悲为怀,不害众生。《大乘广五蕴论》“云何不害?谓害对治,以悲为性。谓由悲故,不害群生。是无瞋分,不损恼为业。”
有关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的文章
被教徒们作为偶像崇拜的主要是耆那教的二十四位祖师和圣人,也可以说他们就是耆那教的神。建于印度各地的耆那教寺庙大多以这二十四个祖师中一位的名字命名,并献给这位祖师,作为后人对他的纪念。图1-6阿迪那塔塑像图1-7帕莎瓦那塔塑像图1-8大雄塑像第二十四祖即为耆那教创始人大雄。......
2023-08-31
此外,院落式布局的寺庙建筑中最杰出代表当属拉那普尔的阿迪那塔庙,该寺代表了耆那教寺庙建筑的最高水平。综上所述,院落式布局形式主要应用于大型的耆那教寺庙建筑,空间类型为院落组合,且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建筑模式。......
2023-08-31
一些地区的当地统治者为了显示王国的雄厚实力,提高民众的凝聚力,出资兴建了大量耆那教寺庙建筑。幸运的是在拉贾斯坦邦距离斋沙默尔5公里左右的阿玛撒格尔仍现存有一座建于王宫内的耆那教寺庙。图3-13a阿玛撒格尔宫殿寺庙入口图3-13b主厅内景图3-13c寺庙圣室......
2023-08-31
由于现今的考古发掘尚未发现此时期大型的耆那教寺庙建筑,可见玄奘所提到的“天祠”很可能只是一种临时性的简单宗教设施或者是一些小型的寺庙。总之,至7世纪耆那教寺庙建筑已经粗具规模,并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初耆那教寺庙主要模仿印度教神庙的建筑形式,或是直接占用印度教废弃的寺庙,只是两者所供奉的偶像不同而已。寺庙不再有被穆斯林摧毁的威胁,僧侣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保证。......
2023-08-31
在公元4—8世纪时,耆那教发展迅速,开始在南亚次大陆广泛流行。[5]公元8—12世纪,由于受到地区统治者的大力支持,耆那教在印度部分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种状况使得耆那教各教派受到了空前的严重破坏,宗教发展也陷于停滞。现今耆那教在印度约有420万教徒,虽然仍然属于小众宗教,但耆那教徒是印度所有宗教团体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
2023-08-31
寺庙常建在城市主要道路两旁的开阔地上或建在香火繁盛的圣地内,单独成寺或临近其他中大型寺庙建造形成寺庙建筑群,其建筑布局在周边环境中呈长条矩形的线式布局。这是耆那教寺庙较为常见的布局形式,寺庙体量较大,建筑造型类似,不及点式布局的小型寺庙丰富多彩。由这些实例可以看出,线式布局的中型耆那教寺庙通常都是沿轴线依次排布圣室、主厅和前厅,规模稍大些的也建有门廊。......
2023-08-31
耆那教认为“业”是一种看不到的物质,它吸附在人的灵魂上,阻碍了最终的解脱。耆那教把严格的苦修作为得到灵魂解脱的手段,其修行往往非常极端,有些教徒甚至通过神圣的绝食,自愿饿死而达解脱。......
2023-08-31
图5-1石窟寺中的祖师造像在耆那教现存的建筑古迹中主要为寺庙、石窟寺和巨型雕像,它们体现出了耆那教技艺精湛、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近年来因为耆那教影响力逐渐扩大,甚至首都德里的政要都会出席盛典。在印度西北部地区,耆那教的影响力主要集中于拉贾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耆那教教徒几乎每年每月都会举办庆祝活动,多年举行一次的宗教盛典更是热闹非凡。......
2023-08-3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