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兽面纹铜斝洛阳出土高15.2厘米,口径12厘米。铜斝身饰清晰精美的兽面纹、云雷纹和连珠纹。商代酒器以爵、角、觚、觯(音志)、斝等五种器物出土较多,合称为“五爵”。这件兽面纹铜斝圆锥形的三足尖而锐,分布的角度极为考究,如果我们把斝足的三点连线后,可以形成一个等边的三角形。遥远的商朝是崇尚神权的时代,在各种祭祀活动和礼仪场合中,青铜器是连接人间与神界的媒介,铜斝也不例外。......
2023-11-29
金代 北曲束腰三彩枕
1969年
洛阳东郊出土
长25厘米,宽14厘米,高14厘米。枕作长方体,束腰中空,两端正中各有一圆孔,为烧造时留下的气孔。枕面微微内凹,两端绘黄地白叶绿苞花,正中以绿色为地,四面各用行草字体墨书北曲小令一首,分别为《庆宣和》两首、《赏花时》一首和《落梅风》一首。这几种曲调名称,为宋词少有而元曲常见。
北曲是宋金元时期北方戏曲曲调的统称,分为戏曲和散曲两种。如果说戏曲是通过曲折的情节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那么,散曲则是作者情感的自我表露。北曲音调大都舒雅宏壮,遒劲朴实。这里,所以称为“曲”,是与宋词相区别而言,而称之为“北曲”,则有别于南宋以来南方流行的“南曲”。明代评论家王世贞在《曲藻·序》中说: “曲者,词之变。”认为“自金元入主中原,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可以说,北曲的兴起与词的衰退几乎是一致的。从现有资料看,元代以前的散曲小令并不多见,特别是把曲词书写在瓷枕上更为稀少。这件北曲束腰三彩枕上有“倒大来快活”一句,后来被元代散曲作家张养浩在 《庆宣和》“绰然谁更笑呵呵,倒大来快活,倒大来快活”中借用,可见宋金词曲对元代散曲的影响。
北曲束腰三彩枕背面(www.chuimin.cn)
中国古代枕头的材质由早期的天然石,逐步扩大到木、玉、竹、陶瓷等材料,其中以瓷枕的数量最多,应用最为广泛。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唐朝时开始大量生产,形制多为长方形。两宋及金、元时期是瓷枕的兴盛期,造型趋于丰富别致,出现了椭圆形枕、银锭形枕、束腰形枕和人物形枕等。瓷枕的装饰技法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长于将多种技法结合,比如刻划结合、剔划结合、绘划结合等,出现了植物花草纹、婴戏纹、文字诗歌和人物故事等装饰题材。据称,在夏天使用瓷枕时,还可以消除夏热难眠之苦,具有“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保健功用。明清以后,瓷枕造型变得单一,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枕头是人们日常起居须臾不可缺少的生活寝具。由于人们在就寝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看上枕头一眼,而瓷枕枕面及四周又便于绘画或装饰,于是,一些有文化素养的工匠因势利导,在瓷枕上亦书亦画,用有限的画面记录了丰富多彩的世俗生活。这件北曲束腰三彩枕上书写的北曲小令分别为:“一曲延前奏玉箫,五色祥云朱顶鹤,长生不老永逍遥。”(《赏花时》)“生辰日,酒满杯,只吃得玉酒沉醉。落梅风,将来权当礼,每一字满寿千岁。”(《落梅风》) “人生百岁七十多,受用了由它。撚指数,光阴急如梭,每日一个快活。”(《庆宣和》) 此外,在另一首《庆宣和》中则描写了这样的内容:“寒山拾得那两个,风风磨磨拍着手,当街上笑呵呵,倒大来快活。”寒山是唐代著名诗僧,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寒岩,号寒山子,好吟词偈,状似疯癫。拾得是唐代国清寺厨中苦行僧,在厨房做杂工,本为弃儿,后被天台山国清寺丰干禅师外出拾回,故称“拾得”。当时,寒山往还于国清寺与拾得交友,拾得常把残食盛放竹筒内,让寒山充饥。寒山与拾得两人行为诡诞,往往旁若无人地联臂走出,扬长而去。关于寒山与拾得之间,还流传着一段著名的对白。寒山问拾得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地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这些质朴智慧的问答,使寒山和拾得生前寂寂无名,身后却声誉日隆,绵延千年至今不衰。
金代北曲束腰三彩枕上富有哲理的词曲小令,具有文体自由、表述直白的特点,而工匠将这些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刻写在瓷枕上,既可为世人指点迷津,也传达出时人自由惬意、不尚浮华的心情志趣,它们是研究我国宋金时期词曲的重要资料。
束腰三彩枕上的北曲
有关洛阳藏宝中的历史的文章
商代兽面纹铜斝洛阳出土高15.2厘米,口径12厘米。铜斝身饰清晰精美的兽面纹、云雷纹和连珠纹。商代酒器以爵、角、觚、觯(音志)、斝等五种器物出土较多,合称为“五爵”。这件兽面纹铜斝圆锥形的三足尖而锐,分布的角度极为考究,如果我们把斝足的三点连线后,可以形成一个等边的三角形。遥远的商朝是崇尚神权的时代,在各种祭祀活动和礼仪场合中,青铜器是连接人间与神界的媒介,铜斝也不例外。......
2023-11-29
唐代三彩倭堕髻女俑1964年洛阳北窑出土高26厘米。三彩鹦鹉髻女俑侧面图三彩倭堕髻女俑背面图从洛阳出土的各类唐三彩文物来看,唐三彩女俑集婀娜与神采于一身,那些裙带生风、柔媚多姿的霓裳丽人,带着千年历史的迷离与韵致,尽情演绎了盛唐雍容典雅的大国风范。唐三彩女俑之美,首先表现在她们的发髻和服饰的浪漫多姿。另一件三彩女俑所挽的倭堕髻,是唐代较为著名的一种发髻,据说这种发髻是东汉权臣梁冀妻子孙寿发明的。......
2023-11-29
唐代传入罗马金币1981年洛阳安菩夫妇墓出土直径2.2厘米,重4.3克。北朝至隋唐,中国人对罗马及后来的东罗马帝国产生了更加丰富的认识,频频在中国发现的东罗马金币便是这种联系密切的标志之一。由于黄金作为贵金属的珍贵性一贯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有专家研究认为,传入中土的东罗马金币作为贵金属的属性要远远大于作为流通货币的可能。......
2023-11-29
唐代彩绘拎包女俑2003年洛阳关林镇M1305出土高24厘米。在这座盛唐时期墓葬中,共出土了两件形制、高度相同的拎包女俑。这件拎包女俑身着唐代女子裙服,所束长裙用大量竖条纹来表达裙摆皱褶繁复、自然下垂等理念,巧妙地告诉后人女裙耗费布帛之多。在洛阳唐墓中,唐代流行时间更为持久的彩绘陶俑占据着相当比例。与色彩斑斓的唐三彩相比,彩绘陶俑具有许多独特性。......
2023-11-29
东周铜兽2001年洛阳唐宫西路东周墓出土高12.2厘米,长19.8厘米。铜兽头微上昂,造型呈S形,憨态可掬,整个身躯明显向后压制,似有一跃而起之势。它似牛非牛、饱满浑厚的体态,圆润的腹部,身上精美繁密的纹饰,使人很容易把它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瑞兽通常是神仙的坐骑,可助飞升。......
2023-11-29
唐代金银平脱鸾凤花鸟镜1970年洛阳关林唐墓出土直径30.5厘米,重2740克。金银平脱鸾凤花鸟镜拓本现藏国家博物馆的洛阳出土螺钿镜这件金银平脱镜出土于洛阳唐代天宝九载墓。据墓志记载,墓主人卢氏夫人是唐代中散大夫、景城郡别驾卢廷芳的小女儿,金银平脱镜应是她生前至爱的用器。据统计,现今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中的金银平脱镜,包括出土品和传世品,总共不超过11枚,可见这类铜镜的珍稀程度。......
2023-11-29
曹魏正始石经洛阳偃师东大郊村太学遗址出土残石高75.4厘米,宽50厘米,厚15.5厘米。石经是东汉—曹魏时期刻立在太学讲堂前官定的石质儒家经书。正始石经为曹魏正始年间所立,主要特点是刻石的每一个字都用大篆、小篆、隶书三种字体写成,故又称“三体石经”。所以,此次所获石经多已卖出,现流散各地。......
2023-11-29
唐代景教经幢2006年洛阳李楼乡城角村东北出土经幢最长部分81厘米,最短部分59厘米,系石灰岩质青石制成的八棱石柱,每棱面宽14—16厘米,上部保存基本完好,幢体下部截面为一平滑斜面。景教经文由唐代景净所撰,经幢记录了参加人员、经过和原委等内容。南市附近是包括粟特人在内的西域胡人聚落的重点地区,景教经幢出土于此合情合理。......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