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金代北曲束腰三彩枕:洛阳出土珍品

金代北曲束腰三彩枕:洛阳出土珍品

【摘要】:金代北曲束腰三彩枕1969年洛阳东郊出土长25厘米,宽14厘米,高14厘米。这件北曲束腰三彩枕上书写的北曲小令分别为:“一曲延前奏玉箫,五色祥云朱顶鹤,长生不老永逍遥。”金代北曲束腰三彩枕上富有哲理的词曲小令,具有文体自由、表述直白的特点,而工匠将这些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刻写在瓷枕上,既可为世人指点迷津,也传达出时人自由惬意、不尚浮华的心情志趣,它们是研究我国宋金时期词曲的重要资料。束腰三彩枕上的北曲

金代 北曲束腰三彩枕

1969年

洛阳东郊出土

长25厘米,宽14厘米,高14厘米。枕作长方体,束腰中空,两端正中各有一圆孔,为烧造时留下的气孔。枕面微微内凹,两端绘黄地白叶绿苞花,正中以绿色为地,四面各用行草字体墨书北曲小令一首,分别为《庆宣和》两首、《赏花时》一首和《落梅风》一首。这几种曲调名称,为宋词少有而元曲常见。

北曲是宋金元时期北方戏曲曲调的统称,分为戏曲和散曲两种。如果说戏曲是通过曲折的情节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那么,散曲则是作者情感的自我表露。北曲音调大都舒雅宏壮,遒劲朴实。这里,所以称为“曲”,是与宋词相区别而言,而称之为“北曲”,则有别于南宋以来南方流行的“南曲”。明代评论家王世贞在《曲藻·序》中说: “曲者,词之变。”认为“自金元入主中原,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可以说,北曲的兴起与词的衰退几乎是一致的。从现有资料看,元代以前的散曲小令并不多见,特别是把曲词书写在瓷枕上更为稀少。这件北曲束腰三彩枕上有“倒大来快活”一句,后来被元代散曲作家张养浩在 《庆宣和》“绰然谁更笑呵呵,倒大来快活,倒大来快活”中借用,可见宋金词曲对元代散曲的影响。

北曲束腰三彩枕背面(www.chuimin.cn)

中国古代枕头的材质由早期的天然石,逐步扩大到木、玉、竹、陶瓷等材料,其中以瓷枕的数量最多,应用最为广泛。瓷枕最早出现于隋代,唐朝时开始大量生产,形制多为长方形。两宋及金、元时期是瓷枕的兴盛期,造型趋于丰富别致,出现了椭圆形枕、银锭形枕、束腰形枕和人物形枕等。瓷枕的装饰技法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长于将多种技法结合,比如刻划结合、剔划结合、绘划结合等,出现了植物花草纹、婴戏纹、文字诗歌和人物故事等装饰题材。据称,在夏天使用瓷枕时,还可以消除夏热难眠之苦,具有“能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保健功用。明清以后,瓷枕造型变得单一,慢慢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枕头是人们日常起居须臾不可缺少的生活寝具。由于人们在就寝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看上枕头一眼,而瓷枕枕面及四周又便于绘画或装饰,于是,一些有文化素养的工匠因势利导,在瓷枕上亦书亦画,用有限的画面记录了丰富多彩的世俗生活。这件北曲束腰三彩枕上书写的北曲小令分别为:“一曲延前奏玉箫,五色祥云朱顶鹤,长生不老永逍遥。”(《赏花时》)“生辰日,酒满杯,只吃得玉酒沉醉。落梅风,将来权当礼,每一字满寿千岁。”(《落梅风》) “人生百岁七十多,受用了由它。撚指数,光阴急如梭,每日一个快活。”(《庆宣和》) 此外,在另一首《庆宣和》中则描写了这样的内容:“寒山拾得那两个,风风磨磨拍着手,当街上笑呵呵,倒大来快活。”寒山是唐代著名诗僧,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寒岩,号寒山子,好吟词偈,状似疯癫。拾得是唐代国清寺厨中苦行僧,在厨房做杂工,本为弃儿,后被天台山国清寺丰干禅师外出拾回,故称“拾得”。当时,寒山往还于国清寺与拾得交友,拾得常把残食盛放竹筒内,让寒山充饥。寒山与拾得两人行为诡诞,往往旁若无人地联臂走出,扬长而去。关于寒山与拾得之间,还流传着一段著名的对白。寒山问拾得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地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这些质朴智慧的问答,使寒山和拾得生前寂寂无名,身后却声誉日隆,绵延千年至今不衰。

金代北曲束腰三彩枕上富有哲理的词曲小令,具有文体自由、表述直白的特点,而工匠将这些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刻写在瓷枕上,既可为世人指点迷津,也传达出时人自由惬意、不尚浮华的心情志趣,它们是研究我国宋金时期词曲的重要资料。

束腰三彩枕上的北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