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宋代瓷质象棋子洛阳西工区出土

宋代瓷质象棋子洛阳西工区出土

【摘要】:宋代瓷质象棋子1997年洛阳西工区宋墓出土直径2.5厘米,厚0.3—0.5厘米。这种棋盘与国际象棋相仿,棋子因“身份”贵贱不同分居内外又与象棋相似。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时期。北宋末年,象棋的模式定型为有河界的棋盘和三十二枚棋子,“将”在九宫之中等等。至南宋时期,象棋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棋艺活动。已知的考古资料表明,瓷质象棋子在河南省鹤壁集瓷窑遗址发现过三枚,分别为“象、马、卒”;安徽省凤台连城遗址只发现一枚“将”。

宋代 瓷质象棋子

1997年

洛阳西工区宋墓出土

直径2.5厘米,厚0.3—0.5厘米。圆饼形,均为瓷土烧制,表面不施釉。黑色、白色棋子各半,双面阴刻将、士、象、马、车、炮、卒等字,字内填朱砂,未见有棋盘,出土于棺内死者头部右侧。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象棋”之名早在战国时期已有记载。《楚辞 · 招魂》中有“菎蔽象棋,有六簙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的记载。《说苑》上记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时曾说,“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可见,远在战国时期,象棋已经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早期象棋的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箸相当于骰子,走棋之前先要投箸,“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制胜于对方。当时的象棋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有些模仿春秋战国的兵制,是象征战斗的一种游戏。秦汉时期盛行塞戏,所以称之为“塞”,是指这种棋戏只行棋不投箸,剔除了早期象棋靠投骰侥幸取胜的成分。南北朝时期,在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大力提倡下,象戏逐渐流行开来。《北史》记载:天和四年(569年)“五月己丑,帝(即周武帝)制《象经》成,集百僚讲说”。可惜,既是棋书又像一部兵书的《象经》今已失传,流传下来的只有同时期王褒的《象经序》和庾信的《象戏经赋》。象戏的棋盘呈正方形,由纵横各八道方格组成,分成内外两层。棋子有金、木、水、火、土,合称马,日、月、星,合称龙,马居外层,龙居内层。这种棋盘与国际象棋相仿,棋子因“身份”贵贱不同分居内外又与象棋相似。这些变化表明象戏与象棋之间的渊源关系,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www.chuimin.cn)

瓷质象棋子局部放大图

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牛僧孺《玄怪录》中记录了关于宝应元年(762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故事中记述,唐代宝应年间的象棋已有 将、车、马、卒等兵种,“将”可以满盘行走,“车、马、卒”的步法已与现在没有差异。这种象戏被称为宝应象棋,至今,日本还将它作为象棋的代称。

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时期。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棋势》和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作问世。北宋末年,象棋的模式定型为有河界的棋盘和三十二枚棋子,“将”在九宫之中等等。至南宋时期,象棋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棋艺活动。

出土象棋的这座宋代墓葬还发现有瓷罐、铜镜、金耳环、铜簪和数十枚铜钱等随葬品,表明墓主人生前家境殷实。从墓中出土的铜钱看,时代最晚的为北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铸行的崇宁重宝,据此,我们可以将墓葬中随葬的这副象棋年代定在北宋末年,即12世纪初。已知的考古资料表明,瓷质象棋子在河南省鹤壁集瓷窑遗址发现过三枚,分别为“象、马、卒”;安徽省凤台连城遗址只发现一枚“将”。洛阳西工区宋墓出土的这副象棋子与中国现行的象棋子数量、种类相同,且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和年代,由此可以认定,至迟在北宋末年,中国象棋已经在民间广为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