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景教经幢2006年洛阳李楼乡城角村东北出土经幢最长部分81厘米,最短部分59厘米,系石灰岩质青石制成的八棱石柱,每棱面宽14—16厘米,上部保存基本完好,幢体下部截面为一平滑斜面。景教经文由唐代景净所撰,经幢记录了参加人员、经过和原委等内容。南市附近是包括粟特人在内的西域胡人聚落的重点地区,景教经幢出土于此合情合理。......
2023-11-29
唐代 杨国忠银铤
1970年
隋唐宫城遗址出土
长30.1厘米,宽5.3厘米,厚0.9厘米,实测重量2055克。为长条板状,上端呈弧形,下端两角近似直角,两面有字,正面为『专知采市银使右相兼文部尚书臣杨国忠进』;另一面有字三行,分别为『安国郡和市银壹铤伍拾两』,『专知官监太守宁远将军守左司卿率府副率』,『充横野军营田等使赐紫金鱼袋郭子昂』和『天宝十二载十二月 日』。与这件银铤同时出土的还有另一件银铤和一件银饼。从银铤铭文所记重量和自身重量相比较,可以推断出当时重量单位是每两重41克,一斤重656克左右,比今秤重156克。
这件文物首先涉及唐代天宝年间著名的政治人物杨国忠。杨国忠,蒲州永乐 (今山西永济)人,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外戚和权臣。杨国忠是武则天时期幸臣张易之的外甥,杨贵妃堂兄,本名钊,借助与杨贵妃的裙带亲谊,于天宝七载(748年)任度支郎兼御史,“善窥上意所爱恶而迎之,以聚敛骤迁”。天宝九载(750年)十月,杨钊因为图谶上有“金刀”二字,请求改名,以示忠诚,玄宗赐名“国忠”,在仕途上迅速飞黄腾达。
经历了开元盛世的励精图治后,朝廷上下享乐奢侈的欲望也逐渐膨胀起来,内廷对各类商品的需求极为迫切,正常的供应渠道已经亟待整肃。于是,玄宗就开始派专员管理财务。逢此机缘,以善聚敛钱财见长,精明巧辩的杨国忠开始顺势而为。《资治通鉴》记载,天宝七载(748年),鉴于“是时州县殷富,仓库积粟帛动以万计”,杨国忠建议玄宗把各州县库存的粮食、布帛和各地丁租地税变成轻货送至京城,此法立见奇效,朝廷积聚的财富得以迅速膨胀。749年,玄宗召公卿百官,来到收藏贡银的左藏库观看,只见国库充盈,货币堆积得像小山一样,玄宗非常高兴,便赐杨国忠紫金鱼袋兼太府卿,专门负责管理钱粮。(www.chuimin.cn)
这件银铤的另一面还刻有“充横野军营田等使赐紫金鱼袋郭子昂”等字样。关于郭子昂其人,新、旧《唐书》均无传,银铤上记其官职为“充横野军营田等使”,横野军属河东节度使统辖,而治在安边郡,掌管军屯垦田及收取税收事务,这件银铤记录的便是郭子昂将安边郡的部分租调,经和市变为轻货白银输至京都,经杨国忠进献给朝廷,得赐紫金鱼袋勋赏的旧事。至于“赐紫金鱼袋”,是指赐予官员紫色官服和金鱼袋。据《新唐书》卷二十四记载,唐初内外官员三品以上服紫袍,五品以上服绯 ( 红色)袍。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以“明贵贱,应召命”。鱼符以不同的材质制成,“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装鱼符的鱼袋也是“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以便官员出入宫廷验明身份。
杨国忠银铤拓本
天宝十二载(753年),也就是这件银铤铸造的年代,杨国忠已经身兼右相吏部尚书、专判度支、两京出纳租庸、盐铁使、铸钱使等四十余项官职,这件银铤上所刻官职名称,还只是杨国忠上述众多官衔中的一小部分。银铤铭记“安国郡和市银壹铤伍拾两”中的所谓“和市银”,就是将缴纳来的租调,经买卖双方同意,公平合理地进行粜卖,所得白银之类的轻货。银铤上标明“天宝十二载十二月 日”进奉,说明其为“安史之乱”(天宝十四载,755年)前的贡物,其埋藏原因估计是部分税银进奉洛阳后,由于突起的战乱而仓促埋入地下的缘故。
隋唐时期是以人丁为征税标准的赋税制度的完善成熟时期。在实施租庸调制税法时,规定每丁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两石,谓之“租”;绢两丈谓之“调”;服劳役二十天,谓之“庸”。到了唐开元、天宝年间,在仓廪丰实的时代背景下,租庸调制遭到破坏,各郡县开始把应该收的粮食、布帛等大量实物税租,转变成轻货特产,再折算成银两,上缴到国库。这个过程就是租庸调法到两税法,实物税租到货币税租的转变。这些转变使唐政府便于聚敛各地财富,减轻了百官俸粟禄米的供应量和漕粮河险的亏损,是中国历史上税赋制度的重大转变。按照当时规定,各地收缴赋税,要先由卿、御史等官员监督核对尺度斤两等,再入库房,同时在要入库的物品上,刻记上缴纳物品的州县名、日期、数量、官吏姓名等铭文,以便区别优劣,方便贮运和解送入京。洛阳出土的这件银铤记录详尽,正好与上述规制相符。铸碎银为整块五十两,奠定了元、明、清各代元宝、银锭等大额铸银的规范数据。杨国忠银铤的出土,标志着白银正在成为社会上的主要货币和支付手段,银两已经以合法的新型货币形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有关洛阳藏宝中的历史的文章
唐代景教经幢2006年洛阳李楼乡城角村东北出土经幢最长部分81厘米,最短部分59厘米,系石灰岩质青石制成的八棱石柱,每棱面宽14—16厘米,上部保存基本完好,幢体下部截面为一平滑斜面。景教经文由唐代景净所撰,经幢记录了参加人员、经过和原委等内容。南市附近是包括粟特人在内的西域胡人聚落的重点地区,景教经幢出土于此合情合理。......
2023-11-29
杨国忠原名杨钊。期间,恶习不改,犯了军规,军屯长官鄙视其为人,处以笞刑,赶出军营。杨国忠的崛起,引起了李林甫的高度警觉。杨国忠效法李林甫,决定培植已任剑南节度使的鲜于仲通。杨国忠兼任兵部侍郎,奏请明皇,命鲜于仲通攻击南诏,收复失地。不过,杨国忠仍在长安,这些新职务只能“遥领”。于是,唐玄宗召见杨国忠,命他即刻动身。杨国忠收拾行装,择日起程。杨国忠据此大做文章,查出王鉷曾请术士相面,术士称其有“帝王......
2023-07-21
唐代鹤首银支架1991年洛阳伊川县鸦岭乡出土长14.3厘米,宽13.9厘米,高14.6厘米。圆角方形,鹤首柄,四兽足。双鱼纹海棠花形金盏和鹤首银支架均出土于洛阳伊川县鸦岭乡唐代贵族墓中。第一任成德军节度使是被唐皇室赐名的李宝臣。809年,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去世,其年轻能干的儿子王承宗要求按惯例接任。但是,中央政府拒不批准这次藩镇权力的转移。这一举动,无疑对河北藩镇根深蒂固的承袭惯例形成了挑战。......
2023-11-29
东周齐侯铜鉴1957年出土于洛阳孟津县平乐乡邙山坡上通高43.5厘米,口径70.3厘米,重达75千克。相关考证的结论是,铜鉴中所指的齐侯当是齐灵公,仲姜应是指周灵王之妃,齐侯铜鉴是春秋晚期周王室和齐侯联姻的历史见证。洛阳博物馆珍藏的这件齐侯铜鉴,无意中揭开了一段尘封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曲折的联姻故事,至今仍令人感叹和深思。......
2023-11-29
唐代传入罗马金币1981年洛阳安菩夫妇墓出土直径2.2厘米,重4.3克。北朝至隋唐,中国人对罗马及后来的东罗马帝国产生了更加丰富的认识,频频在中国发现的东罗马金币便是这种联系密切的标志之一。由于黄金作为贵金属的珍贵性一贯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有专家研究认为,传入中土的东罗马金币作为贵金属的属性要远远大于作为流通货币的可能。......
2023-11-29
第二年的1月23日,他又在一次谈话中说:“看来还是青年人行。群英会的英雄,大多是二三十岁的人,诸葛亮当时才二十七岁,孙策初干事时,不到二十岁,孙权更小。”作为对这个思想观点的事实支持,毛泽东举的例子都是三国赤壁大战时双方指挥班子的年龄状况。因为,群英会上的英雄大多年轻。......
2023-11-27
唐代金银平脱鸾凤花鸟镜1970年洛阳关林唐墓出土直径30.5厘米,重2740克。金银平脱鸾凤花鸟镜拓本现藏国家博物馆的洛阳出土螺钿镜这件金银平脱镜出土于洛阳唐代天宝九载墓。据墓志记载,墓主人卢氏夫人是唐代中散大夫、景城郡别驾卢廷芳的小女儿,金银平脱镜应是她生前至爱的用器。据统计,现今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中的金银平脱镜,包括出土品和传世品,总共不超过11枚,可见这类铜镜的珍稀程度。......
2023-11-29
在这种情况下,贵金属白银的货币化倾向日益增强,使用数量较前代大为增加,使用范围也显著扩大。国家财政支出使用白银的数量一直在增长。具体而言,白银的用途主要有两大项:一是赏赐,二是军费。南宋军费中的白银主要用于支给兵券,也就是军士俸饷,兵券用银、钱、会子按比例发放,根据乾道八年枢密院所定诸军支给之例,白银所占比重为30%~40%。宋代白银形制最普通的是铤形。......
2023-08-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