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唐代杨国忠银铤出土,见证了白银货币的崛起

唐代杨国忠银铤出土,见证了白银货币的崛起

【摘要】:唐代杨国忠银铤1970年隋唐宫城遗址出土长30.1厘米,宽5.3厘米,厚0.9厘米,实测重量2055克。这件文物首先涉及唐代天宝年间著名的政治人物杨国忠。洛阳出土的这件银铤记录详尽,正好与上述规制相符。杨国忠银铤的出土,标志着白银正在成为社会上的主要货币和支付手段,银两已经以合法的新型货币形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唐代 杨国忠银铤

1970年

隋唐宫城遗址出土

长30.1厘米,宽5.3厘米,厚0.9厘米,实测重量2055克。为长条板状,上端呈弧形,下端两角近似直角,两面有字,正面为『专知采市银使右相兼文部尚书臣杨国忠进』;另一面有字三行,分别为『安国郡和市银壹铤伍拾两』,『专知官监太守宁远将军守左司卿率府副率』,『充横野军营田等使赐紫金鱼袋郭子昂』和『天宝十二载十二月 日』。与这件银铤同时出土的还有另一件银铤和一件银饼。从银铤铭文所记重量和自身重量相比较,可以推断出当时重量单位是每两重41克,一斤重656克左右,比今秤重156克。

这件文物首先涉及唐代天宝年间著名的政治人物杨国忠。杨国忠,蒲州永乐 (今山西永济)人,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外戚和权臣。杨国忠是武则天时期幸臣张易之的外甥,杨贵妃堂兄,本名钊,借助与杨贵妃的裙带亲谊,于天宝七载(748年)任度支郎兼御史,“善窥上意所爱恶而迎之,以聚敛骤迁”。天宝九载(750年)十月,杨钊因为图谶上有“金刀”二字,请求改名,以示忠诚,玄宗赐名“国忠”,在仕途上迅速飞黄腾达。

经历了开元盛世的励精图治后,朝廷上下享乐奢侈的欲望也逐渐膨胀起来,内廷对各类商品的需求极为迫切,正常的供应渠道已经亟待整肃。于是,玄宗就开始派专员管理财务。逢此机缘,以善聚敛钱财见长,精明巧辩的杨国忠开始顺势而为。《资治通鉴》记载,天宝七载(748年),鉴于“是时州县殷富,仓库积粟帛动以万计”,杨国忠建议玄宗把各州县库存的粮食、布帛和各地丁租地税变成轻货送至京城,此法立见奇效,朝廷积聚的财富得以迅速膨胀。749年,玄宗召公卿百官,来到收藏贡银的左藏库观看,只见国库充盈,货币堆积得像小山一样,玄宗非常高兴,便赐杨国忠紫金鱼袋兼太府卿,专门负责管理钱粮。(www.chuimin.cn)

这件银铤的另一面还刻有“充横野军营田等使赐紫金鱼袋郭子昂”等字样。关于郭子昂其人,新、旧《唐书》均无传,银铤上记其官职为“充横野军营田等使”,横野军属河东节度使统辖,而治在安边郡,掌管军屯垦田及收取税收事务,这件银铤记录的便是郭子昂将安边郡的部分租调,经和市变为轻货白银输至京都,经杨国忠进献给朝廷,得赐紫金鱼袋勋赏的旧事。至于“赐紫金鱼袋”,是指赐予官员紫色官服和金鱼袋。据《新唐书》卷二十四记载,唐初内外官员三品以上服紫袍,五品以上服绯 ( 红色)袍。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以“明贵贱,应召命”。鱼符以不同的材质制成,“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装鱼符的鱼袋也是“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以便官员出入宫廷验明身份。

杨国忠银铤拓本

天宝十二载(753年),也就是这件银铤铸造的年代,杨国忠已经身兼右相吏部尚书、专判度支、两京出纳租庸、盐铁使、铸钱使等四十余项官职,这件银铤上所刻官职名称,还只是杨国忠上述众多官衔中的一小部分。银铤铭记“安国郡和市银壹铤伍拾两”中的所谓“和市银”,就是将缴纳来的租调,经买卖双方同意,公平合理地进行粜卖,所得白银之类的轻货。银铤上标明“天宝十二载十二月 日”进奉,说明其为“安史之乱”(天宝十四载,755年)前的贡物,其埋藏原因估计是部分税银进奉洛阳后,由于突起的战乱而仓促埋入地下的缘故。

隋唐时期是以人丁为征税标准的赋税制度的完善成熟时期。在实施租庸调制税法时,规定每丁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两石,谓之“租”;绢两丈谓之“调”;服劳役二十天,谓之“庸”。到了唐开元、天宝年间,在仓廪丰实的时代背景下,租庸调制遭到破坏,各郡县开始把应该收的粮食、布帛等大量实物税租,转变成轻货特产,再折算成银两,上缴到国库。这个过程就是租庸调法到两税法,实物税租到货币税租的转变。这些转变使唐政府便于聚敛各地财富,减轻了百官俸粟禄米的供应量和漕粮河险的亏损,是中国历史上税赋制度的重大转变。按照当时规定,各地收缴赋税,要先由卿、御史等官员监督核对尺度斤两等,再入库房,同时在要入库的物品上,刻记上缴纳物品的州县名、日期、数量、官吏姓名等铭文,以便区别优劣,方便贮运和解送入京。洛阳出土的这件银铤记录详尽,正好与上述规制相符。铸碎银为整块五十两,奠定了元、明、清各代元宝、银锭等大额铸银的规范数据。杨国忠银铤的出土,标志着白银正在成为社会上的主要货币和支付手段,银两已经以合法的新型货币形式登上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