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唐代洛阳含嘉仓刻铭砖:历史中的珍贵发现!

唐代洛阳含嘉仓刻铭砖:历史中的珍贵发现!

【摘要】:唐代含嘉仓刻铭砖1971年洛阳老城驾鸡沟含嘉仓遗址出土砖作正方形,长宽各33厘米,厚6厘米,正面平整,有刻文10行110多字。含嘉仓是唐朝政府在东都洛阳营建的大型国家粮仓,仓窖所储粮食主要靠漕运往来转运。唐代仓粮主要通过京杭大运河往来运输,因此,大运河也被称为运粮河。含嘉仓地下储粮的方法是采用低温密封的科学原理,使粮食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具有防火、防虫、防潮、造价低廉等多项优点,非常适合在我国北方干燥地区推广。

唐代 含嘉仓刻铭砖

1971年

洛阳老城驾鸡沟含嘉仓遗址出土

砖作正方形,长宽各33厘米,厚6厘米,正面平整,有刻文10行110多字。主要内容记载了粮窖位置、储粮来源、品种、数量及管理仓窖人员的官职姓名等,是研究唐代官仓粮食管理制度最重要的实物资料。

含嘉仓是唐朝政府在东都洛阳营建的大型国家粮仓,仓窖所储粮食主要靠漕运往来转运。漕运是中国历史上一项利用水路(河道或海道)运粮食到集中地点的重要经济制度,李唐王朝的漕运制度基本上都沿袭隋朝。在唐代,北方的长安、洛阳等地是政治军事中心所在,南方江淮地区的经济已有了较大发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大量的物资要从江淮运到国都,甚至运到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漕运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唐代仓粮主要通过京杭大运河往来运输,因此,大运河也被称为运粮河。这条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74公里,对沿线经济发展和城镇兴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www.chuimin.cn)

含嘉仓漕运码头位于仓城的东南部,漕渠与瀍河相通,渠面宽约80米,是当时漕运船只进出含嘉仓的唯一通道。史料记载,仓粮运到洛阳后,要妥善保存在洛阳附近的洛口仓、回洛仓、河阳仓、含嘉仓等国家粮仓,其中以含嘉仓的规模最大。《通典·食货》记载:唐天宝八载(749年),全国各大型官仓的储粮数量为12656620石,而含嘉仓的储粮数量就有5833400石,几乎占全国储粮总量的一半。杜甫有诗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真实记录了盛唐时期各地仓廪富足的景象。

洛阳隋唐故城与含嘉仓关系图

《元河南志》载,东城含嘉门“北即含嘉仓,仓有城,号曰含嘉仓城。其北曰德猷门,出外郭”。考古勘探可知,含嘉仓城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有夯土墙,总面积43万平方米,仓城设有专门管理机构,粮窖库区和生活管理区泾渭分明,并有驻军守护仓城。含嘉仓粮窖总数在400个左右,已勘探出东西成行,南北成排的粮窖287座。至今,在第160号粮窖中还保存有完整的一窖已经炭化的谷子,根据现有的体积推算,这座尚属中等的窖穴中藏有板结在一起的谷子约50万斤,相当于当时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遗址中出土的铭砖显示,粮食入窖时,要将储粮的时间、数量、品种、来源、仓窖位置及授领粮食的官员姓名,都刻于铭砖上,放置于窖中,以方便管理。从铭砖所记年号看,有调露、天授、长寿和开元等,大都是在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储存的粮食品种有糙米、粟、小豆等,粮食的来源主要是河北、山东和江淮一带。

含嘉仓地下储粮的方法是采用低温密封的科学原理,使粮食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具有防火、防虫、防潮、造价低廉等多项优点,非常适合在我国北方干燥地区推广。含嘉仓遗址的发掘,对于今天发展水路运输及仓储保管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