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白玉杯1956年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出土通高13厘米,口径5厘米。由此说来,白玉杯能够躲过数次劫难,重见天日,冥冥之中似有天意相佑。曹魏政权仅仅存在了45年,但是其推崇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体现到了所制玉杯上。白玉杯应是墓主人生前饮酒的实用器。因此,曹魏白玉杯无论在物质文化史还是工艺史上,都堪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和谐典范,是我国玉器由浓重的政治、等级化向世俗化转变的重要物证。......
2023-11-29
唐代 含嘉仓刻铭砖
1971年
洛阳老城驾鸡沟含嘉仓遗址出土
砖作正方形,长宽各33厘米,厚6厘米,正面平整,有刻文10行110多字。主要内容记载了粮窖位置、储粮来源、品种、数量及管理仓窖人员的官职姓名等,是研究唐代官仓粮食管理制度最重要的实物资料。
含嘉仓是唐朝政府在东都洛阳营建的大型国家粮仓,仓窖所储粮食主要靠漕运往来转运。漕运是中国历史上一项利用水路(河道或海道)运粮食到集中地点的重要经济制度,李唐王朝的漕运制度基本上都沿袭隋朝。在唐代,北方的长安、洛阳等地是政治、军事中心所在,南方江淮地区的经济已有了较大发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大量的物资要从江淮运到国都,甚至运到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漕运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唐代仓粮主要通过京杭大运河往来运输,因此,大运河也被称为运粮河。这条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74公里,对沿线经济发展和城镇兴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www.chuimin.cn)
含嘉仓漕运码头位于仓城的东南部,漕渠与瀍河相通,渠面宽约80米,是当时漕运船只进出含嘉仓的唯一通道。史料记载,仓粮运到洛阳后,要妥善保存在洛阳附近的洛口仓、回洛仓、河阳仓、含嘉仓等国家粮仓,其中以含嘉仓的规模最大。《通典·食货》记载:唐天宝八载(749年),全国各大型官仓的储粮数量为12656620石,而含嘉仓的储粮数量就有5833400石,几乎占全国储粮总量的一半。杜甫有诗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真实记录了盛唐时期各地仓廪富足的景象。
洛阳隋唐故城与含嘉仓关系图
《元河南志》载,东城含嘉门“北即含嘉仓,仓有城,号曰含嘉仓城。其北曰德猷门,出外郭”。考古勘探可知,含嘉仓城平面呈长方形,四面筑有夯土墙,总面积43万平方米,仓城设有专门管理机构,粮窖库区和生活管理区泾渭分明,并有驻军守护仓城。含嘉仓粮窖总数在400个左右,已勘探出东西成行,南北成排的粮窖287座。至今,在第160号粮窖中还保存有完整的一窖已经炭化的谷子,根据现有的体积推算,这座尚属中等的窖穴中藏有板结在一起的谷子约50万斤,相当于当时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遗址中出土的铭砖显示,粮食入窖时,要将储粮的时间、数量、品种、来源、仓窖位置及授领粮食的官员姓名,都刻于铭砖上,放置于窖中,以方便管理。从铭砖所记年号看,有调露、天授、长寿和开元等,大都是在唐高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储存的粮食品种有糙米、粟、小豆等,粮食的来源主要是河北、山东和江淮一带。
含嘉仓地下储粮的方法是采用低温密封的科学原理,使粮食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具有防火、防虫、防潮、造价低廉等多项优点,非常适合在我国北方干燥地区推广。含嘉仓遗址的发掘,对于今天发展水路运输及仓储保管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有关洛阳藏宝中的历史的文章
曹魏白玉杯1956年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出土通高13厘米,口径5厘米。由此说来,白玉杯能够躲过数次劫难,重见天日,冥冥之中似有天意相佑。曹魏政权仅仅存在了45年,但是其推崇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体现到了所制玉杯上。白玉杯应是墓主人生前饮酒的实用器。因此,曹魏白玉杯无论在物质文化史还是工艺史上,都堪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和谐典范,是我国玉器由浓重的政治、等级化向世俗化转变的重要物证。......
2023-11-29
东周双龙玉璧1981年洛阳西工区M131出土长5.9厘米,宽4.7厘米,厚0.2厘米。东周时期,由于礼制衰落,玉璧除作为礼仪场合的手执信物外,开始大量用作佩饰玉和殓葬用玉。双龙玉璧与著名的狩猎纹铜壶同出于洛阳中州中路北侧东周王城遗址内的战国墓葬中,距周王城东城墙约210米。这件玉璧两侧的夔龙作直身卷尾状,有双龙拱璧的美好寓意。双龙玉璧是研究战国时期东周王畿内的埋葬制度、风俗习惯和雕塑艺术的难得资料。......
2023-11-29
唐代张说墓志1999年洛阳伊川万安山南麓出土青石质,近方形,志高80.8厘米,宽80.4厘米,厚16.5厘米。张说墓志称,“夫人故尚书右丞、武陵公怀景之女也”“,开元十九年三月壬戌,薨于东都康俗里弟,享年五十有二”。张说与墓志撰写者张九龄是同宗族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张说是张华十三代孙,张九龄为张华十五代孙,故墓志中署为族孙。......
2023-11-29
唐代三彩倭堕髻女俑1964年洛阳北窑出土高26厘米。三彩鹦鹉髻女俑侧面图三彩倭堕髻女俑背面图从洛阳出土的各类唐三彩文物来看,唐三彩女俑集婀娜与神采于一身,那些裙带生风、柔媚多姿的霓裳丽人,带着千年历史的迷离与韵致,尽情演绎了盛唐雍容典雅的大国风范。唐三彩女俑之美,首先表现在她们的发髻和服饰的浪漫多姿。另一件三彩女俑所挽的倭堕髻,是唐代较为著名的一种发髻,据说这种发髻是东汉权臣梁冀妻子孙寿发明的。......
2023-11-29
唐代程伯献墓志1949年之前洛阳邙山出土1974年由洛阳博物馆征集志高88厘米,宽89厘米,厚16.5厘米。程伯献的事迹在《旧唐书》纪传上有载。程伯献墓志提及的祖父知节,原名程咬金,后更名知节,出身世家大族,是《隋唐演义》中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他坚持弹劾程伯献,最终还是没有结果。值得关注的是,程伯献墓志志文一改常规,以行草入志,且随文意而楷、行、草三体兼用,笔法自由奔放,遒劲有力,收放自如。......
2023-11-29
唐代彩绘拎包女俑2003年洛阳关林镇M1305出土高24厘米。在这座盛唐时期墓葬中,共出土了两件形制、高度相同的拎包女俑。这件拎包女俑身着唐代女子裙服,所束长裙用大量竖条纹来表达裙摆皱褶繁复、自然下垂等理念,巧妙地告诉后人女裙耗费布帛之多。在洛阳唐墓中,唐代流行时间更为持久的彩绘陶俑占据着相当比例。与色彩斑斓的唐三彩相比,彩绘陶俑具有许多独特性。......
2023-11-29
唐代豆卢氏墓彩绘女侍俑1992年唐睿宗贵妃豆卢氏墓出土高41.5厘米。豆卢氏墓为大型砖结构洞室墓,虽经多次盗掘,但还在后甬道内和棺床西北角发现墓志一合和部分彩绘陶俑及铜饰、铜泡等物。据墓志记载,墓主豆卢氏为唐睿宗李旦的贵妃,地位列诸妃嫔之首。因此,唐玄宗继位后,对豆卢氏礼仪有加,特诏赐予她二百户食邑。豆卢氏墓出土的其他彩绘女侍俑......
2023-11-29
唐代三彩灯1987年洛阳吉利区唐墓出土高45.5厘米,灯碗口径9.1厘米,底座径22.6厘米。这件唐代的照明用具通体以褐、绿、白三种色釉精心点画,绚丽中不失清雅,稳重中又现活泼,为洛阳首次发现的三彩灯具。唐代灯具所用的燃料主要是动物油脂、植物油和蜡烛等。这件唐代三彩灯发现于洛阳吉利区的一处建筑工地,造型结构远比一般灯具复杂。正是在为数不多的出土文物中,这件精美的三彩灯才分外抢眼。......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