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唐代三彩载人载丝骆驼:洛阳藏宝中的历史探秘

唐代三彩载人载丝骆驼:洛阳藏宝中的历史探秘

【摘要】:洛阳盛唐时期墓葬中出土的胡人与三彩载丝骆驼,反映出中亚商人沿着丝绸之路往来中国贸易的情景。由于输入古代西方的中国物品主要是丝绸,赛里斯又成为西方语言中中国的代名词。洛阳出土的唐三彩骆驼多为双峰驼,系中亚巴克特利亚种。祆教东传中国与粟特人频繁来往于丝绸之路存在内在联系。三彩载人载丝骆驼出土于盛唐时期的关林59号唐墓。这座墓葬形制简单,但随葬品丰富,出土了少见的载人载丝骆驼和蓝釉白斑马等。

唐代 三彩载人载丝骆驼

1965年

洛阳关林59号唐墓出土

高38厘米,长31厘米。颈上曲,静立于长方形底板上。驼身施白釉,驼峰间上垫蓝、黄、绿三色花毯,并搭兽面驮囊,囊的前后搭有绿色或白色丝绢,两头分别系着鱼、圆口小瓶和凤首壶等,驼峰间绢上端坐一胡人,作一手扬起,一手扶驼峰状。洛阳盛唐时期墓葬中出土的胡人与三彩载丝骆驼,反映出中亚商人沿着丝绸之路往来中国贸易的情景。

古代西方人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由于输入古代西方的中国物品主要是丝绸,赛里斯又成为西方语言中中国的代名词。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在《中国》一书中提出“丝绸之路”一词。后来,德国人胡特森也撰写了专著 《丝路》,从此,丝绸之路的称谓沿用至今。丝绸之路是由洛阳、长安,经河西走廊、新疆,穿越帕米尔高原,由中亚各国直到地中海中岸的商旅之路,也是东西方不同文明交流互动的文化之路。许多事实证明,远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居于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粟特人就凭借较靠近中国的优势,已经开始深入塔里木盆地,向东方进行商贸活动。作为一个传统的商业民族,在公元前1世纪后半叶,粟特商人就频繁往来于撒马尔罕至河西走廊间的贸易通道上,并在沿线建立了大量的中转聚落,这些聚落大体上与丝绸之路上重要城市重合。在进行大宗商品贩运的长途跋涉中,以骆驼为运载工具的粟特商人往往成群结队而行,并选举了商队首领——萨宝,使他们的经商活动具有高度组织性。(www.chuimin.cn)

骆驼因能负重耐劳、能忍饥渴等特点,素称“沙漠之舟”,是商旅活动中客商的理想坐骑。洛阳出土的唐三彩骆驼多为双峰驼,系中亚巴克特利亚种。骆驼双峰似鞍,可以放置驮囊、搭载丝卷和水壶等物品。驮囊上所饰的“脸谱”图案,过去常称作虎面纹。姜伯勤先生认为,驮囊上的图案应当是与祆教有关的火祆神。唐代段成式 《酉阳杂俎》卷四云:“突厥事祆神,无寺庙,刻毡为形,盛于皮袋,行动之处,以脂苏涂之。”祆教,因特别崇拜火神,故又称拜火教。由琐罗亚斯特于公元前6世纪在波斯东部创立。粟特人很早就信奉祆教。《隋书·西域传》记粟特国“有胡律,置于祆祠,决罚则取而断之”。慧超《往五天竺行记》则说,粟特昭武九姓诸国“总事火祆,不识佛法”。祆教东传中国与粟特人频繁来往于丝绸之路存在内在联系。在茫茫无涯的艰辛跋涉中,带上象征火祆神的粟特神祇,可以达到祈求平安顺畅的目的。

三彩载人载丝骆驼出土于盛唐时期的关林59号唐墓。这座墓葬形制简单,但随葬品丰富,出土了少见的载人载丝骆驼和蓝釉白斑马等。至今,每当研读唐代诗人“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缕缕蚕丝织友情,鸣驼千里传佳音”的诗句,恍惚间,我们仿佛穿越千年回到东都洛阳城里喧闹的街市,驿馆旁深目高鼻的客商,酒巷里巧笑沽酒的胡姬,渐行渐远的驼铃叮当,都在身旁渐次铺张开来,我们置身在大唐盛世的气氛里,感受着异域与东方的传奇,体味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神采风韵。

隋唐东都(洛阳)复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