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唐代三彩倭堕髻女俑:洛阳北窑出土的珍贵历史

唐代三彩倭堕髻女俑:洛阳北窑出土的珍贵历史

【摘要】:唐代三彩倭堕髻女俑1964年洛阳北窑出土高26厘米。三彩鹦鹉髻女俑侧面图三彩倭堕髻女俑背面图从洛阳出土的各类唐三彩文物来看,唐三彩女俑集婀娜与神采于一身,那些裙带生风、柔媚多姿的霓裳丽人,带着千年历史的迷离与韵致,尽情演绎了盛唐雍容典雅的大国风范。唐三彩女俑之美,首先表现在她们的发髻和服饰的浪漫多姿。另一件三彩女俑所挽的倭堕髻,是唐代较为著名的一种发髻,据说这种发髻是东汉权臣梁冀妻子孙寿发明的。

唐代 三彩倭堕髻女俑

1964年

洛阳北窑出土

高26厘米。头顶正中挽倭堕髻,自然垂于额前,身穿绿色短袖连衣长裙,内衬绛色窄袖襦衫,一款白色的披巾看似随意地从颈部绕于肩后,柔薄的裙衫随动作起伏而疏密转折。女俑粉面微垂,眉清目秀,双手扶膝悠闲地坐于束腰墩座上,眉宇间自然流露着心满意足之态。

唐三彩这一名称在古书中缺乏记载,考其由来,应该与旧时挖墓盗宝之风有关。因历来有“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说法,洛阳城北的北邙山古冢累累,几无“卧牛之地”。1904年10月,清政府开始修建连接开封和洛阳的汴洛铁路。在修建铁路过程中,从东到西沿邙山脚下的众多唐墓中,出土了大量釉色鲜艳的人物俑和器皿。因那些器物上的釉色多为红、绿、白三色,又出自唐墓,为此,被形象地称为“唐三彩”。后来,随着发现器物种类的增多,釉色由原来常见的三色增加到褐、蓝、黑等多种,但唐三彩之名已约定俗成,便沿袭至今。“唐三彩”在高宗、武则天至玄宗时期最为鼎盛,与盛唐时期国力充裕和奢侈的厚葬风气密不可分。当时上至豪族贵戚,下及士人庶族,都把生前占有或期待来世继续拥有的文侍武卫、歌伎媵妾、牛马骆驼和生活用器,做成色釉莹润的釉陶随葬品,以满足生养死葬的寄托。712年,左司郎中唐绍在疏文中说: “近者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徒以炫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礼。更相扇慕,破产倾资,风俗流行,遂下兼士庶。”唐代洛阳是“两京并重”的东都所在地,也是达官显贵云集之所,出土的三彩器皿品类繁多,涉及人物、动物和禽鸟等多种形象,几乎囊括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全国所出唐三彩文物中享有较高声誉。

三彩鹦鹉髻女俑侧面图

三彩倭堕髻女俑背面图(www.chuimin.cn)

从洛阳出土的各类唐三彩文物来看,唐三彩女俑集婀娜与神采于一身,那些裙带生风、柔媚多姿的霓裳丽人,带着千年历史的迷离与韵致,尽情演绎了盛唐雍容典雅的大国风范。唐三彩女俑之美,首先表现在她们的发髻和服饰的浪漫多姿。唐初,女子有“蔽面”习俗,妇女外出多戴幂篱,幂篱是一种大幅方巾,一般用 轻薄透明的纱罗制成,戴时披体而下,障蔽全身。高宗时,随着社会风气开放,改戴“施裙至颈”的帷帽。至开元盛世,妇女们直接去除帽巾,露髻出行,“靓妆露面,无复障蔽”。所梳的发髻,或挽于头顶,或结于脑后,形式纷繁多变而名目繁多。髻式主要有半翻髻、云髻、盘桓髻、惊鹄髻、倭堕髻、双环望仙髻、乌蛮髻、回鹘髻、刀髻、丫形髻等数十种。但在洛阳以往发现的三彩女俑中,梳成鹦鹉式发髻者还没有先例。《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天宝初年,杨贵妃常以假发为首饰,好服黄裙,时人为之语:‘义发抛河里,黄裙逐水流。’”我们认为,这件女俑如此复杂的鹦鹉形发髻若非依赖假发梳成,简直不可思议。据考,女俑所着黄色长裙是用郁金香草染织而成,能散发出阵阵香味。可以想见,能够身着飘飘若溪水倾流的明艳黄裙,且装扮精致的女人,身份一定非同寻常。

另一件三彩女俑所挽的倭堕髻,是唐代较为著名的一种发髻,据说这种发髻是东汉权臣梁冀妻子孙寿发明的。它低而偏斜,发髻松垂,从正面看歪斜在头部一侧,斜垂下去,犹如人从马上堕落之式,故也称堕马髻。这种似堕非堕的发髻,更能表现出女子妩媚娇羞之态,让人心生怜爱之情。倭堕髻曾在唐代大行其道,白居易 《寄微之》曰:“何处琵琶弦似语,谁家呙堕髻如云。”刘禹锡 《赠李司空妓》中有 “倭堕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温庭筠 《南歌子》中也有“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等诗句,都反映出唐代女子对倭堕髻的热烈追捧。

梳着各种发髻的唐代妇女

唐人的审美时尚因时因地而异。唐初,女子以清秀俏丽为尚,着装多清新雅致。随着生活富足和安定,从高宗到武则天时期,逐步形成了以丰腴为美的审美风格。这两件唐三彩女俑广受欢迎的奥秘在于,匠师们只是将女俑面庞塑造得圆润丰满,身材并没有完全融入臃肿的潮流,唐代宫廷仕女饱满中又透着秀美可人的形象,使现代人很容易从其中发现审美共鸣,因此,广受社会各界喜爱。

鹦鹉髻女俑出土于涧西谷水唐墓(编号M6)中,该墓没有出土墓志,而倭堕髻女俑考古发掘资料不详,两墓葬主人具体身份均无法考证。从谷水M6残存的随葬品看,出土有三彩器、釉陶器、瓷器、银器和铜器等40余件。三彩器中的镇墓兽、天王俑、文官俑、马、骆驼和女俑等,制作精细,组合已成定制。这两件文物的年代应当在武则天晚期或稍后,所出女俑的发髻样式,为研究唐代妇女发式提供了可靠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