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洛阳古墓发现唐代张说墓志

洛阳古墓发现唐代张说墓志

【摘要】:唐代张说墓志1999年洛阳伊川万安山南麓出土青石质,近方形,志高80.8厘米,宽80.4厘米,厚16.5厘米。张说墓志称,“夫人故尚书右丞、武陵公怀景之女也”“,开元十九年三月壬戌,薨于东都康俗里弟,享年五十有二”。张说与墓志撰写者张九龄是同宗族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张说是张华十三代孙,张九龄为张华十五代孙,故墓志中署为族孙。

唐代 张说墓志

1999年

洛阳伊川万安山南麓出土

青石质,近方形,志高80.8厘米,宽80.4厘米,厚16.5厘米。志盖盝顶,高53厘米,宽52厘米。盖顶篆书『唐赠太师燕文贞公张公墓志』3行12字。志文隶书32行,满行33字,共936字,有浅线界格,墓志四侧刻变形蔓草纹,间以雄狮、朱雀、奔马,志文由唐工部侍郎张九龄撰写,朝散大夫梁昇卿书丹,三川县丞卫灵鹤刻字,是极具鉴赏价值的墓志珍品。

张说(667—730),字道济,又字说之。689年应武则天策贤良方正的诏举,在将近万人的竞赛中,以对策第一被录取为仕,起家为太子校书郎。在张说41年的为官生涯中,经武则天、中宗、睿宗和玄宗四朝,三为宰辅,历经宦海波澜。早年,因武则天宠臣张易之诬陷魏元忠,张说为元忠辩诬而被流放岭南钦州。景云二年(711年),力劝皇太子李隆基监国,诛灭太平公主,在平定太平公主一党谋乱上起到了关键作用,成为唐玄宗李隆基中枢机构中著名的宰相之一,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开元元年 (713年)八月,玄宗召张说回京,任命为中书令,封为燕国公,但不久因与姚崇有矛盾,贬任相州刺史。开元九年(721年),张说再次出任宰相。由于他处理政事干练而又自负,不屑与专事谄媚和玩弄权术的小人为伍,遭到时人称“ 口有蜜,腹有剑”的李林甫等陷害,张说再次被罢相,只专任尚书左丞的虚职终老于长安。(www.chuimin.cn)

张说一生虽然仕途坎坷,但“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不变,在文学和史学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他不仅善于咏诗吟赋,更能写出风格清丽的好文章。《旧唐书》说他“为文俊丽,用思精密”。当时,他和许国公苏颋一起,号称唐朝的“燕许大手笔”,朝廷许多大作和各种文件多出自他们之手。张说还长期主持编修国史的工作,首倡在洛阳设立丽正书院,后由玄宗改名为集贤殿书院,参加编写学术价值很高的《 初学记》《唐六典》等。开元十八年( 730年)底,张说卒于尚书左丞之职,终年64岁。玄宗在光顺门为他举哀,赠太师,谥文贞,以褒奖他在文坛上的巨大影响和贡献。

张说墓志拓本

张说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全唐文》卷二九二录有张九龄撰《 张说墓志》文,墓志的出土,正可与史书相互补校。张说墓志称,“夫人故尚书右丞、武陵公怀景之女也”“,开元十九年三月壬戌,薨于东都康俗里弟,享年五十有二”。夫人元氏比张说晚七个月离世,开元二十年(732年),张说灵柩由长安运往洛阳,“廿年秋八月甲申,迁窆(音扁)于万安山之阳,燕国夫人元氏祔焉”,与夫人元氏合葬于洛阳万安山张氏家族墓地。

张说与墓志撰写者张九龄是同宗族亲。《旧唐书·张九龄传》中记载:“开元十年,张说为中书令,与张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常为人曰‘后来词人称首也’。九龄既欣为知己,亦依附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张说是张华十三代孙,张九龄为张华十五代孙,故墓志中署为族孙。墓志的书丹者梁昇卿“涉学工书,于八分尤工,历广州都督,书《东封朝觐碑》为时绝笔”,是载入史册的书法名家。张说墓志的刻字者三川县丞卫灵鹤虽不见于史籍,但以有官职的文人充作刻字工匠,足见当年张说丧葬规格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