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洛阳石雕天王像:盛唐军威的真实反映

洛阳石雕天王像:盛唐军威的真实反映

【摘要】:唐代石雕天王像1973年洛阳偃师出土高58.5—58.8厘米。初唐至盛唐,天王头戴冠、身穿护甲的武士形象已在许多石窟中出现,特别是龙门石窟的宾阳北洞前壁、潜溪寺南壁和奉先寺的天王造像中表现得更加明显。五代至宋,天王的形象基本已成定式。因此,这组以武士形象为蓝本的石雕天王像,是盛唐军威四镇的真实反映,也是大唐健康有力艺术风格的标榜。洛阳唐三彩中的天王俑

唐代 石雕天王像

1973年

洛阳偃师出土

高58.5—58.8厘米。竖眉,突目,脸部肌肉凸鼓,怒目下视。头戴冠,颈围项护,身着战袍,外套甲胄,下缚护膝,足着靴,脚踏山形石。天王一手握拳上举,一手伸指叉腰,形象孔武有力,咄咄逼人,显示出赳赳武夫的气概。

天王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作为佛的翊卫,常以武侍卫的形象出现。宋法云《翻译名义集》中记,“欲界:一四天王天,二忉(音刀)利天,三夜魔天,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提出欲界有六天,其中第一天就是四天王天。《经律异相》也曾对天王天做过系统记载,述说了天王天中有四天王。佛教雕塑中的四天王像均根据佛经而来,其形象可凭天王手中所持之物,如东方天王左手持剑,西方天王持弓箭,南方天王右手持剑,北方天王右手持塔来区分。中晚唐时期,以坐踩小鬼为特征的天王像开始出现,四天王不但可以凭手中持物来区分,还可以按各自的座位方向来判断。我国较早的天王像以敦煌第427窟(隋窟)为代表,特征为头戴冠,有头光,身穿衣裙,有护甲,脚穿靴,双手握拳,脚踏小鬼。初唐至盛唐,天王头戴冠、身穿护甲的武士形象已在许多石窟中出现,特别是龙门石窟的宾阳北洞前壁、潜溪寺南壁和奉先寺的天王造像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一时期的天王像形式多为所着铠甲的甲带作十字形绊在胸前,左右各有一圆护,肩覆披膊,腰带下左右各有一片膝裙护住大腿,小腿上缚有吊腿。五代至宋,天王的形象基本已成定式。(www.chuimin.cn)

佛教在中国落地生根后,经历了北魏末期到隋代的发展,至盛唐时期,随着大量佛经被翻译出来,以及中国雕塑艺术完全进入成熟阶段,天王像的塑造达到了很高的标准和规范,具体表现在:雕塑刀法圆转自如,凸起的肌肉饱满清晰,天王形象的塑造更加准确、写实。艺匠们在熟练把握人体结构的前提下,对天王造像进行了合理的夸张,体现了中国传统雕塑对神韵的追求,明确表达着中国本土化立场。以这组石雕天王像为例,他们体魄健壮,肌肉凸起,伸指叉腰,充满了不可一世的反抗精神,那全副武装的壮硕身躯和暴躁强横的气势,显然就是边关勇猛善战将士的真实写照,与龙门石窟奉先寺天王力士造像和唐三彩武士俑简直如出一辙,是唐王朝由兴旺向全盛发展的时代象征。

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以李唐为首的关中门阀最终取得了政权。此时,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社会风尚也出现了新的因素和变化。一大批世俗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上升和扩大,他们在现实秩序中努力突破门阀世胄的垄断,将追求官阶爵禄视为最高的荣誉所在。特别是在初唐至盛唐东征西讨的“天可汗”时代里,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整个社会氛围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现的就是强横尚武的豪迈气度。以此为背景,在边塞屡立战功的武士自然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尊重。因此,这组以武士形象为蓝本的石雕天王像,是盛唐军威四镇的真实反映,也是大唐健康有力艺术风格的标榜。

洛阳唐三彩中的天王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