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唐代白瓷双龙柄尊的发现与特征

唐代白瓷双龙柄尊的发现与特征

【摘要】:唐代白瓷双龙柄尊洛阳东郊杨凹村出土高44.5厘米,腹部直径22.5厘米,底径10厘米。唐代双龙柄尊的龙形是整个造型中最显著的特征。河洛地区墓葬出土的双龙柄尊与河南巩县窑出土标本一致,说明巩县窑也是生产双龙柄尊的产地之一。这件白瓷双龙柄尊胎体细腻,釉面光滑,色泽雪白莹润,匠师们在烧造过程中,严格把握了原料的筛选、淘洗,成功降低了胎釉中的含铁量,是唐代白瓷双龙柄尊中的佼佼者。白瓷双龙柄尊局部放大图

唐代 白瓷双龙柄尊

洛阳东郊杨凹村出土

高44.5厘米,腹部直径22.5厘米,底径10厘米。小盘口,长颈,颈部有弦纹装饰,圆腹,腹下部渐收敛,平底。尊颈两侧各有一龙,龙首卧鸟,龙身立起,龙头探向尊口,龙嘴与盘口连接,呈吸水状,龙尾与腹肩连接。全器施白釉,釉不及底,造型庄重大方。

白瓷的出现晚于青瓷考古发现最早的白瓷出土于北齐武平六年(575年)凉州刺史范粹墓中。在中国陶瓷三千多年的发展史中,有几次重要的发明创造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白瓷的产生就是一例。在长期生产青瓷的过程中,我国北方的烧瓷工匠掌握了降低胎釉中的含铁量这一关键技术,成功地排除了铁元素对瓷表呈色的干扰,使早期的白瓷从青瓷中脱颖而出。白瓷烧制成功后,又经历隋代的发展,唐代白瓷已经达到釉面光润白净,如银似雪的地步,形成了与青瓷分庭抗礼的局面。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等。南方瓷窑以烧造青瓷为主,“南青北白”之说泛指瓷器的釉色在南北方各有侧重。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开始生产白瓷。白瓷的发展和完善,为以后出现的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等瓷器品种,打开了无限的发展空间。(www.chuimin.cn)

双龙柄尊,又称双龙耳瓶,因口沿至肩部有对称的龙形柄得名,形制特点是盘口,平底,腹部较丰满,施釉至肩部或腹部,颈部多有弦纹,龙首富有变化。关于双龙柄尊的用途,《说文解字》中将尊定义为“酒器也”,主要 用作盛放醴酒,以表达致奠之意。唐代双龙柄尊的龙形是整个造型中最显著的特征。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以及与之形状相类似的蛇),与远古时期的伏羲、女娲、共工和轩辕等“人首蛇身”(或龙身)的诸神有密切联系,唐代流行的双龙柄尊可视为这类神话依然盛行的写照。目前所见有明确纪年的双龙柄尊实例,出土于西安隋大业四年( 608年)李静训墓中。唐代双龙柄尊多成对出现在贵族墓中,几乎都置于棺北。《仪礼·既夕礼》云:“至于圹,陈器于道东西,北上……”这些丧葬礼仪表明,唐代贵族在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战国士人的丧葬遗风。

白瓷双龙柄尊是盛唐以前北方窑口流行的器物,主要产地集中在河北内丘(邢窑)一带。河洛地区墓葬出土的双龙柄尊与河南巩县窑出土标本一致,说明巩县窑也是生产双龙柄尊的产地之一。通常,普通的唐代白瓷双龙柄尊胎釉略显粗糙,釉色不够洁白,多数施釉在双龙身部和器物口沿,还常有脱釉现象。这件白瓷双龙柄尊胎体细腻,釉面光滑,色泽雪白莹润,匠师们在烧造过程中,严格把握了原料的筛选、淘洗,成功降低了胎釉中的含铁量,是唐代白瓷双龙柄尊中的佼佼者。

白瓷双龙柄尊局部放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