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唐代蓝釉细颈瓶的历史价值及艺术特点

唐代蓝釉细颈瓶的历史价值及艺术特点

【摘要】:唐代蓝釉细颈瓶1998年唐恭陵哀皇后墓出土高25厘米。山水画陶罐和蓝釉细颈瓶同出土于唐恭陵哀皇后墓中。1998年春节期间,一伙不法之徒炸开了恭陵之侧哀皇后陵寝的墓道,仅从一个壁龛中即盗出文物64件,精美独特的山水画陶罐和蓝釉细颈瓶都在此列。山水画陶罐体现了人与自然交融的文化内涵;蓝釉细颈瓶以产自波斯和今叙利亚一带的天然钴土矿为着色剂,给人带来静谧高贵的印象,隐约寄托着哀皇后的某种思绪。

唐代 蓝釉细颈瓶

1998年

唐恭陵哀皇后墓出土

高25厘米。细颈鼓腹,胎体细腻,施盈润蓝釉,造型稳重,以自然从容之美,呈现出宁静清雅的境界。

山水画陶罐和蓝釉细颈瓶同出土于唐恭陵哀皇后墓中。恭陵俗称“太子冢”,是唐高宗武则天的长子李弘的陵墓,位于洛阳偃师市缑氏乡景山之巅。恭陵陵园东北角有一锥形土冢,是李弘妃裴氏的陵寝,当地人称作“娘娘冢”。李弘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的长子。永徽六年 ( 655年 ),武则天从宸妃进为皇后,次年,李弘被立为太子。上元元年(674年),成年后的李弘奉诏纳右卫将军裴居道之女为妃。史书上有一段有趣的记载说,李弘到东都洛阳纳裴氏为妃时,皇室想要用白雁来为婚礼增添喜庆气氛,刚好在苑囿中捕获了,这件事让唐高宗非常高兴,以之为吉兆。以后的事实也证明,裴妃的确是一位有妇德的贤淑女子,李弘也能较为胜任地管理着各项国家事务,高宗李治因此对侍臣说,“东宫的事,应该是不用朕担心了”。然而,世事的发展往往难以预料,因与母后武则天政见相左,太子李弘失宠于天后。上元二年 (675年)四月 ,时年二十四岁的李弘从幸合璧宫,不幸暴薨。高宗在痛失爱子后,亲自撰写 《孝敬皇帝睿德记 》,并书丹立碑于陵侧。碑文中写道,太子李弘死后,本应“近侍昭陵,申以奉先之礼,顺其既往之志”,只因“重归关辅,恐有劳废,遂割一己之慈”,“制度尽用天子之礼”,葬于偃师缑氏景山之上,诏赠谥李弘为“孝敬皇帝”。676年,遭此突然变故的太子妃裴氏抑郁而亡,“妃薨,谥哀皇后,无子”,陪葬恭陵。(www.chuimin.cn)

唐恭陵外景

唐十八陵均在长安附近的关辅之地,唐恭陵是关辅外鲜见的一处唐陵。从墓仪上讲,恭陵是唐初“号墓为陵”规制的完整实例,这种陵墓形制虽然比“依山为陵”的帝陵低一等,但是对后代特别是宋代皇陵的营建有着深远的影响。唐代恭陵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布局严整,神道向南依次布列有雕造精美的翁仲三对,天马一对,望柱一对。《新唐书·孝敬皇帝弘传》记载,当年营建恭陵,“功费钜亿,人厌苦之,投石伤所部官司,或相率之”。民间相传修恭陵时,所用沙土来自二十里以外的伊河滩上,由数万民夫一个接一个排成行,将沙土一袋一袋传递至景山上,以致百姓怨声载道,四散逃亡

恭陵及哀皇后墓是河南境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唐代陵墓。1998年春节期间,一伙不法之徒炸开了恭陵之侧哀皇后陵寝的墓道,仅从一个壁龛中即盗出文物64件,精美独特的山水画陶罐和蓝釉细颈瓶都在此列。所幸后来在公安部门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文物得以追回,我们才有幸一览唐代皇家陵寝文物的风采。山水画陶罐体现了人与自然交融的文化内涵;蓝釉细颈瓶以产自波斯和今叙利亚一带的天然钴土矿为着色剂,给人带来静谧高贵的印象,隐约寄托着哀皇后的某种思绪。我们相信,恭陵随葬品绝非如 《孝敬皇帝睿德记》中所说的 “明器惟资瓦木”那样简单粗陋,只是现今还未对恭陵进行科学发掘,不能妄断随葬品埋藏情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