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洛阳藏宝:唐代彩绘驯马俑与陶马(组)的历史

洛阳藏宝:唐代彩绘驯马俑与陶马(组)的历史

【摘要】:唐代彩绘驯马俑与陶马(组)1987年洛阳十五工程局小学工地唐墓出土俑高35厘米。在这场人与马高度紧张的对峙中,驯马俑胸有成竹的神态与陶马刚烈暴躁的性格形成了鲜明对比,烘托了具有生命张力的较量。这组健硕饱满的彩绘陶马与驯马俑,将唐马骏逸奔放、俑人不可抑制的阳刚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为观赏者营造了无限深远的欣赏意境。

唐代 彩绘驯马俑与陶马(组)

1987年

洛阳十五工程局小学工地唐墓出土

俑高35厘米。马高40厘米,长47厘米。陶俑头戴幞头,身穿窄袖圆领衫,外套翻领挽袖小褂,下着长裤,双臂张开作奋力驯马状。陶马鞍鞯齐全,曲颈回首用力挣脱,马与人之间的激烈较量被刻画得生动逼真。(www.chuimin.cn)

彩绘驯马陶俑及马的制俑原料一般采用本地蕴藏丰富的黄色黏土和白色黏土,经多道工序制成整胚后,先入800℃—1000℃的窑炉烧成素俑,在素烧陶俑表面敷施白粉土,然后用红、黑两种矿物原料对陶俑进行彩绘点描,将立体雕塑艺术与平面绘画技巧结合起来,达到塑画一体、线体相托的艺术效果。彩绘陶俑多为模制,但出自同一模型的俑像,还需要在模制成型的基础上,再对衣纹服饰、面部妆点、动物鞍韂等细部进行加工,这样,即便是出自同一模型的陶俑,神情姿态也多有变化。正是因为彩绘陶俑在表现人物或动物戏剧性造型等方面,远远超越了单釉色陶器所能达到的境地,所以,在唐代墓葬中,许多动作幅度大且造型复杂的俑像,多采用彩绘陶俑来反映人体或动物的线条美和力度。

唐代的中国经济富庶,国家昌盛,马受到国家特别重视。文献记载,从唐太宗贞观到唐高宗麟德约40年间,全国养马总数迅速增加至70余万匹之多。马不仅用于军事交通和贸易等方面,还广泛使用于狩猎、马球、驯马表演等贵族娱乐活动。这种养马、爱马的社会氛围,孕育并激发了唐代艺匠们以马为题材创造了大量艺术作品。在这组彩绘陶马和驯马俑组合中,陶马勾头张口,四肢劲健,左前腿凌空跃起,其余三蹄紧扣于地面,内曲的马头,张口嘶吼的样子,使人明显地感到马的身躯在向后使劲儿,锋棱有力的肌体正欲极力挣脱羁绊的缰绳,彰显出“斯须九重真龙出”的神骏气质。与此相呼应,驯马俑双目圆睁,右手内侧筋骨暴起,左手外扬,两腿跨立,似在保持着身体的平衡,那张口若吼的样子,像在大声呵斥桀骜不驯的骏马。在这场人与马高度紧张的对峙中,驯马俑胸有成竹的神态与陶马刚烈暴躁的性格形成了鲜明对比,烘托了具有生命张力的较量。

雕塑作品是时代精神的象征。与汉代追求粗犷的轮廓之美,魏晋时期崇尚清秀超脱的风格不同,唐文化以恣意热烈为鲜明特征,充盈着对人间现实生活的肯定和热情四射的健康活力,书写着唐代社会高度发达带给人们的巨大心理变化。这组健硕饱满的彩绘陶马与驯马俑,将唐马骏逸奔放、俑人不可抑制的阳刚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为观赏者营造了无限深远的欣赏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