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铜兽2001年洛阳唐宫西路东周墓出土高12.2厘米,长19.8厘米。铜兽头微上昂,造型呈S形,憨态可掬,整个身躯明显向后压制,似有一跃而起之势。它似牛非牛、饱满浑厚的体态,圆润的腹部,身上精美繁密的纹饰,使人很容易把它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瑞兽通常是神仙的坐骑,可助飞升。......
2023-11-29
北魏 永宁寺泥塑造像(组)
洛阳永宁寺塔基遗址出土
侍从像高约15厘米,长裙曳地,衣带飘拂,身姿秀丽修长。笼冠女俑头像高7厘米,微含笑靥,秀外慧中,恬静自信。
弟子像高约7厘米。眉清目秀,五官疏朗,活泼聪慧,笑容可掬。
泥塑佛面残长24.5厘米,双颊间残宽23厘米。塑像面部丰腴,鼻梁挺直,嘴角微微上翘,眼部之上已残损。若按照坐佛或立佛的头高与身高1:4或1:6比例,复原头部应有40—50厘米的高度,身长应在2—3米之间,属于永宁寺体魄较大的佛像。
北魏匠师们运用纯熟简练的技法和饱满的创造激情,把洛阳永宁寺泥塑造像塑造得亲切自然,形神兼备。比如,侍从像衣纹线条流畅隽永,举足移步之间,衣裙有随风飘动之感。这种褒衣博带的翩翩君子之风,使人由衷叹服,自孝文帝施行汉化改革以来,历经宣武帝到孝明帝二三十年间柔风汉俗的不断洗礼,原来在南方士人眼中的蛮夷之地——北魏新都洛阳,已经呈现出“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的崭新气象。
笼冠女俑应是北魏皇室内府执事女官的形象,多为为皇帝执华盖羽扇的贴身侍从,身份地位明显较高。所戴笼冠,是北朝时期男女皆用的主要冠式之一。因涂漆变得较为坚硬,故又称“漆纱笼冠”。笼冠女俑雍容中透着秀雅,慈祥中含有端庄,那启唇欲说的动态,似是能与我们对视与交流的鲜活生命。
弟子像表现了一位清纯可爱、稚气未脱的佛家弟子形象。由于还不知人世沧桑、世事沉浮,他的笑容灿烂无邪,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之态。
泥塑佛面虽然眼部之上已不复存在,但是,古代艺术匠师仍把佛不易觉察的深意微笑,以及洞察人间现实的睿智超脱刻画得震撼人心,令每一位观者驻足赞叹。(www.chuimin.cn)
笼冠女俑
弟子像
北魏孝文帝之后,崇佛之风渐趋狂热。宣武帝、胡太后、孝明帝等“皆好佛法”,“佛法经像,盛于洛阳”。京城洛阳城内外共有佛寺1367所,其中又以胡太后发起建立的皇家寺院——永宁寺最为豪华壮丽。“永宁”一词,源自 《尚书 》“其宁唯永”,有宁静长远之意。这座寺院地处皇宫正门阊阖(音昌和)门以南的御道西侧,寺内建筑布局是以高大巍峨的九级木塔为中心,佛事活动主要是围绕着佛塔进行,与晚期寺庙以大殿为中心有所不同。《洛阳伽蓝记》记载,木塔 “举高九十丈,上有金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师百里,已遥见之 ”。时有西域沙门菩提达摩,来到中土洛阳见到永宁寺及巍峨的木塔后,自云:“年一百五十岁,历涉诸国,靡不周遍,而此寺精丽,阎浮所无也。极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永宁寺木塔建成后,胡太后与孝明帝共同登临,因“视宫中如掌内,临京师若家庭。以其目见宫中”,所以,禁止人们随意登临。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二月,永宁寺木塔第八层被雷电击中,很快蔓延成熊熊烈焰。面对弥天大火,孝武帝登上凌云台,派遣一千多名羽林军扑救,终因火势凶猛,无济于事。当时,洛阳城男女老少齐来观火,有三个和尚看到救火无望,当场投火而死,为木塔殉身,悲哀之声,震动京城内外。永宁寺木塔的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还有火苗沿着木柱烧入地下,直到周年还有烟气。
泥塑佛面
从某种意义而言,毁于雷电大火的永宁寺木塔是北魏洛阳时代兴衰的标志。现存的永宁寺塔基遗址尚存高出地面四五米的高台,位于今洛阳白马寺以东1.5公里处。清代洛阳知县龚崧林曾把这里误定为汉质帝静陵,引得不法之徒盗掘不止。据当地农民反映,清朝末年修建陇海铁路时,某军阀也误信此高台为汉陵,遂派兵盗掘。盗洞挖至塔基中心,发现了坑壁整齐的方形竖穴坑。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对这座寺院和九级木塔基址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和清理,获得了许多与文献记载相符合的重要佛教遗物。考古发掘证实,当年发现的方形竖穴坑应该是永宁寺木塔地宫。
永宁寺塔基基座呈方形,有上下两层,皆为夯土版筑而成,佛教泥塑造像出土于木塔塔基中。这些历经千年而风采依然的泥塑珍品,多为贴靠在壁上的影塑(浮雕)。由于塔基经火焚等破坏,出土的300余件小型泥塑造像均已身首分离,很多还有火烧痕迹。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遗产中,栩栩如生的永宁寺泥塑造像独树一帜,与敦煌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宗教艺术雕塑,共同构成了中古时代东方艺术难以逾越的美术高峰。
永宁寺木塔复原图
有关洛阳藏宝中的历史的文章
东周铜兽2001年洛阳唐宫西路东周墓出土高12.2厘米,长19.8厘米。铜兽头微上昂,造型呈S形,憨态可掬,整个身躯明显向后压制,似有一跃而起之势。它似牛非牛、饱满浑厚的体态,圆润的腹部,身上精美繁密的纹饰,使人很容易把它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瑞兽通常是神仙的坐骑,可助飞升。......
2023-11-29
新莽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1957年洛阳西郊汉墓出土刀长4.3—4.5厘米,宽1.5厘米,环径2.8厘米,重34.7克。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又称金错刀,是王莽托古改制、推行新货币政策的产物。王莽所铸“一刀平五千”刀币,材质为铜,通长二寸二分(汉尺),实际测量长为7.2—7.5厘米,重量在20—46克,今所见金错刀大小不一,多因民间私铸减重之故。......
2023-11-29
唐代彩绘拎包女俑2003年洛阳关林镇M1305出土高24厘米。在这座盛唐时期墓葬中,共出土了两件形制、高度相同的拎包女俑。这件拎包女俑身着唐代女子裙服,所束长裙用大量竖条纹来表达裙摆皱褶繁复、自然下垂等理念,巧妙地告诉后人女裙耗费布帛之多。在洛阳唐墓中,唐代流行时间更为持久的彩绘陶俑占据着相当比例。与色彩斑斓的唐三彩相比,彩绘陶俑具有许多独特性。......
2023-11-29
西晋韩寿墓表清末洛阳出土曾藏洛阳存古阁、河洛图书馆、洛阳关林古代艺术馆通高1.13米,直径0.33米,表铭位于墓表中部偏上处,高48厘米,残宽32厘米。韩寿墓表局部所谓墓表,即墓碑,为文以表其人,故曰表,也就是墓前的标志,主要撰写墓主的姓名、官职等内容。关于韩寿墓表发现的年代问题,屡有争议。晋代传世的大字隶书不多,韩寿墓表上的大字晋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韩寿生前是朝廷高官,为他书写墓表者当是名重当时的书法名家。......
2023-11-29
东周玻璃珠1987年洛阳西小屯C1M2197出土玻璃珠共九枚,球径依次递减,外径在2.3—0.7厘米之间,中间有穿孔。约在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现于西亚及埃及,最早的珠饰都是单色玻璃。1973年,在洛阳西郊战国中期的积石积炭墓中,出土了三件彩色玻璃珠。1949年以后,在洛阳进行的东周时期考古发掘中,屡屡有西方输出的玻璃珠出土,反映出洛阳在早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2023-11-29
唐代三彩凤首壶1965年洛阳东郊塔湾村出土高32厘米,腹径13厘米。这件物象鲜明的三彩凤首壶婉约的凤首、颀长的颈部、丰盈的腹部,以及梦幻般的色彩,巧妙地结合了外来文化因素与本民族传统艺术,集中反映了唐人兼容并蓄与自信豁达的民族性格,它是唐代博采众长文化精神的最好注释。......
2023-11-29
唐代彩绘驯马俑与陶马(组)1987年洛阳十五工程局小学工地唐墓出土俑高35厘米。在这场人与马高度紧张的对峙中,驯马俑胸有成竹的神态与陶马刚烈暴躁的性格形成了鲜明对比,烘托了具有生命张力的较量。这组健硕饱满的彩绘陶马与驯马俑,将唐马骏逸奔放、俑人不可抑制的阳刚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为观赏者营造了无限深远的欣赏意境。......
2023-11-29
东汉出行图壁画1984年洛阳偃师杏园村壁画墓出土壁画前后长达12米,宽60厘米,上下以红色为界栏。整幅壁画铺张壮美,展示了东汉贵族车辚辚、马萧萧的盛大出行场面。1949年以后,绘有车骑出行内容的东汉壁画在河南、河北、内蒙古等地都有发现,但这幅出行图的画法与其他墓葬壁画却有不同。......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