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北魏昆仑俑:洛阳盘龙冢村惊人发现

北魏昆仑俑:洛阳盘龙冢村惊人发现

【摘要】:北魏昆仑俑1947年出土于洛阳盘龙冢村1965年洛阳博物馆发掘该墓高9.2厘米。元邵墓出土的仪仗俑群这件昆仑俑出土于北魏孝文帝之孙元邵的墓葬。经此骇人听闻的屠杀,北魏王朝内部可谓“人物歼尽”,元气大伤,统治根基遭到毁灭性打击。昆仑俑是元邵生前家养仆役的形象,在北魏陶俑中别具一格。1962年,洛阳博物馆收购并入藏了包括昆仑俑在内的100余件精美的北魏陶俑。

北魏 昆仑俑

1947年出土于洛阳盘龙冢村

1965年洛阳博物馆发掘该墓

高9.2厘米。身着红色长袍,脚踏长筒靴,呈蹲坐姿枕膝而眠。左臂横按两膝之上,右手弯曲抱头,头深埋在两臂之间,只能见其卷发,不见其面,似有催人泣伤的思乡之苦。

“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除指昆仑山外,还指黑色的事物,古人沿用此意将具有卷发和黝黑皮肤的人统称为昆仑人。《旧唐书·南蛮传》曰:“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这些来自于南洋诸岛的黑人属于尼格里托人种,被称为“昆仑人”或“矮黑人”,与非洲黑人尼格罗人种有所区别。这些“黑人”为什么会来到中国呢?葛承雍先生认为,其一是作为年贡送往京城;其二是作为土著“蛮鬼”被掠卖到沿海或内地;其三是跟随东南亚或南亚使节入华被遗留者。南洋诸岛的“矮黑人”被贩运至中土后,或精习乐舞,供人娱乐,或为奴仆,供主人役使,称为昆仑奴

元邵墓出土的仪仗俑群(www.chuimin.cn)

这件昆仑俑出土于北魏孝文帝之孙元邵的墓葬。据元邵墓志记载:“王讳邵,字子开,高祖孝文皇帝之孙,丞相清河文献王之第二子也。”作为元怿(上文元怿墓志叙及)的次子,元邵十八岁时受封为常山郡王,并以贵族身份领有平南将军、散骑常侍、中军将军等多项军职。“武泰元年,太岁戊申,四月戊子朔,十三日庚子,暴薨于河阴之野。时年二十有三。”这里,“暴薨于河阴之野”的血腥历史事件是指北魏晚期的“河阴之役”。由于统治集团内部长期的相互倾轧,一直被母亲胡太后掌控的孝明帝不甘心作傀儡,决心逼母后交出权柄。胡太后闻讯后,遂先发制人毒杀亲生儿子,另立年仅三岁的幼帝钊以绍大业,引得朝野哗然。驻守晋阳的尔朱荣借口为先帝报仇,挥兵南下逼近洛阳。《洛阳伽蓝记 · 城内·永宁寺》记载,“(武泰元年)十二日,(尔朱)荣军于芒山之北,河阴之野。十三日召百官赴驾,至者尽诛之,王公卿士及诸朝臣死者二千余人”。年仅二十三岁的元邵就是这场血腥事变中众多罹难者之一。经此骇人听闻的屠杀,北魏王朝内部可谓“人物歼尽”,元气大伤,统治根基遭到毁灭性打击。七年之后,北魏政权分裂成高欢和宇文泰两大军事集团控制的东魏、西魏,北魏王朝走到了尽头。

河阴之役是以集体屠杀的极端手段,来表达自身政治诉求的历史事件。昆仑俑是元邵生前家养仆役的形象,在北魏陶俑中别具一格。他以悲苦和内敛为特定文化符号,寄托了雕塑者对俑人命运的悲悯和关怀,反映了在北魏后期充满杀戮和皇权动荡的历史氛围下,人们把渴望内心平静、去尽人间愁苦的希望,倾注于陶俑制作的审美理想。

除昆仑俑之外,元邵墓中还出土有110余件仪仗陶俑,均为泥质青灰陶,周身施彩绘,服饰、甲胄等又加涂朱彩。这组以牛车为中心的出行俑群,包括骑马鼓吹乐队、甲骑具装俑、步行属吏、持盾士兵,以及伎乐俑和家内仆役俑等,是北魏皇室贵族出行时前呼后拥的写照。

根据洛阳著名考古专家黄明兰先生叙述,这批陶俑连同元邵墓志出土于1947年,是几名村民从盘龙冢村东南一座古墓中盗掘而来。同时挖出的鸡头壶、青瓷罐、九枝铁灯和几件较大的陶俑早已被变卖,其他的百余件随葬陶俑由于洛阳解放(1948年)而没能卖出。1962年,洛阳博物馆收购并入藏了包括昆仑俑在内的100余件精美的北魏陶俑。1965年,洛阳博物馆又组织专业人员对盘龙冢北魏元邵墓进行了科学发掘,《文物》杂志刊登了黄明兰先生执笔的《洛阳北魏元邵墓》,详细阐述了这批北魏文物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