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北魏文昭皇太后山陵的历史探秘

北魏文昭皇太后山陵的历史探秘

【摘要】:北魏文昭皇太后山陵志1946年出土1956年洛阳郭玉堂捐献墓志残高66厘米,宽55厘米,厚20厘米。北魏文昭皇后高氏,名照容,墓志中称为冀州人,但《魏书·皇后列传》中说她是东裔人,因为高句丽局势动乱,随父高飏迁入北魏。宣武帝元恪继承皇位后,迁其母高氏陵寝“于长陵兆西北六十步”。出土于小冢的墓志中也明示了文昭皇太后“祔高祖长陵之右”。所以,文昭皇太后墓志的出土,对孝文帝长陵位置的确定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北魏 文昭皇太后山陵志

1946年出土

1956年洛阳郭玉堂捐献

墓志残高66厘米,宽55厘米,厚20厘米。志文残存十行,略云:『魏文昭皇太后山陵志铭并序 皇太后高氏,讳照容,冀州勃海修人,高祖孝□皇帝之贵人,世宗宣武皇帝之母也。……太和廿年□□四更时薨于洛宫,悼轸皇闱,慕切储禁。……以神龟二年……祔高祖长陵之右。』志石书体婉约,是魏碑体书法的代表作。

北魏文昭皇后高氏,名照容,墓志中称为冀州人,但《魏书·皇后列传》中说她是东裔人,因为高句丽局势动乱,随父高飏迁入北魏。高飏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高照容是他的大女儿。高氏天生丽质,德色婉艳,孝文帝祖母冯太后见到照容后,也惊异于她的美貌。约在482年,十三岁的高照容充入掖庭,成为孝文帝的嫔妃之一。高氏先后为孝文帝生下次子元恪,也就是日后的宣武皇帝,五子元怀和女儿元瑛,可见,孝文帝对她还是十分宠爱的。(www.chuimin.cn)

494年,孝文帝为进一步推进汉化政策,决心迁都洛阳。大约在这一年,高照容也随后宫的嫔妃一起来到新都。北魏王朝有一项非常残酷的制度,就是仿照武帝刘彻的做法,“立子杀母 ”,以此防止日后母凭子贵,后妃干涉朝政。497年,孝文帝立高氏所生的元恪为太子,也就在这一年,年仅二十八岁的高照容离奇“暴薨而亡,葬终宁陵,谥号文昭贵人”。《魏书》卷十三记载,宣武帝元恪继位后,为感念母亲恩德,追封高氏为文昭皇太后,其诏曰:“文昭皇太后,尊配高祖,祔庙定号,促令迁奉,自终及始,太后当主,可更上尊号称 ‘太皇太后’,以同汉晋之典,正姑妇之礼,庙号如旧。”不仅如此,世宗元恪还在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为父母大造功德,凿刻了场面宏大的《帝后礼佛图》,营造出在贵妇宫女簇拥下,孝文帝和高氏虔诚礼佛的场景。可惜的是,《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造像于上世纪30年代被盗运海外,现分别存放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一直以来,在洛阳市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存在大、小两座墓冢,大冢高约35米,小冢高约23米,因时代久远,人们已无从知道墓冢下的主人,于是,就形象地称为大小冢。按照郭玉堂《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记载,1946年2月,盗墓人在北邙山大小冢的小冢内盗挖出了文昭皇太后山陵志,由于这方墓志很厚不便运输,他们遂将志石截为两段,后来,郭玉堂在海资村(今朝阳村)集市上购得此石。

史书上记载,北魏高祖孝文帝自迁都洛阳后,“乃自表瀍西以为山陵之所 ”,葬在洛阳附近的长陵。宣武帝元恪继承皇位后,迁其母高氏陵寝“于长陵兆西北六十步”。出土于小冢的墓志中也明示了文昭皇太后“祔高祖长陵之右”。以此说来,如果小冢是文昭皇后高照容的墓葬,那么,人们有理由相信,与小冢相邻的大冢应是孝文帝元宏的陵寝。2004年春,考古工作者对大冢进行了实地勘探,发现了陵垣、城壕、水渠等遗址,规模远非一般 陵寝可以比拟。所以,文昭皇太后墓志的出土,对孝文帝长陵位置的确定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原藏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皇后礼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