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四神纹彩绘陶壶1980年洛阳烧沟出土高46.7厘米,口径17厘米,腹径32厘米。四神纹彩绘陶壶(局部)彩绘陶壶的流行与汉代“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的厚葬之风密不可分。汉代彩绘陶壶是盛装粮食等物品的随葬陶器。至今,考古工作者在洛阳烧沟、中州路、涧西等地发掘了2000余座汉墓,出土的彩绘陶壶已有数百件之多。两汉时期,四神纹还常用作建筑、瓦当、陶器、铜镜的装饰,其广泛流行与汉人避邪求福的观念相关。......
2023-11-29
西汉 郡国五铢钱范
1976年
洛阳王城公园扩建工程中出土
通长26厘米,上宽7.5厘米,下宽7.2厘米,边厚0.4—0.6厘米,重875克。长方形,铜质赤褐,上端内收,下有合范缺口。上端喇叭形浇口与下面腹部直道流槽相接,直道流槽宽0.6—1厘米,流槽左右各有五铢钱阴模七个,与流槽之间均有支槽接连,五铢钱模直径2.7—2.8厘米,穿径0.9厘米。钱范的直道流槽两侧,还有11处明显的记录标志,如仰月形记号、等腰三角形记号等。(www.chuimin.cn)
郡国五铢的铸造,始自汉武帝元狩五年 (前118年),正当“有司言三铢钱轻,易奸诈,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的历史背景下。仅仅过了三年,众公卿就以“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为口实,“请令京师铸钟官赤侧,一当五”。至元鼎四年(前113年),“赤侧钱贱,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废。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简而言之,诸郡国铸钱在不超过五年时间内终被废止,中央收回了铸币权,统一了货币的发行。就全国范围看,虽然发现了大量的汉五铢钱,但是郡国五铢钱范却并不多见。这件郡国五铢钱范的出土地点南距中州中路仅100余米,西距涧河之滨200米,那里正是1955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的汉河南县城遗址所在地。《尚书·召诰》疏引《地理志》说,“河南郡治在河南县”,因此,这件郡国钱范,当属铸币权尚未统一收归上林三官,即公元前113年之前的河南郡国五铢钱范。
洛阳出土的郡国五铢钱范直径达2.7—2.8厘米,与通常五铢钱2.5厘米的直径相比较,即便除去铸钱过程中的收缩率也未免不合常制,这与郡国铸钱的钱币质量有关。《史记》记载:“郡国多奸铸钱,钱多轻。”《索隐》注解曰:“谓多奸巧,杂以铅锡也。”由于铅、锡较铜相比质地疏松,收缩率大,因此,所铸造钱模就要放涨其尺寸,才能兼顾赚利作巧之便。字文上“五铢”二字的“五”字中间两笔由直而曲,上下两笔平行,与内外廓相连;“铢”字的金字上端呈三角形,瘦长如箭镞,朱字的两侧笔画方折,下半部较上半部略长,与《洛阳烧沟汉墓》《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中早期五铢钱样式略同。只是,这块郡国五铢钱范中“五”字中间笔画曲直有异,“铢”字的金字旁上端也有镞形或较大些的正三角形之别,这些都应该是“郡国五铢竞相杂铸”,各不统一的结果。这些细节对于我们探讨西汉早期五铢钱的样式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郡国五铢钱范拓本
有关洛阳藏宝中的历史的文章
西汉四神纹彩绘陶壶1980年洛阳烧沟出土高46.7厘米,口径17厘米,腹径32厘米。四神纹彩绘陶壶(局部)彩绘陶壶的流行与汉代“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的厚葬之风密不可分。汉代彩绘陶壶是盛装粮食等物品的随葬陶器。至今,考古工作者在洛阳烧沟、中州路、涧西等地发掘了2000余座汉墓,出土的彩绘陶壶已有数百件之多。两汉时期,四神纹还常用作建筑、瓦当、陶器、铜镜的装饰,其广泛流行与汉人避邪求福的观念相关。......
2023-11-29
商代兽面纹铜斝洛阳出土高15.2厘米,口径12厘米。铜斝身饰清晰精美的兽面纹、云雷纹和连珠纹。商代酒器以爵、角、觚、觯(音志)、斝等五种器物出土较多,合称为“五爵”。这件兽面纹铜斝圆锥形的三足尖而锐,分布的角度极为考究,如果我们把斝足的三点连线后,可以形成一个等边的三角形。遥远的商朝是崇尚神权的时代,在各种祭祀活动和礼仪场合中,青铜器是连接人间与神界的媒介,铜斝也不例外。......
2023-11-29
唐代传入罗马金币1981年洛阳安菩夫妇墓出土直径2.2厘米,重4.3克。北朝至隋唐,中国人对罗马及后来的东罗马帝国产生了更加丰富的认识,频频在中国发现的东罗马金币便是这种联系密切的标志之一。由于黄金作为贵金属的珍贵性一贯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有专家研究认为,传入中土的东罗马金币作为贵金属的属性要远远大于作为流通货币的可能。......
2023-11-29
唐代景教经幢2006年洛阳李楼乡城角村东北出土经幢最长部分81厘米,最短部分59厘米,系石灰岩质青石制成的八棱石柱,每棱面宽14—16厘米,上部保存基本完好,幢体下部截面为一平滑斜面。景教经文由唐代景净所撰,经幢记录了参加人员、经过和原委等内容。南市附近是包括粟特人在内的西域胡人聚落的重点地区,景教经幢出土于此合情合理。......
2023-11-29
西周母方罍1964年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出土通高50.3厘米,口径13厘米,肩宽33厘米,重22.25千克。母方罍铭文拓片母方罍出土于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群的一座中型墓葬中。据统计,在已发掘的北窑西周贵族墓中,大型和中型墓葬占到总数的94%以上。方罍的墓葬已遭多次盗掘,铜罍放置在墓室北部距墓底1.5米的椁上,同时还发现了铜壶盖、铜匕和圆形蚌泡等,这些器物都表明母方罍主人的身份较为高贵。......
2023-11-29
唐代金银平脱鸾凤花鸟镜1970年洛阳关林唐墓出土直径30.5厘米,重2740克。金银平脱鸾凤花鸟镜拓本现藏国家博物馆的洛阳出土螺钿镜这件金银平脱镜出土于洛阳唐代天宝九载墓。据墓志记载,墓主人卢氏夫人是唐代中散大夫、景城郡别驾卢廷芳的小女儿,金银平脱镜应是她生前至爱的用器。据统计,现今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中的金银平脱镜,包括出土品和传世品,总共不超过11枚,可见这类铜镜的珍稀程度。......
2023-11-29
宋代金丝编饰1990年洛阳邙山宋代壁画墓出土长7.2厘米,高6.2厘米,厚0.3厘米,重22.4克。出土金丝编饰的宋代墓葬为仿木结构砖室墓,墓中随葬品丰富,所出金银器就有十余件之多,其中,金丝编饰、金簪出土于墓主头骨上部。出土“宝钿”——金丝编饰的这座北宋壁画墓,所出文物数量和质量都是以往宋墓出土器物不能比拟的,墓内丰富的壁画也为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和北宋妇女服饰提供了难得资料。......
2023-11-29
曹魏正始石经洛阳偃师东大郊村太学遗址出土残石高75.4厘米,宽50厘米,厚15.5厘米。石经是东汉—曹魏时期刻立在太学讲堂前官定的石质儒家经书。正始石经为曹魏正始年间所立,主要特点是刻石的每一个字都用大篆、小篆、隶书三种字体写成,故又称“三体石经”。所以,此次所获石经多已卖出,现流散各地。......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