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汉代『关』字瓦当中的历史价值

汉代『关』字瓦当中的历史价值

【摘要】:汉代『關』字瓦当1998年洛阳新安县盐东村汉函谷关仓库建筑遗址出土圆形,宽平缘,直径14—16.2厘米,中有模印篆书阳文『關』字,有的外饰宽弦纹。汉代对于『關』的使用有严格限制,这次在新安县盐东村发现的『關』字瓦当和建筑遗址,表明这里是与函谷关防御体系一体的仓库建筑遗址。盐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运输、贮藏盐粮是历代朝廷的当务之急。

汉代 『關』字瓦当

1998年

洛阳新安县盐东村汉函谷关仓库建筑遗址出土

圆形,宽平缘,直径14—16.2厘米,中有模印篆书阳文『關』字,有的外饰宽弦纹。汉代对于『關』的使用有严格限制,这次在新安县盐东村发现的『關』字瓦当和建筑遗址,表明这里是与函谷关防御体系一体的仓库建筑遗址。

函谷关是出入关中的门户,号称天险,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也有研究认为,从河南新安到陕西潼关之间的地域,北有黄河之险,南接崤山之阻,中为深山大谷,均统称为函谷。函谷关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桃林古塞。《汉书·武帝纪》中记载,“元鼎三年,徙函谷关于新安”,将这座关隘由河南灵宝移至新安。《水经注》卷十五洛水记载,“障自南山横洛水,北属于河,皆关塞也,即杨仆家僮所筑矣”。新安函谷关遗址现存有关楼底层遗迹,处于秦岭山脉东段崤山山脉的深山峡谷之中,北依凤凰山,南临青龙山,皂河流经遗址的西部、南部,涧河流经遗址的东部,遗址核心区域面积约为7.5万平方米。考古调查显示,汉函谷关并非只是一处关口,而是起于南山,横跨洛水,北至黄河,长达60余公里的防御体系。整个体系由关塞、烽隧和长墙组成,从南到北控制着黄河漕运、崤函北道、崤函南道等三条路径,进而控制着古都洛阳和西安之间的交通联系。因此,无论从军事防御还是从驿路通商角度上来讲,函谷关体系对于保障正常的丝路贸易及中西文化交流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www.chuimin.cn)

盐东村汉函谷关仓库建筑遗址位置示意图

1998年3月—1999年9月,为配合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在新安县仓头乡盐东村调查发现一处汉代大型仓储遗址,这座仓库建筑遗址位于黄河之滨,距河岸不远,西南25公里为著名的关隘——函谷关,东南25公里为古都洛阳,坐拥运输之便,是汉函谷关整个防御体系北线关塞的重要遗址。与之相关联的是,在这处大型建筑遗址附近,还发现黄河八里胡同古栈道5000余米。由于运送物资的漕船在进入黄河上游险恶水域之前,为了减载或转入陆路运输,必然会构筑栈道,修建码头,并在岸边筑造仓库。所以,我们认为,汉代仓储与古栈道是两处年代相近、功能配套的古遗址。

汉函谷关仓库建筑是汉代由国家管理,同时也为中央政府服务的设施,具有贮藏或中转漕运物资的重要作用。它以构筑严密的巨型仓库建筑为主,地下基槽深达1.5米左右。从远处观察,主体建筑位于该山谷盆地最大的一块平地上,周围分布着墓葬区、窑区、附属建筑等。所处黄河南岸的二级阶地既可以避水患,为仓库提供安全保证,也对仓库所存货物的防潮极为有利。这座仓库遗址位于盐东村,应该与汉代贮盐的仓库有关。

盐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运输、贮藏盐粮是历代朝廷的当务之急。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实行了官营盐铁制度。《华阳国志》记载,秦惠王时在“内城营广府舍,置盐铁市官并长丞”,加强了对盐铁业的管理经营。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在大司农下设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经营,具体办法是民制、官收、官运和官销,在盐业运营上严格实行国家垄断经营的基本制度。新安函谷关地处交通要冲,在附近建设大型贮运盐仓,适时将各地收集的重要物资——盐,存放在战略要地以备不时之需,无疑对于巩固国家政权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