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铜兽2001年洛阳唐宫西路东周墓出土高12.2厘米,长19.8厘米。铜兽头微上昂,造型呈S形,憨态可掬,整个身躯明显向后压制,似有一跃而起之势。它似牛非牛、饱满浑厚的体态,圆润的腹部,身上精美繁密的纹饰,使人很容易把它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瑞兽通常是神仙的坐骑,可助飞升。......
2023-11-29
东周 透雕四龙铜方镜
1988年
洛阳西工区出土
长11.2厘米,宽11厘米,厚0.4厘米。小环钮,柿蒂形钮座,镜面与镜背为连铸嵌合而成,故又称夹层镜。镜面为一块光亮的铜板,镜背铜板透雕四条躬身卷尾的龙形,龙目突出,龙身饰重环纹和短斜线纹,四龙首围绕镜钮两侧上下对称,四尾与外区相连,镜缘饰重环纹一周。
铜镜是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镜”字最早见于《墨子·非攻》及战国时期的一些著作中。镜子的起源应该与人们的审美意识有密切关系,在人们发明鉴容工具以前,要想观察自己的相貌容颜,只能借助自然界中水的投影,当冶铜技术出现后,铜镜的发明则顺理成章。中国最早的铜镜是上世纪70年代,在青海省贵南县尕马台齐家文化墓葬中发现的一面距今约4000年的铜镜,出土时系压在俯身葬的死者胸下。齐家文化处于原始社会的铜石并用期,与传说中我国铜镜出现在上古时期的英雄时代非常相近。我们注意到,在古代,以水为镜与铜镜应是并存的。《庄子·德充符》上说:“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显然,“鉴”是指以水鉴容。《楚辞·九辩》中则说“今修饰而窥镜兮”,又反映出人们通过窥镜来修饰容貌的生活情趣。就全国范围而言,商周时期的早期铜镜均为圆形,镜背绝大多数素面无纹,铸造简朴,工艺平平,具有明显的原始性,已出土的几十面铜镜多集中在甘肃、陕西境内。以此为依据,有些专家认为:“以水鉴容是中原农业民族传统映像方式,用金属铸镜照容在我国可能首先为西北游牧民族所发明,殷商时期铸镜照容才传入中原地区,但直到春秋以前,在中原地区尚未普遍流行。”所以,秦汉之际,当传统的青铜礼器趋于衰落之时,铜镜作为日常生活用具才异军突起,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被人们普遍接受,进入全面发展时期。(www.chuimin.cn)
洛阳出土的镶嵌琉璃珠山字纹镜
洛阳金村出土的错金银狩猎纹铜镜
东周时期的王都洛阳聚集着众多被称为“百工”的手工业者,周灵王时命百工献艺,为王室制作出许多名器重宝,其中必然会包括实用精美的铜镜。透雕四龙铜方镜、镶嵌琉璃珠山字纹镜等集中出土在洛阳地区的战国墓葬中,反映出洛阳是当时制作特种工艺镜发达的中心地区。考古资料证明,1949年以后,这类特种工艺镜在洛阳共计出土九件,包括方镜四件,圆镜五件。这件铜方镜采用的夹层透雕技艺,早在二里头夏文化青铜器上就已出现。将此工艺作用于铜镜上,在铸造过程中对内外范的结合与定位要求很高。透雕四龙铜方镜整体造型动感十足,改变了铜镜装饰的传统形式,以镜背富有空间透视效果的透雕图案,表现了四只蛟龙四首相依,龙身卷曲与镜缘相接的欢快氛围,呈现出一派四龙飞升、万象更新的吉祥景象。
有关洛阳藏宝中的历史的文章
东周铜兽2001年洛阳唐宫西路东周墓出土高12.2厘米,长19.8厘米。铜兽头微上昂,造型呈S形,憨态可掬,整个身躯明显向后压制,似有一跃而起之势。它似牛非牛、饱满浑厚的体态,圆润的腹部,身上精美繁密的纹饰,使人很容易把它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瑞兽通常是神仙的坐骑,可助飞升。......
2023-11-29
东周错金银铜鼎1979年洛阳小屯村地下窖藏出土通高17厘米,口径10.5厘米,最大腹径13厘米。这件铜鼎所采用的错金银工艺,也称金银错。错金银铜鼎局部放大图东周时期,洛阳称洛邑,为京畿之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错金银铜鼎出土的地点位于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区内,是周王室高等级贵族成员用器。......
2023-11-29
商代兽面纹铜斝洛阳出土高15.2厘米,口径12厘米。铜斝身饰清晰精美的兽面纹、云雷纹和连珠纹。商代酒器以爵、角、觚、觯(音志)、斝等五种器物出土较多,合称为“五爵”。这件兽面纹铜斝圆锥形的三足尖而锐,分布的角度极为考究,如果我们把斝足的三点连线后,可以形成一个等边的三角形。遥远的商朝是崇尚神权的时代,在各种祭祀活动和礼仪场合中,青铜器是连接人间与神界的媒介,铜斝也不例外。......
2023-11-29
西周方座铜簋1966年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出土西周容器,通高30.5厘米,口径22厘米,方座长、宽均为19.2厘米,重15.3千克。这件方座铜簋与前文所述兽面纹铜方鼎一起出土于洛阳北窑西周墓区一座竖井形中型墓中 。从已发掘的三百余座西周墓和七座车马坑看,只有八座小型墓得以幸免。方座铜簋铭文拓片及线图结合古籍记载及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群等考古发掘资料,可以初步判断,西周初年营建的洛邑成周城址应该横跨瀍河两岸。......
2023-11-29
东周鸟内有銎铜戈1992年洛阳中州中路M3729东周墓出土通长14.4厘米,宽7.7厘米。铜戈各部位名称示意图鸟内有銎铜戈线图戈是商周时期几乎每个战士必备的兵器。考古资料证实,最早的铜戈出现于洛阳偃师二里头文化时期,可能由镰刀类生产工具演化而成。鸟内有銎铜戈出土于M3729东周墓中。鸟内有銎铜戈长度不及15厘米,造型挺秀别致,为春秋晚期青铜戈中少见的器形,它应该是墓主人生前心爱的兵器之一。......
2023-11-29
唐代金银平脱鸾凤花鸟镜1970年洛阳关林唐墓出土直径30.5厘米,重2740克。金银平脱鸾凤花鸟镜拓本现藏国家博物馆的洛阳出土螺钿镜这件金银平脱镜出土于洛阳唐代天宝九载墓。据墓志记载,墓主人卢氏夫人是唐代中散大夫、景城郡别驾卢廷芳的小女儿,金银平脱镜应是她生前至爱的用器。据统计,现今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中的金银平脱镜,包括出土品和传世品,总共不超过11枚,可见这类铜镜的珍稀程度。......
2023-11-29
东周玻璃珠1987年洛阳西小屯C1M2197出土玻璃珠共九枚,球径依次递减,外径在2.3—0.7厘米之间,中间有穿孔。约在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现于西亚及埃及,最早的珠饰都是单色玻璃。1973年,在洛阳西郊战国中期的积石积炭墓中,出土了三件彩色玻璃珠。1949年以后,在洛阳进行的东周时期考古发掘中,屡屡有西方输出的玻璃珠出土,反映出洛阳在早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2023-11-29
东周齐侯铜鉴1957年出土于洛阳孟津县平乐乡邙山坡上通高43.5厘米,口径70.3厘米,重达75千克。相关考证的结论是,铜鉴中所指的齐侯当是齐灵公,仲姜应是指周灵王之妃,齐侯铜鉴是春秋晚期周王室和齐侯联姻的历史见证。洛阳博物馆珍藏的这件齐侯铜鉴,无意中揭开了一段尘封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曲折的联姻故事,至今仍令人感叹和深思。......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