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铜兽2001年洛阳唐宫西路东周墓出土高12.2厘米,长19.8厘米。铜兽头微上昂,造型呈S形,憨态可掬,整个身躯明显向后压制,似有一跃而起之势。它似牛非牛、饱满浑厚的体态,圆润的腹部,身上精美繁密的纹饰,使人很容易把它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瑞兽通常是神仙的坐骑,可助飞升。......
2023-11-29
东周 双龙玉璧
1981年
洛阳西工区M131出土
长5.9厘米,宽4.7厘米,厚0.2厘米。玉色青黄,两面均饰谷纹,两侧有对称的透雕伏龙,龙首上各有鸮鸟。玉璧造型独特,沁泽较重。
玉璧是古代贵族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礼器,形状通常为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是苍色(青色)的。《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了“苍璧礼天”“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等内容,说明玉璧已经具有神圣的意义。考古发现最早的玉璧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五六千年,以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最多。商周时期的圆形玉璧,璧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当,已失去了新石器时代粗犷的风格,所用玉材多为新疆青玉、碧玉、白玉等。东周时期,由于礼制衰落,玉璧除作为礼仪场合的手执信物外,开始大量用作佩饰玉和殓葬用玉。其中,春秋时期的玉璧厚度在1厘米左右,璧体较薄,多采用浮雕法雕出龙首纹、蟠虺(音盘悔)纹等;战国时期的玉璧则保留着传统的谷纹,纹饰颗粒细密,饱满匀称。(www.chuimin.cn)
双龙玉璧(编号45)与著名的狩猎纹铜壶同出于洛阳中州中路北侧东周王城遗址内的战国墓葬(编号M131)中,距周王城东城墙约210米。根据现场清理得知,墓室中部置棺,棺底铺有少量朱砂,棺及人骨已经腐朽,随葬品基本保持原位,铜鼎、豆、壶、盘及铅俑放置在墓室的西北部,铜编钟放置在墓室的东南部,石磬放置在墓室的东北部,玉饰、玉璧等放置在棺内近死者身处。这座墓葬所出三件玉璧中的两件(编号41、43)位于死者的头部,形制简约,琢作工艺较为粗糙,是比较典型的战国时期用于丧葬的葬玉,而编号45的双龙玉璧发现于人骨架的腰身部位,玉质较好,琢磨精细,属于墓主人生前使用的佩戴玉。
中国古代公卿和士大夫向来有佩玉的高雅风尚。《礼记·玉藻》上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两周时期,玉器由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礼器,发展为贵族阶层用以表示地位的佩戴物,完成了玉从主要为“神”服务到为“人”服务的根本转变。这件玉璧两侧的夔龙作直身卷尾状,有双龙拱璧的美好寓意。龙首上各站立一只腿部粗壮的鸮鸟,它头有冠毛,双目圆睁,鸮喙前伸,尾与龙首相连,威猛生动。鸮为夜行猛禽,喙坚强有力而钩曲,是中国古代器物上常出现的神鸟形象。从仰韶文化时期的陶鸮鼎到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六件玉鸮,都反映了人们以鸮鸟为辟邪物的俗信意识。双龙玉璧是研究战国时期东周王畿内的埋葬制度、风俗习惯和雕塑艺术的难得资料。
双龙玉璧线图
有关洛阳藏宝中的历史的文章
东周铜兽2001年洛阳唐宫西路东周墓出土高12.2厘米,长19.8厘米。铜兽头微上昂,造型呈S形,憨态可掬,整个身躯明显向后压制,似有一跃而起之势。它似牛非牛、饱满浑厚的体态,圆润的腹部,身上精美繁密的纹饰,使人很容易把它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瑞兽通常是神仙的坐骑,可助飞升。......
2023-11-29
东周错银承弓器1972年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出土高11.5厘米,头尾相距18.6厘米,筒口长4.2厘米、宽2.4厘米,壁厚0.2—0.3厘米,筒内进深7.4厘米。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出土的错银弩机与承弓器,应该已经脱离了作战武器的用途。我们认为,华美精致的错银承弓器和错银弩机是东周贵族田猎时携带的用器。......
2023-11-29
东周『事君子』玉印1992年洛阳西工区C1M3943战国墓出土高1.8厘米,直径1.7厘米。印面篆刻『事君子』三字,『君子』二字是合文。出土“事君子”玉印的C1M3943战国墓同样位于东周王城遗址区内东北部,那里密集分布着东周墓葬和车马坑,是东周王陵和贵族墓葬的重点区域。“事君子”玉印印文拓片......
2023-11-29
唐代含嘉仓刻铭砖1971年洛阳老城驾鸡沟含嘉仓遗址出土砖作正方形,长宽各33厘米,厚6厘米,正面平整,有刻文10行110多字。含嘉仓是唐朝政府在东都洛阳营建的大型国家粮仓,仓窖所储粮食主要靠漕运往来转运。唐代仓粮主要通过京杭大运河往来运输,因此,大运河也被称为运粮河。含嘉仓地下储粮的方法是采用低温密封的科学原理,使粮食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具有防火、防虫、防潮、造价低廉等多项优点,非常适合在我国北方干燥地区推广。......
2023-11-29
东周错金银铜鼎1979年洛阳小屯村地下窖藏出土通高17厘米,口径10.5厘米,最大腹径13厘米。这件铜鼎所采用的错金银工艺,也称金银错。错金银铜鼎局部放大图东周时期,洛阳称洛邑,为京畿之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错金银铜鼎出土的地点位于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区内,是周王室高等级贵族成员用器。......
2023-11-29
东周彩绘陶鼎1993年洛阳西工区东周墓C1M4028出土通高25.8厘米,口径28厘米。作为东周彩绘艺术的缩影,彩绘陶器在春秋中期以后开始形成,至战国时期达到成熟,审美特征是推崇精巧的繁饰之美,自然流露着气韵生动的艺术气质。C1M4028出土的这组战国彩绘陶鼎纹饰洒脱流畅,又出土在东周王畿之内,所以在国内同类器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2023-11-29
东周铜人1982年洛阳解放路战国陪葬坑出土高14.4厘米。铜俑发式奇特,头发梳理整齐下垂至背部再回挽于头顶,然后又用围带束缚,与以往东周时期铜人、铅人和玉人发髻相异。流失在外的两件铜人与洛阳发现的这件铜人是否存在内在关联,尚有待研究。两件铜人双手所捧筒状物应穿插何物,作何种用途,已发表的考古发掘报告并未提及。......
2023-11-29
东周玻璃珠1987年洛阳西小屯C1M2197出土玻璃珠共九枚,球径依次递减,外径在2.3—0.7厘米之间,中间有穿孔。约在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现于西亚及埃及,最早的珠饰都是单色玻璃。1973年,在洛阳西郊战国中期的积石积炭墓中,出土了三件彩色玻璃珠。1949年以后,在洛阳进行的东周时期考古发掘中,屡屡有西方输出的玻璃珠出土,反映出洛阳在早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