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东周双龙玉璧:洛阳历史中的珍贵玉器

东周双龙玉璧:洛阳历史中的珍贵玉器

【摘要】:东周双龙玉璧1981年洛阳西工区M131出土长5.9厘米,宽4.7厘米,厚0.2厘米。东周时期,由于礼制衰落,玉璧除作为礼仪场合的手执信物外,开始大量用作佩饰玉和殓葬用玉。双龙玉璧与著名的狩猎纹铜壶同出于洛阳中州中路北侧东周王城遗址内的战国墓葬中,距周王城东城墙约210米。这件玉璧两侧的夔龙作直身卷尾状,有双龙拱璧的美好寓意。双龙玉璧是研究战国时期东周王畿内的埋葬制度、风俗习惯和雕塑艺术的难得资料。

东周 双龙玉璧

1981年

洛阳西工区M131出土

长5.9厘米,宽4.7厘米,厚0.2厘米。玉色青黄,两面均饰谷纹,两侧有对称的透雕伏龙,龙首上各有鸮鸟。玉璧造型独特,沁泽较重。

玉璧是古代贵族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礼器,形状通常为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是苍色(青色)的。《周礼·春官·大宗伯》中记载了“苍璧礼天”“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等内容,说明玉璧已经具有神圣的意义。考古发现最早的玉璧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五六千年,以长江中下游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最多。商周时期的圆形玉璧,璧面切割平整,内外缘厚度相当,已失去了新石器时代粗犷的风格,所用玉材多为新疆青玉、碧玉、白玉等。东周时期,由于礼制衰落,玉璧除作为礼仪场合的手执信物外,开始大量用作佩饰玉和殓葬用玉。其中,春秋时期的玉璧厚度在1厘米左右,璧体较薄,多采用浮雕法雕出龙首纹、蟠虺(音盘悔)纹等;战国时期的玉璧则保留着传统的谷纹,纹饰颗粒细密,饱满匀称。(www.chuimin.cn)

双龙玉璧(编号45)与著名的狩猎纹铜壶同出于洛阳中州中路北侧东周王城遗址内的战国墓葬(编号M131)中,距周王城东城墙约210米。根据现场清理得知,墓室中部置棺,棺底铺有少量朱砂,棺及人骨已经腐朽,随葬品基本保持原位,铜鼎、豆、壶、盘及铅俑放置在墓室的西北部,铜编钟放置在墓室的东南部,石磬放置在墓室的东北部,玉饰、玉璧等放置在棺内近死者身处。这座墓葬所出三件玉璧中的两件(编号41、43)位于死者的头部,形制简约,琢作工艺较为粗糙,是比较典型的战国时期用于丧葬的葬玉,而编号45的双龙玉璧发现于人骨架的腰身部位,玉质较好,琢磨精细,属于墓主人生前使用的佩戴玉。

中国古代公卿和士大夫向来有佩玉的高雅风尚。《礼记·玉藻》上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两周时期,玉器由原始宗教祭祀活动的礼器,发展为贵族阶层用以表示地位的佩戴物,完成了玉从主要为“神”服务到为“人”服务的根本转变。这件玉璧两侧的夔龙作直身卷尾状,有双龙拱璧的美好寓意。龙首上各站立一只腿部粗壮的鸮鸟,它头有冠毛,双目圆睁,鸮喙前伸,尾与龙首相连,威猛生动。鸮为夜行猛禽,喙坚强有力而钩曲,是中国古代器物上常出现的神鸟形象。从仰韶文化时期的陶鸮鼎到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六件玉鸮,都反映了人们以鸮鸟为辟邪物的俗信意识。双龙玉璧是研究战国时期东周王畿内的埋葬制度、风俗习惯和雕塑艺术的难得资料。

双龙玉璧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