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铜兽2001年洛阳唐宫西路东周墓出土高12.2厘米,长19.8厘米。铜兽头微上昂,造型呈S形,憨态可掬,整个身躯明显向后压制,似有一跃而起之势。它似牛非牛、饱满浑厚的体态,圆润的腹部,身上精美繁密的纹饰,使人很容易把它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瑞兽通常是神仙的坐骑,可助飞升。......
2023-11-29
东周 错金银铜鼎
1979年
洛阳小屯村地下窖藏出土
通高17厘米,口径10.5厘米,最大腹径13厘米。鼓腹,三兽蹄形足,有方形附耳和中空管状流。鼎身与盖有子母扣,相合为一扁圆球体,盖作圆拱顶,正中有一铺首衔环钮,钮两侧有鎏金蟾蜍一对。这件青铜鼎的器身、器盖及耳足等部分均以错金银工艺,错嵌出对称和谐的三角云纹和柿蒂花纹,表现出气韵生动的华美风格。
这件铜鼎所采用的错金银工艺,也称金银错。制作方法是先在青铜器表面预铸出凹凸的纹饰或字形,再以硬度较大的工具錾刻浅槽,在浅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丝片,用厝石磨错,使嵌入的金银丝片与铜器表面相平,最后还要在器表用木炭加清水进一步打磨,才能达到光鲜艳丽的图案视觉效果。错金银工艺源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以后逐渐走向衰落。经错金银工艺装饰过的器物表面,青铜厚重的质感和金银纹饰瑰丽的图案相映相托,既稳重大方又活泼流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近年来,也有学者对错金银工艺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其中主要是对错嵌法中金银丝镶嵌到凹槽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将细若发丝的金银丝严丝合缝地镶嵌到凹槽里,实在有些不可思议,而以液态金银浇铸填充似乎更具有可操作性。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错”只有一种解释:“错,金涂也。”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涂,谓以金措其上也。”或许,今天我们在理解金银错工艺时,都应该更多地参考前代的释义。(www.chuimin.cn)
错金银铜鼎局部放大图
东周时期,洛阳称洛邑,为京畿之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有“东贾齐、鲁,南贾梁、楚”之便。凭借重要的政治地位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王都洛邑既是各种势力进行政治纷争和军事角逐的焦点,也是手工业和商业蓬勃发展的繁荣之地。当时,洛阳的手工业仍以青铜铸造为主,但在青铜礼器装饰方面,以往那种恐怖狞厉的风格大为减弱,甚至消失,镶嵌、错金银、错红铜、包金、鎏金等工艺技法流行,释放出富丽华贵、不拘礼法的时代变革气象。错金银铜鼎以一种纤细而意趣盎然的全新审美价值,把人们对世间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自由舒展的时代风尚,融入等级森严的青铜礼器中,表达出东周时期观念和情感解放等重要信息。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为避戎族的侵扰到洛阳后,平王至悼王经十三代,以及最后一个赧王都居住在王城。王城兴建年代不晚于东周初年,西汉以后逐渐荒废。1954年至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根据古籍中关于东周王城位置的记载,在洛阳涧河两岸找到了这座城址。错金银铜鼎出土的地点位于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区内,是周王室高等级贵族成员用器。
有关洛阳藏宝中的历史的文章
东周铜兽2001年洛阳唐宫西路东周墓出土高12.2厘米,长19.8厘米。铜兽头微上昂,造型呈S形,憨态可掬,整个身躯明显向后压制,似有一跃而起之势。它似牛非牛、饱满浑厚的体态,圆润的腹部,身上精美繁密的纹饰,使人很容易把它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瑞兽通常是神仙的坐骑,可助飞升。......
2023-11-29
东周错银承弓器1972年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出土高11.5厘米,头尾相距18.6厘米,筒口长4.2厘米、宽2.4厘米,壁厚0.2—0.3厘米,筒内进深7.4厘米。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出土的错银弩机与承弓器,应该已经脱离了作战武器的用途。我们认为,华美精致的错银承弓器和错银弩机是东周贵族田猎时携带的用器。......
2023-11-29
东周透雕四龙铜方镜1988年洛阳西工区出土长11.2厘米,宽11厘米,厚0.4厘米。透雕四龙铜方镜、镶嵌琉璃珠山字纹镜等集中出土在洛阳地区的战国墓葬中,反映出洛阳是当时制作特种工艺镜发达的中心地区。透雕四龙铜方镜整体造型动感十足,改变了铜镜装饰的传统形式,以镜背富有空间透视效果的透雕图案,表现了四只蛟龙四首相依,龙身卷曲与镜缘相接的欢快氛围,呈现出一派四龙飞升、万象更新的吉祥景象。......
2023-11-29
东周彩绘陶鼎1993年洛阳西工区东周墓C1M4028出土通高25.8厘米,口径28厘米。作为东周彩绘艺术的缩影,彩绘陶器在春秋中期以后开始形成,至战国时期达到成熟,审美特征是推崇精巧的繁饰之美,自然流露着气韵生动的艺术气质。C1M4028出土的这组战国彩绘陶鼎纹饰洒脱流畅,又出土在东周王畿之内,所以在国内同类器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2023-11-29
东周『事君子』玉印1992年洛阳西工区C1M3943战国墓出土高1.8厘米,直径1.7厘米。印面篆刻『事君子』三字,『君子』二字是合文。出土“事君子”玉印的C1M3943战国墓同样位于东周王城遗址区内东北部,那里密集分布着东周墓葬和车马坑,是东周王陵和贵族墓葬的重点区域。“事君子”玉印印文拓片......
2023-11-29
夏代方格纹铜鼎1987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通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9.8—10厘米,壁厚0.15厘米。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方格纹铜鼎虽然铸造还较为粗糙,但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且有明确出土地点的铜鼎。方格纹铜鼎局部放大图方格纹铜鼎线图铜器的出现一直被人们视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这件夏代铜鼎为二里头遗址的铜器增添了新的品种,是二里头遗址已经具有文明时代基本内涵的明证。......
2023-11-29
东周玻璃珠1987年洛阳西小屯C1M2197出土玻璃珠共九枚,球径依次递减,外径在2.3—0.7厘米之间,中间有穿孔。约在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现于西亚及埃及,最早的珠饰都是单色玻璃。1973年,在洛阳西郊战国中期的积石积炭墓中,出土了三件彩色玻璃珠。1949年以后,在洛阳进行的东周时期考古发掘中,屡屡有西方输出的玻璃珠出土,反映出洛阳在早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2023-11-29
东周铜人1982年洛阳解放路战国陪葬坑出土高14.4厘米。铜俑发式奇特,头发梳理整齐下垂至背部再回挽于头顶,然后又用围带束缚,与以往东周时期铜人、铅人和玉人发髻相异。流失在外的两件铜人与洛阳发现的这件铜人是否存在内在关联,尚有待研究。两件铜人双手所捧筒状物应穿插何物,作何种用途,已发表的考古发掘报告并未提及。......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