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东周错金银铜鼎:洛阳藏宝中的历史奇迹

东周错金银铜鼎:洛阳藏宝中的历史奇迹

【摘要】:东周错金银铜鼎1979年洛阳小屯村地下窖藏出土通高17厘米,口径10.5厘米,最大腹径13厘米。这件铜鼎所采用的错金银工艺,也称金银错。错金银铜鼎局部放大图东周时期,洛阳称洛邑,为京畿之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错金银铜鼎出土的地点位于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区内,是周王室高等级贵族成员用器。

东周 错金银铜鼎

1979年

洛阳小屯村地下窖藏出土

通高17厘米,口径10.5厘米,最大腹径13厘米。鼓腹,三兽蹄形足,有方形附耳和中空管状流。鼎身与盖有子母扣,相合为一扁圆球体,盖作圆拱顶,正中有一铺首衔环钮,钮两侧有鎏金蟾蜍一对。这件青铜鼎的器身、器盖及耳足等部分均以错金银工艺,错嵌出对称和谐的三角云纹和柿蒂花纹,表现出气韵生动的华美风格。

这件铜鼎所采用的错金银工艺,也称金银错。制作方法是先在青铜器表面预铸出凹凸的纹饰或字形,再以硬度较大的工具錾刻浅槽,在浅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丝片,用厝石磨错,使嵌入的金银丝片与铜器表面相平,最后还要在器表用木炭加清水进一步打磨,才能达到光鲜艳丽的图案视觉效果。错金银工艺源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以后逐渐走向衰落。经错金银工艺装饰过的器物表面,青铜厚重的质感和金银纹饰瑰丽的图案相映相托,既稳重大方又活泼流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近年来,也有学者对错金银工艺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其中主要是对错嵌法中金银丝镶嵌到凹槽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将细若发丝的金银丝严丝合缝地镶嵌到凹槽里,实在有些不可思议,而以液态金银浇铸填充似乎更具有可操作性。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错”只有一种解释:“错,金涂也。”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涂,谓以金措其上也。”或许,今天我们在理解金银错工艺时,都应该更多地参考前代的释义。(www.chuimin.cn)

错金银铜鼎局部放大图

东周时期,洛阳称洛邑,为京畿之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有“东贾齐、鲁,南贾梁、楚”之便。凭借重要的政治地位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王都洛邑既是各种势力进行政治纷争和军事角逐的焦点,也是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的繁荣之地。当时,洛阳的手工业仍以青铜铸造为主,但在青铜礼器装饰方面,以往那种恐怖狞厉的风格大为减弱,甚至消失,镶嵌、错金银、错红铜、包金、鎏金等工艺技法流行,释放出富丽华贵、不拘礼法的时代变革气象。错金银铜鼎以一种纤细而意趣盎然的全新审美价值,把人们对世间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自由舒展的时代风尚,融入等级森严的青铜礼器中,表达出东周时期观念和情感解放等重要信息。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为避戎族的侵扰到洛阳后,平王至悼王经十三代,以及最后一个赧王都居住在王城。王城兴建年代不晚于东周初年,西汉以后逐渐荒废。1954年至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根据古籍中关于东周王城位置的记载,在洛阳涧河两岸找到了这座城址。错金银铜鼎出土的地点位于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区内,是周王室高等级贵族成员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