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周召伯虎铜:洛阳彰显历史珍宝

西周召伯虎铜:洛阳彰显历史珍宝

【摘要】:西周召伯虎铜1993年洛阳东郊C5M906号西周墓出土通高21厘米,口长23.3厘米,宽16.7厘米。铜 流行于食器大为盛行的西周中晚期,进入春秋早期后急剧衰减,春秋后期逐渐消失。召伯虎铜铭文中提到的召伯虎,学者们认为是西周历史上很有名的召穆公。召伯虎铜正、侧面线图召伯虎铜内底、盖内铭文拓片

西周 召伯虎铜

1993年

洛阳东郊C5M906号西周墓出土

通高21厘米,口长23.3厘米,宽16.7厘米。器物呈横长椭圆形,附耳高于器口,平口微敛,浅腹微鼓,底微外弧,口沿下饰一周窃曲纹,身饰四周凹弦纹,柱足饰兽面纹。器盖和器身有子母口相和,顶部有两组双双相连的矩形扁钮,主要功能是可以将器盖翻转过来,作为第二件带四足的食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铜内底、盖内各有『召伯虎用乍朕文考』铭文两行八字。

关于铜(音许)的具体用途,1990年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土的西周晚期兽叔 ,就以四行三十三字的铭文明确指出是用来盛放稻米、高粱米等食物的器具。铜 流行于食器大为盛行的西周中晚期,进入春秋早期后急剧衰减,春秋后期逐渐消失。宋代以来习惯称此类器物为簋,而称簋为敦。古文字学家容庚先生著《商周礼乐器考》始为其正名,将与簋区分开来。(www.chuimin.cn)

出土召伯虎铜的墓葬位于洛阳马坡村东1.3公里处,正处于洛阳市东郊两处著名的西周贵族墓地——邙山南麓的马坡村、北窑村一带,属于马坡周墓群的范畴,那里在1949年前后出土过许多有铭文的珍贵青铜器。这座墓葬基本没有受到盗扰,墓中出土了较为完整的铜器组合,分别为鼎、壶、盘、匜(音移)各一件,两件。在这几件铜器中,只有召伯虎铜是打磨光滑的实用器,同出的另一件铜 器底和器盖铸造都不够平整,而铜壶两侧的附耳不通,根本无法贯索,圈足内的范土甚至都没有清理干净,制作较为粗糙,皆无铭文,可以明显地看出实用器与随葬明器不同。

召伯虎铜铭文中提到的召伯虎,学者们认为是西周历史上很有名的召穆公。据《史记·周本纪》载,召穆公在厉王时已为大臣,后来又辅立宣王。综合铭文所记,这座墓葬很可能是召伯虎之父幽伯之墓,召伯虎的父母——幽伯和幽姜,是召族的宗君和宗妇,铜是召伯虎为其亡父幽伯所作的祭器。1949年以后,洛阳很少发现西周晚期青铜器,这座墓葬出土的一系列铜礼器为本地区西周晚期铜器的断代提供了宝贵资料。

召伯虎铜正、侧面线图

召伯虎铜内底、盖内铭文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