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夏代方格纹铜鼎:洛阳发现最早的铜鼎

夏代方格纹铜鼎:洛阳发现最早的铜鼎

【摘要】:夏代方格纹铜鼎1987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通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9.8—10厘米,壁厚0.15厘米。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方格纹铜鼎虽然铸造还较为粗糙,但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且有明确出土地点的铜鼎。方格纹铜鼎局部放大图方格纹铜鼎线图铜器的出现一直被人们视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这件夏代铜鼎为二里头遗址的铜器增添了新的品种,是二里头遗址已经具有文明时代基本内涵的明证。

夏代 方格纹铜鼎

1987年

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通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9.8—10厘米,壁厚0.15厘米。折沿,尖唇,薄唇内附一加厚边,垂腹下收,平底,有三个空心四棱状锥形足,口沿部立两个环状小耳,腹部装饰有方格纹。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方格纹铜鼎虽然铸造还较为粗糙,但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且有明确出土地点的铜鼎。

“三足鼎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铜鼎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古代青铜器之一。《史记·封禅书》记载有,“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等。距今4000年前,青铜鼎已经从单纯烹煮肉食的炊具,蜕变为烹煮牲牢以祭祀神灵的祭器,具有在祭祀中通达祖先神灵佑护的神秘意义,是统治阶级区分等级和权力的重要标志。

方格纹铜鼎局部放大图(www.chuimin.cn)

方格纹铜鼎线图

铜器的出现一直被人们视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19世纪,丹麦学者汤姆森根据历史上各阶段以生产工具为主的遗物材质变化,将古代史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至今,学术界仍普遍采用着这一著名的时代划分法。青铜时代是“以青铜作为制造工具、用器和武器的重要原料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张光直先生更直接指出,“中国青铜时代的最大特征即是青铜便是政治和权力”。洛阳是我国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地区之一。《尚书·周书》记载:“自洛汭(音瑞)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就是说,在伊水和洛水曲折汇流之处,地势平坦,没有险阻,是夏人居住的地方。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市境伊河和洛河的夹河地区,正是古代文献记载的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区域,那里先后发现有宫殿建筑遗址、铸铜遗址和随葬青铜鼎、爵、铃、斝等青铜实用器的墓葬。在面积较大、延续时间较长的铸铜遗址中,还出土有数量可观的坩埚片、陶范、石范、铜渣等遗物。这些都表明,伊、洛河地区的偃师二里头青铜文化已经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

夏代方格纹铜鼎具有明显的新石器时代陶鼎的遗风,纹饰也没有完全脱离陶鼎纹饰的窠臼,腹部以斜线交错成粗犷的带状阳线方格纹,完全没有商周时期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恐怖之感,流露出早期青铜器质朴简约的审美情趣。细观这件青铜鼎,我们发现,鼎的三个锥形足和底部有火烧迹象,且内壁近底处还有修补痕迹,说明远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先人,已经在反复使用着这件器物,并掌握了较为熟练的金属冶炼和铸残修补技术。

据原考古报告称,1987年春天,偃师橡胶厂工人在挖土作业时,发现了包括方格纹铜鼎在内的三件铜器、一件残石玉器,以及一些残损陶器。这件夏代铜鼎为二里头遗址的铜器增添了新的品种,是二里头遗址已经具有文明时代基本内涵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