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绿松石龙形器2000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由龙首、尾部至条形饰总长超过70厘米。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片,连续分布于龙身。有一部分学者研究认为,绿松石龙形器应该是在红漆木板上镶嵌绿松石片而形成的“龙牌” 或“龙形杖”,是祭祀场合使用的仪仗器具,它的主人应为负责宗庙管理的高级贵族。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绿松石龙形器应是早期装饰有升龙形象的旌旗。......
2023-11-29
夏代 七孔玉刀
1975年
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长60.4—65厘米,宽9.5厘米。作扁长梯形,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色,双面有刃,最厚处0.4厘米,最薄刃部厚度为0.1厘米,并不锋利。两端有对称锯形齿六对,玉刀上刻有两组网状斜线纹,刀体接近刀背处有等距离且光滑圆润的圆孔七个,其高超的琢玉技术令制玉专家赞叹不已,他们认为当时已经使用了铜质圆形旋转工具,否则不可能琢碾出如此精细流畅的孔径。
七孔玉刀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中最大的一件,除七孔玉刀外,还发现有长约52厘米的三孔玉刀。玉刀的原始形制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石刀。在安徽省潜山薛家岗和南京北阴阳营两处新石器晚期遗址中,出土了不少多孔石刀。令人费解的是,潜山薛家岗出土的多孔石刀近背处有1—13个钻孔不等,这些钻孔的孔数均为奇数,如1、3、5、7、9等,未见偶数孔石刀。无独有偶,南京北阴阳营所出的十二把石刀近刀背处也都是奇数七孔,这种情况与后来夏商时期二里头遗址所出三孔或七孔玉刀的文化现象存在某种类似。因此,无论是新石器时代的多孔石刀,还是夏商时期的多孔玉刀,都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孔的数目都是奇数,二是它们都发现在墓葬中。遗憾的是,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奇数孔玉刀的象征意义,至今尚没有定论。关于玉刀的用途,考古学家夏鼐先生(1910—1985,字作铭)认为,这种多孔玉刀“当属武器类,但不会是实用的武器”,指出玉刀已经脱离了作为战争用器的实用价值。也有专家根据多孔刀大都发现于墓葬中的现象,认为是表现了当时丧葬的一种习俗,孔的多寡可能与墓主的身份高低有关。(www.chuimin.cn)
在华夏文明的进程中,玉器以其特有的品格和属性,体现了古代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和宗教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文化内涵。从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来分析,中国玉器从一开始便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古人认为,玉,“石之美者”,是可以代表阳精至纯和天地之精华的神器,具有崇高的社会意义。在甲骨文中,“玉”字的写法为,象一根丝绳贯穿三块美玉;小篆中的“玉”写作
,与今天我们常写的玉相比少了一点,而“王”则写作
,两者字形非常相近。上古时期“玉”与“王”写法趋同,似乎意喻着顶天立地的“王”与美“玉”之间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联。先秦典籍《左传》中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与诸侯相约在涂山会盟,参与的诸侯都执着玉器前来,可见玉器在那个时代已经具有象征礼仪权威、财富等崇高意义了。
七孔玉刀1975年夏发现于偃师二里头遗址四角楼附近,与之同时发现的还有铜爵、玉钺、玉立刀、柄形玉器和数十粒小绿松石等,这些文物的出土丰富了二里头文化的内涵,为进一步探索夏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例证。
七孔玉刀线图
有关洛阳藏宝中的历史的文章
夏代绿松石龙形器2000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由龙首、尾部至条形饰总长超过70厘米。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片,连续分布于龙身。有一部分学者研究认为,绿松石龙形器应该是在红漆木板上镶嵌绿松石片而形成的“龙牌” 或“龙形杖”,是祭祀场合使用的仪仗器具,它的主人应为负责宗庙管理的高级贵族。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绿松石龙形器应是早期装饰有升龙形象的旌旗。......
2023-11-29
东周『事君子』玉印1992年洛阳西工区C1M3943战国墓出土高1.8厘米,直径1.7厘米。印面篆刻『事君子』三字,『君子』二字是合文。出土“事君子”玉印的C1M3943战国墓同样位于东周王城遗址区内东北部,那里密集分布着东周墓葬和车马坑,是东周王陵和贵族墓葬的重点区域。“事君子”玉印印文拓片......
2023-11-29
西周召伯虎铜1993年洛阳东郊C5M906号西周墓出土通高21厘米,口长23.3厘米,宽16.7厘米。铜 流行于食器大为盛行的西周中晚期,进入春秋早期后急剧衰减,春秋后期逐渐消失。召伯虎铜铭文中提到的召伯虎,学者们认为是西周历史上很有名的召穆公。召伯虎铜正、侧面线图召伯虎铜内底、盖内铭文拓片......
2023-11-29
西周宗人斧1964年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M14出土通高11.2厘米,銎(音琼)长4.1厘米,宽2.8厘米。玉牛形调色器局部放大图玉牛形调色器俯视图宗人斧拓本从《洛阳北窑西周墓》可知,北窑西周贵族墓地绝大部分玉器均出自大中型墓葬中。说明周王室和卿大夫的采邑都设有“宗人”的职官,这件铜斧铭文“宗人用”之“宗人”,应是西周王室的命官。M14同时出土了珍贵的玉牛调色器和宗人斧,说明墓主人应该是一位政治地位较高的贵族。......
2023-11-29
西周原始青瓷罍1964年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出土高27厘米,口径15.2厘米,底径12.8厘米,肩宽28.8厘米。洛阳出土的西周原始瓷器, 基本上已经具备了早期瓷器的基本特征。这件原始青瓷罍出土于西周早期的一座中型竖井墓中。北窑西周贵族墓地所出数量众多的原始青瓷造型古拙质朴,古人在制瓷时所表现的蛮态野趣是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
2023-11-29
夏代乳丁纹铜爵1975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四角楼村出土通高22.5厘米,流至尾长31.5厘米,壁厚约0.1厘米。乳丁纹铜爵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酒器之一。今天,当我们从鉴赏的角度来细观洛阳出土的乳丁纹铜爵时,会发现它宛若一位轻盈舒展、迎风而立的窈窕淑女,周身散发着俊巧清逸的气息。乳丁纹铜爵局部放大图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基址复原模型多少年来,史籍中明确记载的夏代是否存在?......
2023-11-29
夏代镶嵌绿松石铜牌饰1984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高16.5厘米,宽8—12厘米。这件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发现于二里头遗址的十一号墓中,出土时,它安放在墓主人胸前。设想一下,在一些重大的舞宴场合中,戴着鸟兽道具或绿松石铜牌饰的贵族翔舞其间,履行着沟通天、地、神、人的重要使命,场面该是多么热烈隆重。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局部放大图三星堆遗址出土铜牌饰线图铜牌饰主要流行于夏代,并延续到商代。......
2023-11-29
东周双龙玉璧1981年洛阳西工区M131出土长5.9厘米,宽4.7厘米,厚0.2厘米。东周时期,由于礼制衰落,玉璧除作为礼仪场合的手执信物外,开始大量用作佩饰玉和殓葬用玉。双龙玉璧与著名的狩猎纹铜壶同出于洛阳中州中路北侧东周王城遗址内的战国墓葬中,距周王城东城墙约210米。这件玉璧两侧的夔龙作直身卷尾状,有双龙拱璧的美好寓意。双龙玉璧是研究战国时期东周王畿内的埋葬制度、风俗习惯和雕塑艺术的难得资料。......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