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夏代七孔玉刀:洛阳历史中的珍宝

夏代七孔玉刀:洛阳历史中的珍宝

【摘要】:夏代七孔玉刀1975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长60.4—65厘米,宽9.5厘米。七孔玉刀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中最大的一件,除七孔玉刀外,还发现有长约52厘米的三孔玉刀。无独有偶,南京北阴阳营所出的十二把石刀近刀背处也都是奇数七孔,这种情况与后来夏商时期二里头遗址所出三孔或七孔玉刀的文化现象存在某种类似。遗憾的是,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奇数孔玉刀的象征意义,至今尚没有定论。

夏代 七孔玉刀

1975年

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长60.4—65厘米,宽9.5厘米。作扁长梯形,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色,双面有刃,最厚处0.4厘米,最薄刃部厚度为0.1厘米,并不锋利。两端有对称锯形齿六对,玉刀上刻有两组网状斜线纹,刀体接近刀背处有等距离且光滑圆润的圆孔七个,其高超的琢玉技术令制玉专家赞叹不已,他们认为当时已经使用了铜质圆形旋转工具,否则不可能琢碾出如此精细流畅的孔径。

七孔玉刀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玉器中最大的一件,除七孔玉刀外,还发现有长约52厘米的三孔玉刀。玉刀的原始形制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石刀。在安徽省潜山薛家岗和南京北阴阳营两处新石器晚期遗址中,出土了不少多孔石刀。令人费解的是,潜山薛家岗出土的多孔石刀近背处有1—13个钻孔不等,这些钻孔的孔数均为奇数,如1、3、5、7、9等,未见偶数孔石刀。无独有偶,南京北阴阳营所出的十二把石刀近刀背处也都是奇数七孔,这种情况与后来夏商时期二里头遗址所出三孔或七孔玉刀的文化现象存在某种类似。因此,无论是新石器时代的多孔石刀,还是夏商时期的多孔玉刀,都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孔的数目都是奇数,二是它们都发现在墓葬中。遗憾的是,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奇数孔玉刀的象征意义,至今尚没有定论。关于玉刀的用途,考古学家夏鼐先生(1910—1985,字作铭)认为,这种多孔玉刀“当属武器类,但不会是实用的武器”,指出玉刀已经脱离了作为战争用器的实用价值。也有专家根据多孔刀大都发现于墓葬中的现象,认为是表现了当时丧葬的一种习俗,孔的多寡可能与墓主的身份高低有关。(www.chuimin.cn)

华夏文明的进程中,玉器以其特有的品格和属性,体现了古代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宗教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文化内涵。从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来分析,中国玉器从一开始便具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古人认为,玉,“石之美者”,是可以代表阳精至纯和天地之精华的神器,具有崇高的社会意义。在甲骨文中,“玉”字的写法为,象一根丝绳贯穿三块美玉;小篆中的“玉”写作,与今天我们常写的玉相比少了一点,而“王”则写作 ,两者字形非常相近。上古时期“玉”与“王”写法趋同,似乎意喻着顶天立地的“王”与美“玉”之间存在着某种密切的关联。先秦典籍《左传》中记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与诸侯相约在涂山会盟,参与的诸侯都执着玉器前来,可见玉器在那个时代已经具有象征礼仪权威、财富等崇高意义了。

七孔玉刀1975年夏发现于偃师二里头遗址四角楼附近,与之同时发现的还有铜爵、玉钺、玉立刀、柄形玉器和数十粒小绿松石等,这些文物的出土丰富了二里头文化的内涵,为进一步探索夏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例证。

七孔玉刀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