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夏代绿松石龙形器:洛阳历史珍宝展示

夏代绿松石龙形器:洛阳历史珍宝展示

【摘要】:夏代绿松石龙形器2000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由龙首、尾部至条形饰总长超过70厘米。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片,连续分布于龙身。有一部分学者研究认为,绿松石龙形器应该是在红漆木板上镶嵌绿松石片而形成的“龙牌” 或“龙形杖”,是祭祀场合使用的仪仗器具,它的主人应为负责宗庙管理的高级贵族。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绿松石龙形器应是早期装饰有升龙形象的旌旗。

夏代 绿松石龙形器

2000年

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由龙首、尾部至条形饰总长超过70厘米。龙头隆起于托座上,作扁圆形巨首状,吻部略微突出,以三节实心半圆形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绿松石质蒜头形鼻端硕大醒目,两侧弧切出对称的眼眶轮廓,轮廓线条富于动感。梭形眼,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片,连续分布于龙身。龙身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尾尖内蜷,若跃然欲生的游动状。值得注意的是,距绿松石龙尾端约3厘米处,还有一件绿松石条形饰,与龙体近于垂直,两者之间有红色漆痕相连,推测与龙身所依附的有机物原应为一体。

绿松石龙形器发现于偃师二里头三号基址院内的一座贵族墓(编号为3号墓)中,出土时放置在墓主人由肩部至胯骨处的骨架上,也就是被斜放在墓主人呈拥揽状的右臂上。龙身上放置的铜铃,应该是放在墓主人手边或系在腕上。龙形器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绿松石原本应该是粘嵌在木、革之类的有机物上,但所依托的有机物已经腐朽无存。这座墓的长宽分别超过了2米和1米,也就是说,面积有2平方米多一些。如果把它与后世达官显贵的墓葬相比,那实在是不足挂齿。但若放在4000多年前的二里头时代,它已经属于最高等级墓葬了。经发掘得知,墓主人是一名成年男子,年龄在30—35岁之间,墓内出土了铜器、玉器、绿松石器、白陶器、漆器、陶器和海贝等,总数达上百件之多。因这座墓葬是在宫殿院内发现成组贵族墓中最接近建筑中轴线的,所以,足以想见墓主人身份之显赫。(www.chuimin.cn)

在学术界,绿松石一直被作为具有文化意义的“玉”。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制品仅见于贵族墓,是只限于贵族使用的奢侈品。具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小型管、珠之类的装饰品,二则用于漆木器、铜器上的镶嵌。近年来,在二里头宫殿区以南的官营作坊区发现有绿松石制造作坊和绿松石料坑,出土了数千枚带有切割琢磨痕迹的绿松石粒,这表明绿松石的生产可能是在王室控制下直接进行的。

绿松石龙形器局部放大图

迄今为止,在二里头遗址发掘出土,以及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或私人收藏家手中的镶嵌绿松石牌饰仅十余件,其中绝大多数长度都在15厘米左右,最大的异形器长度也只有20多厘米,而且它们一般都有铜质背托,与3号墓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存在很大区别。这件龙形器所用的绿松石片较铜牌饰所用石片更细小,且多有精细的凸凹之处,其粘贴镶嵌技术之高超超乎想象。有一部分学者研究认为,绿松石龙形器应该是在红漆木板上镶嵌绿松石片而形成的“龙牌” 或“龙形杖”,是祭祀场合使用的仪仗器具,它的主人应为负责宗庙管理的高级贵族。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绿松石龙形器应是早期装饰有升龙形象的旌旗。《诗经 · 周颂 · 载见》中关于“龙旂阳阳,和铃央央”的描写,似乎与该墓“龙旗”与铜铃同出对举的情况相契合。而将墓主生前所用旌旗覆盖于尸骨之上,应有引导亡灵升天的宗教意义。当然,更有学者直接指出,出土于“华夏第一都”—— 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大龙”,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正统的根源。

绿松石龙形器自2000年出土以后,直至“2004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审汇报会上才公布于世,主要原因是清理修复工作繁杂艰难。数千片细小而散乱的绿松石片原本附着在有机物上,稍不留意,甚至用嘴吹去其上和周围的土屑都可能使绿松石片移位,而一旦出现较大面积的移位,就会对原器的复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考古人员紧急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求援,负责文物修复和保护的技师建议整体提取,运回北京,再按部就班地进行室内清理。从小心翼翼地剔凿细部,一直到总体轮廓渐次清晰,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宝贝,居然是一条栩栩如生的“大龙”。每当你从上面俯视这条龙时,就分明感觉到它正在奋力游动,而当你与“大龙”嵌以白玉的双目不期而遇时,就不由会感叹它的内敛与深沉。所以,这件大型绿松石碧龙自“浮出水面”后,就没有争议地被誉为“超级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