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洛阳藏宝:夏代绿松石铜牌饰的惊人发现

洛阳藏宝:夏代绿松石铜牌饰的惊人发现

【摘要】:夏代镶嵌绿松石铜牌饰1984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高16.5厘米,宽8—12厘米。这件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发现于二里头遗址的十一号墓中,出土时,它安放在墓主人胸前。设想一下,在一些重大的舞宴场合中,戴着鸟兽道具或绿松石铜牌饰的贵族翔舞其间,履行着沟通天、地、神、人的重要使命,场面该是多么热烈隆重。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局部放大图三星堆遗址出土铜牌饰线图铜牌饰主要流行于夏代,并延续到商代。

夏代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1984年

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高16.5厘米,宽8—12厘米。整体为长方形板状,边角钝圆,上部较宽而下部略窄,中部呈弧状束腰,两侧各有两个对称的穿孔钮。牌饰表面微微凸起,先以青铜铸出框架,再用上百片绿松石镶嵌成兽面纹,突出了镶嵌绿松石眼珠的梭形眼。整个图案以高度抽象的手法,神秘幽绿的色泽,散发出杳然深远的远古气息。

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先后出土了三件铜牌饰。这件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发现于二里头遗址的十一号墓中,出土时,它安放在墓主人胸前。从其两侧对称的环形钮来看,应该是墓主人佩戴在胸前之物。除铜牌饰外,这座墓葬还出土有铜爵、铜铃、玉璧、玉圭、玉刀、管状器、玉柄形器、陶盉、陶爵,以及绿松石管饰和漆盒等,随葬器物之丰富,在二里头遗址已发掘墓葬中尚不多见。从墓中出土丰厚随葬品以及铜牌饰、铜铃共出的文化现象来看,这座墓葬的主人无疑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只是他的具体身份却有些扑朔迷离。我们知道,鼓、磬、铃是夏代贵族进行乐舞礼仪活动的常见乐器,能够拥有铜铃并佩挂着如此华美青铜牌饰的夏代先人,身份注定与一般贵族有所区别,他可能是一位借助乐舞形式以通天地神灵的贵族巫师。设想一下,在一些重大的舞宴场合中,戴着鸟兽道具或绿松石铜牌饰的贵族翔舞其间,履行着沟通天、地、神、人的重要使命,场面该是多么热烈隆重。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局部放大图(www.chuimin.cn)

三星堆遗址出土铜牌饰线图

铜牌饰主要流行于夏代,并延续到商代。国内外现存这类镶嵌铜牌饰约16件,其中以美国收藏最多,美国哈佛大学沙可乐博物馆、檀香山艺术学院等都有旧藏。上世纪70年代,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也发现有三件铜牌饰。从牌饰风格上看,二里头文化与三星堆文化有共同的文化因素,有可能是夏人亡国后逃难至四川的遗民把这种工艺带到了巴蜀,使其得到了传承和发展。铜牌饰上用绿松石镶嵌出的兽面纹,开创了商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先河,它的产生与古代先人对一些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的膜拜有关。只是这件铜牌饰的兽面并不显得凶狠狞厉,相反,天真的梭形长眼和形若卷云的图案,以原始的古朴稚气之美,彰显着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牌饰还表明,当时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镶嵌工艺。考古发掘资料证实,中国镶嵌工艺发端于距今5500年的辽西凌源牛河梁新石器时代神庙遗址中,那里出土的一尊女神像,双目用碧玉琢制镶嵌而成,颇具神韵。到了二里头文化时期,镶嵌从其他工艺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青铜镶嵌艺术。这件铜牌饰应是先铸好铜牌,然后在铜牌上凿出凹槽再进行镶嵌。出土时,它已在地下深埋三四千年,但其上数百片大小、形状不一的绿松石片仍镶嵌得丝丝入扣,没有松动脱落现象,即便以今天的工艺水平来衡量,也称得上卓然不凡。二里头铜牌饰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也是我国早期青铜镶嵌工艺发展水平的实物见证。

纽约流散品

日本MIHO博物馆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