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绿松石龙形器2000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由龙首、尾部至条形饰总长超过70厘米。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片,连续分布于龙身。有一部分学者研究认为,绿松石龙形器应该是在红漆木板上镶嵌绿松石片而形成的“龙牌” 或“龙形杖”,是祭祀场合使用的仪仗器具,它的主人应为负责宗庙管理的高级贵族。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绿松石龙形器应是早期装饰有升龙形象的旌旗。......
2023-11-29
夏代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
1984年
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高16.5厘米,宽8—12厘米。整体为长方形板状,边角钝圆,上部较宽而下部略窄,中部呈弧状束腰,两侧各有两个对称的穿孔钮。牌饰表面微微凸起,先以青铜铸出框架,再用上百片绿松石镶嵌成兽面纹,突出了镶嵌绿松石眼珠的梭形眼。整个图案以高度抽象的手法,神秘幽绿的色泽,散发出杳然深远的远古气息。
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先后出土了三件铜牌饰。这件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发现于二里头遗址的十一号墓中,出土时,它安放在墓主人胸前。从其两侧对称的环形钮来看,应该是墓主人佩戴在胸前之物。除铜牌饰外,这座墓葬还出土有铜爵、铜铃、玉璧、玉圭、玉刀、管状器、玉柄形器、陶盉、陶爵,以及绿松石管饰和漆盒等,随葬器物之丰富,在二里头遗址已发掘墓葬中尚不多见。从墓中出土丰厚随葬品以及铜牌饰、铜铃共出的文化现象来看,这座墓葬的主人无疑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只是他的具体身份却有些扑朔迷离。我们知道,鼓、磬、铃是夏代贵族进行乐舞礼仪活动的常见乐器,能够拥有铜铃并佩挂着如此华美青铜牌饰的夏代先人,身份注定与一般贵族有所区别,他可能是一位借助乐舞形式以通天地神灵的贵族巫师。设想一下,在一些重大的舞宴场合中,戴着鸟兽道具或绿松石铜牌饰的贵族翔舞其间,履行着沟通天、地、神、人的重要使命,场面该是多么热烈隆重。
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局部放大图(www.chuimin.cn)
三星堆遗址出土铜牌饰线图
铜牌饰主要流行于夏代,并延续到商代。国内外现存这类镶嵌铜牌饰约16件,其中以美国收藏最多,美国哈佛大学沙可乐博物馆、檀香山艺术学院等都有旧藏。上世纪70年代,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也发现有三件铜牌饰。从牌饰风格上看,二里头文化与三星堆文化有共同的文化因素,有可能是夏人亡国后逃难至四川的遗民把这种工艺带到了巴蜀,使其得到了传承和发展。铜牌饰上用绿松石镶嵌出的兽面纹,开创了商周青铜器上兽面纹的先河,它的产生与古代先人对一些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的膜拜有关。只是这件铜牌饰的兽面并不显得凶狠狞厉,相反,天真的梭形长眼和形若卷云的图案,以原始的古朴稚气之美,彰显着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牌饰还表明,当时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镶嵌工艺。考古发掘资料证实,中国镶嵌工艺发端于距今5500年的辽西凌源牛河梁新石器时代神庙遗址中,那里出土的一尊女神像,双目用碧玉琢制镶嵌而成,颇具神韵。到了二里头文化时期,镶嵌从其他工艺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青铜镶嵌艺术。这件铜牌饰应是先铸好铜牌,然后在铜牌上凿出凹槽再进行镶嵌。出土时,它已在地下深埋三四千年,但其上数百片大小、形状不一的绿松石片仍镶嵌得丝丝入扣,没有松动脱落现象,即便以今天的工艺水平来衡量,也称得上卓然不凡。二里头铜牌饰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也是我国早期青铜镶嵌工艺发展水平的实物见证。
纽约流散品
日本MIHO博物馆藏品
有关洛阳藏宝中的历史的文章
夏代绿松石龙形器2000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由龙首、尾部至条形饰总长超过70厘米。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由绿松石片组成的菱形主纹象征鳞片,连续分布于龙身。有一部分学者研究认为,绿松石龙形器应该是在红漆木板上镶嵌绿松石片而形成的“龙牌” 或“龙形杖”,是祭祀场合使用的仪仗器具,它的主人应为负责宗庙管理的高级贵族。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绿松石龙形器应是早期装饰有升龙形象的旌旗。......
2023-11-29
夏代方格纹铜鼎1987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通高20厘米,口径15.3厘米,底径9.8—10厘米,壁厚0.15厘米。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方格纹铜鼎虽然铸造还较为粗糙,但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且有明确出土地点的铜鼎。方格纹铜鼎局部放大图方格纹铜鼎线图铜器的出现一直被人们视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这件夏代铜鼎为二里头遗址的铜器增添了新的品种,是二里头遗址已经具有文明时代基本内涵的明证。......
2023-11-29
东周玻璃珠1987年洛阳西小屯C1M2197出土玻璃珠共九枚,球径依次递减,外径在2.3—0.7厘米之间,中间有穿孔。约在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现于西亚及埃及,最早的珠饰都是单色玻璃。1973年,在洛阳西郊战国中期的积石积炭墓中,出土了三件彩色玻璃珠。1949年以后,在洛阳进行的东周时期考古发掘中,屡屡有西方输出的玻璃珠出土,反映出洛阳在早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2023-11-29
曹魏白玉杯1956年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出土通高13厘米,口径5厘米。由此说来,白玉杯能够躲过数次劫难,重见天日,冥冥之中似有天意相佑。曹魏政权仅仅存在了45年,但是其推崇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体现到了所制玉杯上。白玉杯应是墓主人生前饮酒的实用器。因此,曹魏白玉杯无论在物质文化史还是工艺史上,都堪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和谐典范,是我国玉器由浓重的政治、等级化向世俗化转变的重要物证。......
2023-11-29
北魏昆仑俑1947年出土于洛阳盘龙冢村1965年洛阳博物馆发掘该墓高9.2厘米。元邵墓出土的仪仗俑群这件昆仑俑出土于北魏孝文帝之孙元邵的墓葬。经此骇人听闻的屠杀,北魏王朝内部可谓“人物歼尽”,元气大伤,统治根基遭到毁灭性打击。昆仑俑是元邵生前家养仆役的形象,在北魏陶俑中别具一格。1962年,洛阳博物馆收购并入藏了包括昆仑俑在内的100余件精美的北魏陶俑。......
2023-11-29
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牙齿化石2012年栾川孙家洞遗址出土六颗古人类牙齿化石中四颗为单颗牙齿,另外两颗分别附着在上颌骨和下颌骨残块上。此次出土的古人类牙齿化石是河南境内首次在洞穴中考古发现的中更新世直立人化石,具有较丰富的形态学信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们认为,此次出土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层位明确可靠,保存完好,同意将其定名为“直立人栾川种”,简称“栾川人”。......
2023-11-29
新石器时代骨针和管1969年洛阳郊区西吕庙遗址出土两根骨针一长一短,长针10.8厘米,短针3厘米,出土时同装在一截动物肢骨腔中。从已发掘的12座窖穴出土的大量陶器来看,该遗址时代分为早、晚两期,骨针和骨管出土于西吕庙早期文化,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中期,距今6000年左右。......
2023-11-29
新莽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1957年洛阳西郊汉墓出土刀长4.3—4.5厘米,宽1.5厘米,环径2.8厘米,重34.7克。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又称金错刀,是王莽托古改制、推行新货币政策的产物。王莽所铸“一刀平五千”刀币,材质为铜,通长二寸二分(汉尺),实际测量长为7.2—7.5厘米,重量在20—46克,今所见金错刀大小不一,多因民间私铸减重之故。......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