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彩绘陶鼎1993年洛阳西工区东周墓C1M4028出土通高25.8厘米,口径28厘米。作为东周彩绘艺术的缩影,彩绘陶器在春秋中期以后开始形成,至战国时期达到成熟,审美特征是推崇精巧的繁饰之美,自然流露着气韵生动的艺术气质。C1M4028出土的这组战国彩绘陶鼎纹饰洒脱流畅,又出土在东周王畿之内,所以在国内同类器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2023-11-29
新石器时代 陶火种器
1996年
洛阳孟津煤窑乡寨根村出土
高11.3厘米。夹砂红陶,小口,折沿,平底,体呈束腰筒形,腹部有两个对称的圆孔,孔径2厘米,器表装饰有拍印的竖绳纹。陶火种器是古人用来储存火种的用具,在国内同期考古发现中并不多见。
在遥远时代,自然火对生态环境变化产生重要影响。人类就是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抗争中,逐渐学会了用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和驱赶野兽。使用自然火可以帮助原始人御寒,减少人类因长期居住在黑暗潮湿洞穴所导致的外感风湿疾病;可以防御野兽的侵袭,加强自卫能力;还可以使人类由食用生食转为进食熟食,提高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程度,促进人体的发育。在用火的过程中,因烧烤食物而意外发明的制陶方法,使人类有了盛装食物的理想用具,而陶器的大量使用,又减少了食物的污染,降低了人类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延长了寿命。因此,火在原始先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www.chuimin.cn)
最初的原始人类只能依赖大自然来使用火,并不会自己制造火。那时,取得天然的火种,多数只能依靠雷击树木发生的燃烧,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经过不断的摸索实践,原始人类慢慢发现了摩擦取火的奥秘。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中就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韩非子·五蠹》中记载:“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当然,燧人氏只是发明人工取火的代表人物。人类学会制造火源,创造温暖,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创了文明的新纪元。
孟津寨根遗址发掘现场
然而,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人工摩擦取火也会受到很多外部条件的限制,每次钻木取火的过程往往辛苦而且漫长。因为,在钻木取火过程中,首先需要选用非常干燥且易于燃烧的木材,周围还要放置许多干树叶、干稻草一类易燃材料;其次需要操作者精准地把握时机,一旦在木头上钻出些许火星,就要保证火星能及时准确地落在周围干燥的材料里,逐渐引燃并得到火种。由此看来,摩擦取火并非想象般简单易行。那么,要想长久地占有火源,制造出保存火种的器具,不断向其中添加可燃物,以维持他们赖以生存的火种生生不息,就不失为明智的上佳之选。考古发现证明,远在北京猿人时期人类就已经具有管理火种和保存火种的能力,又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专门用于储存火种的器物应运而生。
洛阳寨根遗址出土的这件陶火种器只有较小的孔道与外界相通,在相对密闭的小环境中,火种的管理变得简便而稳妥。对于氏族部落成员而言,陶火种器的意义是庄严神圣的,一定会有专人负责看管,这样才能保证火种在较长时间内得到有效使用。陶火种器的主人应是管理火种者,估计这类看管火种的特殊人物在氏族内享有较高的地位,最后可能成为祭师或者巫师等与原始宗教有一定联系的氏族重要成员。
有关洛阳藏宝中的历史的文章
东周彩绘陶鼎1993年洛阳西工区东周墓C1M4028出土通高25.8厘米,口径28厘米。作为东周彩绘艺术的缩影,彩绘陶器在春秋中期以后开始形成,至战国时期达到成熟,审美特征是推崇精巧的繁饰之美,自然流露着气韵生动的艺术气质。C1M4028出土的这组战国彩绘陶鼎纹饰洒脱流畅,又出土在东周王畿之内,所以在国内同类器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2023-11-29
西周人俑铜辖1966年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M451出土通高25.5厘米,辖首俑高18.5厘米,宽10.3厘米。人俑铜辖是西周车器。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群出土各种铜辖达40件之多,以兽头形辖和饕餮纹辖为主,形制独特的人俑铜辖在全国同类器中尚属少见。这座墓葬出土的人俑铜辖为一对两件,还发现随葬有完整成对的毂饰、衡、、辖等车部件,并未见已朽的车马痕迹,这种情况在中、小型墓葬中鲜于见到。......
2023-11-29
夏代镶嵌绿松石铜牌饰1984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高16.5厘米,宽8—12厘米。这件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发现于二里头遗址的十一号墓中,出土时,它安放在墓主人胸前。设想一下,在一些重大的舞宴场合中,戴着鸟兽道具或绿松石铜牌饰的贵族翔舞其间,履行着沟通天、地、神、人的重要使命,场面该是多么热烈隆重。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局部放大图三星堆遗址出土铜牌饰线图铜牌饰主要流行于夏代,并延续到商代。......
2023-11-29
西汉四神纹彩绘陶壶1980年洛阳烧沟出土高46.7厘米,口径17厘米,腹径32厘米。四神纹彩绘陶壶(局部)彩绘陶壶的流行与汉代“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的厚葬之风密不可分。汉代彩绘陶壶是盛装粮食等物品的随葬陶器。至今,考古工作者在洛阳烧沟、中州路、涧西等地发掘了2000余座汉墓,出土的彩绘陶壶已有数百件之多。两汉时期,四神纹还常用作建筑、瓦当、陶器、铜镜的装饰,其广泛流行与汉人避邪求福的观念相关。......
2023-11-29
唐代张说墓志1999年洛阳伊川万安山南麓出土青石质,近方形,志高80.8厘米,宽80.4厘米,厚16.5厘米。张说墓志称,“夫人故尚书右丞、武陵公怀景之女也”“,开元十九年三月壬戌,薨于东都康俗里弟,享年五十有二”。张说与墓志撰写者张九龄是同宗族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张说是张华十三代孙,张九龄为张华十五代孙,故墓志中署为族孙。......
2023-11-29
唐代豆卢氏墓彩绘女侍俑1992年唐睿宗贵妃豆卢氏墓出土高41.5厘米。豆卢氏墓为大型砖结构洞室墓,虽经多次盗掘,但还在后甬道内和棺床西北角发现墓志一合和部分彩绘陶俑及铜饰、铜泡等物。据墓志记载,墓主豆卢氏为唐睿宗李旦的贵妃,地位列诸妃嫔之首。因此,唐玄宗继位后,对豆卢氏礼仪有加,特诏赐予她二百户食邑。豆卢氏墓出土的其他彩绘女侍俑......
2023-11-29
西周宗人斧1964年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M14出土通高11.2厘米,銎(音琼)长4.1厘米,宽2.8厘米。玉牛形调色器局部放大图玉牛形调色器俯视图宗人斧拓本从《洛阳北窑西周墓》可知,北窑西周贵族墓地绝大部分玉器均出自大中型墓葬中。说明周王室和卿大夫的采邑都设有“宗人”的职官,这件铜斧铭文“宗人用”之“宗人”,应是西周王室的命官。M14同时出土了珍贵的玉牛调色器和宗人斧,说明墓主人应该是一位政治地位较高的贵族。......
2023-11-29
在与病毒的对抗中,尽早发现病毒十分重要,早发现,早处置,可以减少损失。目前,对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特征代码法、校验和法、行为监测法和软件模拟法等。用每一种病毒代码中含有的特定字符或字符串对被检测的对象进行扫描,如果在被检测对象内部发现某种特定字符或字符串,则表明发现了该字符或字符串代表的病毒。扫描引擎利用病毒特征代码库对检测对象进行匹配性扫描,一旦有匹配便发出报警。......
2023-10-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