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洛阳陶火种器的发现及意义

洛阳陶火种器的发现及意义

【摘要】:新石器时代陶火种器1996年洛阳孟津煤窑乡寨根村出土高11.3厘米。陶火种器是古人用来储存火种的用具,在国内同期考古发现中并不多见。洛阳寨根遗址出土的这件陶火种器只有较小的孔道与外界相通,在相对密闭的小环境中,火种的管理变得简便而稳妥。对于氏族部落成员而言,陶火种器的意义是庄严神圣的,一定会有专人负责看管,这样才能保证火种在较长时间内得到有效使用。

新石器时代 陶火种器

1996年

洛阳孟津煤窑乡寨根村出土

高11.3厘米。夹砂红陶,小口,折沿,平底,体呈束腰筒形,腹部有两个对称的圆孔,孔径2厘米,器表装饰有拍印的竖绳纹。陶火种器是古人用来储存火种的用具,在国内同期考古发现中并不多见。

在遥远时代,自然火对生态环境变化产生重要影响。人类就是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抗争中,逐渐学会了用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和驱赶野兽。使用自然火可以帮助原始人御寒,减少人类因长期居住在黑暗潮湿洞穴所导致的外感风湿疾病;可以防御野兽的侵袭,加强自卫能力;还可以使人类由食用生食转为进食熟食,提高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程度,促进人体的发育。在用火的过程中,因烧烤食物而意外发明的制陶方法,使人类有了盛装食物的理想用具,而陶器的大量使用,又减少了食物的污染,降低了人类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延长了寿命。因此,火在原始先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www.chuimin.cn)

最初的原始人类只能依赖大自然来使用火,并不会自己制造火。那时,取得天然的火种,多数只能依靠雷击树木发生的燃烧,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经过不断的摸索实践,原始人类慢慢发现了摩擦取火的奥秘。中国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中就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故事。《韩非子·五蠹》中记载:“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当然,燧人氏只是发明人工取火的代表人物。人类学会制造火源,创造温暖,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创了文明的新纪元。

孟津寨根遗址发掘现场

然而,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时期,人工摩擦取火也会受到很多外部条件的限制,每次钻木取火的过程往往辛苦而且漫长。因为,在钻木取火过程中,首先需要选用非常干燥且易于燃烧的木材,周围还要放置许多干树叶、干稻草一类易燃材料;其次需要操作者精准地把握时机,一旦在木头上钻出些许火星,就要保证火星能及时准确地落在周围干燥的材料里,逐渐引燃并得到火种。由此看来,摩擦取火并非想象般简单易行。那么,要想长久地占有火源,制造出保存火种的器具,不断向其中添加可燃物,以维持他们赖以生存的火种生生不息,就不失为明智的上佳之选。考古发现证明,远在北京猿人时期人类就已经具有管理火种和保存火种的能力,又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专门用于储存火种的器物应运而生。

洛阳寨根遗址出土的这件陶火种器只有较小的孔道与外界相通,在相对密闭的小环境中,火种的管理变得简便而稳妥。对于氏族部落成员而言,陶火种器的意义是庄严神圣的,一定会有专人负责看管,这样才能保证火种在较长时间内得到有效使用。陶火种器的主人应是管理火种者,估计这类看管火种的特殊人物在氏族内享有较高的地位,最后可能成为祭师或者巫师等与原始宗教有一定联系的氏族重要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