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玻璃珠1987年洛阳西小屯C1M2197出土玻璃珠共九枚,球径依次递减,外径在2.3—0.7厘米之间,中间有穿孔。约在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现于西亚及埃及,最早的珠饰都是单色玻璃。1973年,在洛阳西郊战国中期的积石积炭墓中,出土了三件彩色玻璃珠。1949年以后,在洛阳进行的东周时期考古发掘中,屡屡有西方输出的玻璃珠出土,反映出洛阳在早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2023-11-29
新石器时代 骨针和管
1969年
洛阳郊区西吕庙遗址出土
两根骨针一长一短,长针10.8厘米,短针3厘米,出土时同装在一截动物肢骨腔中。骨管对骨针有保护作用,应该是人们每次使用骨针后,将其收藏于骨管之内。骨针的形状与今天的钢针相似,针孔细小,磨制技艺精湛。
从人类学的角度而言,文明能较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定居的生活。经营定居的生活,不仅需要房子,还需要合适的衣服。远古时期的人类一定像许多动物一样有着浓密的毛发,以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待他们学会穿衣物遮体以后,毛发的作用则渐减而退化,衣物的保护作用越发凸显出来。人类最初缝制衣物的目的因地区不同而不同,在某些地区可能是为了避免性器官受到荆棘、昆虫或妖邪之物的侵害;某些地区或许是希望穿着动物皮毛以获得动物的特殊能力。几乎在所有早期的人类社会中,都有利用动物的皮毛或植物的纤维来缝制衣服的事实。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发现最早的骨针出土于距今18000多年的山顶洞人遗址。至少从那时开始,我们的先祖就懂得用骨针来“穿针引线”了。(www.chuimin.cn)
在古代,衣裘一词常用来概括所有的衣物。裘是野兽皮毛缝制的衣服,衣则是由纺织衣料裁缝而成。甲骨文中的“衣”字,是象交领衣服的上半部形状。但无论是毛皮、纺织衣料还是华美的配饰,要想缝合、串联在一起,骨针的作用简直是不可替代的。追溯衣裘的历史,起初,毛皮是较易得到的衣服材料,随着农业和定居生活的建立,森林草原逐渐被开垦成农田,野兽也被驱逐或诛杀殆尽,纺织衣料渐渐成为主流。按照中国古代的传说,黄帝是衣服的创制者,这种说法应当理解为,黄帝以前的氏族成员常常是不穿着纺织衣服的。从黄帝时期开始,人们穿上衣服或佩戴上某些装饰品,应该是基于起初的遮羞,后来发展的审美观念和区分阶级差别等社会规制的需要,衣饰已经具有“加之于身,形诸于外”的阶级表征作用。
西吕庙遗址距洛阳市区约7.5公里,坐落在西吕庙村东的邙山坡地上,南距洛河4公里,北距黄河9公里,1969年11月,为配合焦枝铁路工程而发掘。从已发掘的12座窖穴出土的大量陶器来看,该遗址时代分为早、晚两期,骨针和骨管出土于西吕庙早期文化,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中期,距今6000年左右。在当时简陋的条件下,磨制如此精细的骨针已属不易,而要在如此易脆不坚的骨针上琢出针眼,需要何等的耐力和勇气。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样细致的针眼,至少说明缝制衣服的麻纤维已经纤细如发。也许,数千年前原始先民所穿着的衣物已远远超出今人丰富的想象力,精致的骨针为后人留下了有趣的思索空间。
洛阳西吕庙遗址示意图
有关洛阳藏宝中的历史的文章
东周玻璃珠1987年洛阳西小屯C1M2197出土玻璃珠共九枚,球径依次递减,外径在2.3—0.7厘米之间,中间有穿孔。约在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现于西亚及埃及,最早的珠饰都是单色玻璃。1973年,在洛阳西郊战国中期的积石积炭墓中,出土了三件彩色玻璃珠。1949年以后,在洛阳进行的东周时期考古发掘中,屡屡有西方输出的玻璃珠出土,反映出洛阳在早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2023-11-29
曹魏白玉杯1956年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出土通高13厘米,口径5厘米。由此说来,白玉杯能够躲过数次劫难,重见天日,冥冥之中似有天意相佑。曹魏政权仅仅存在了45年,但是其推崇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理念体现到了所制玉杯上。白玉杯应是墓主人生前饮酒的实用器。因此,曹魏白玉杯无论在物质文化史还是工艺史上,都堪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和谐典范,是我国玉器由浓重的政治、等级化向世俗化转变的重要物证。......
2023-11-29
夏代镶嵌绿松石铜牌饰1984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高16.5厘米,宽8—12厘米。这件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发现于二里头遗址的十一号墓中,出土时,它安放在墓主人胸前。设想一下,在一些重大的舞宴场合中,戴着鸟兽道具或绿松石铜牌饰的贵族翔舞其间,履行着沟通天、地、神、人的重要使命,场面该是多么热烈隆重。镶嵌绿松石铜牌饰局部放大图三星堆遗址出土铜牌饰线图铜牌饰主要流行于夏代,并延续到商代。......
2023-11-29
新石器时代彩陶豆1985年洛阳水寨遗址出土高12厘米,口径14.5厘米,底径11厘米。彩陶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我们是否可以假想,当依河而居的河洛原始先民席地而坐,静观着彩陶豆上十二组网纹和加点线纹时,内心涌动着渔猎丰收后的极度喜悦和自豪。这件彩陶豆上绘制的多组网纹和加点线纹,传达出纯朴天真的原始气息,是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平和的写照。......
2023-11-29
东周透雕四龙铜方镜1988年洛阳西工区出土长11.2厘米,宽11厘米,厚0.4厘米。透雕四龙铜方镜、镶嵌琉璃珠山字纹镜等集中出土在洛阳地区的战国墓葬中,反映出洛阳是当时制作特种工艺镜发达的中心地区。透雕四龙铜方镜整体造型动感十足,改变了铜镜装饰的传统形式,以镜背富有空间透视效果的透雕图案,表现了四只蛟龙四首相依,龙身卷曲与镜缘相接的欢快氛围,呈现出一派四龙飞升、万象更新的吉祥景象。......
2023-11-29
唐代传入罗马金币1981年洛阳安菩夫妇墓出土直径2.2厘米,重4.3克。北朝至隋唐,中国人对罗马及后来的东罗马帝国产生了更加丰富的认识,频频在中国发现的东罗马金币便是这种联系密切的标志之一。由于黄金作为贵金属的珍贵性一贯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有专家研究认为,传入中土的东罗马金币作为贵金属的属性要远远大于作为流通货币的可能。......
2023-11-29
新石器时代红陶缸1978年洛阳土门遗址出土高47.5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15厘米。在土门遗址中,发掘、采集到数量最多的器物就是这种红陶缸(伊川缸)。洛阳地区出土的伊川缸都是作为葬具使用的,器物底部和下腹部普遍存在的凿孔,应该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与当时人们对灵魂的信仰习俗有关。......
2023-11-29
东周铜兽2001年洛阳唐宫西路东周墓出土高12.2厘米,长19.8厘米。铜兽头微上昂,造型呈S形,憨态可掬,整个身躯明显向后压制,似有一跃而起之势。它似牛非牛、饱满浑厚的体态,圆润的腹部,身上精美繁密的纹饰,使人很容易把它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瑞兽通常是神仙的坐骑,可助飞升。......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