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石器时代骨针与管:洛阳藏宝的历史出土发现

新石器时代骨针与管:洛阳藏宝的历史出土发现

【摘要】:新石器时代骨针和管1969年洛阳郊区西吕庙遗址出土两根骨针一长一短,长针10.8厘米,短针3厘米,出土时同装在一截动物肢骨腔中。从已发掘的12座窖穴出土的大量陶器来看,该遗址时代分为早、晚两期,骨针和骨管出土于西吕庙早期文化,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中期,距今6000年左右。

新石器时代 骨针和管

1969年

洛阳郊区西吕庙遗址出土

两根骨针一长一短,长针10.8厘米,短针3厘米,出土时同装在一截动物肢骨腔中。骨管对骨针有保护作用,应该是人们每次使用骨针后,将其收藏于骨管之内。骨针的形状与今天的钢针相似,针孔细小,磨制技艺精湛。

人类学的角度而言,文明能较快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定居的生活。经营定居的生活,不仅需要房子,还需要合适的衣服。远古时期的人类一定像许多动物一样有着浓密的毛发,以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待他们学会穿衣物遮体以后,毛发的作用则渐减而退化,衣物的保护作用越发凸显出来。人类最初缝制衣物的目的因地区不同而不同,在某些地区可能是为了避免性器官受到荆棘、昆虫或妖邪之物的侵害;某些地区或许是希望穿着动物皮毛以获得动物的特殊能力。几乎在所有早期的人类社会中,都有利用动物的皮毛或植物的纤维来缝制衣服的事实。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发现最早的骨针出土于距今18000多年的山顶洞人遗址。至少从那时开始,我们的先祖就懂得用骨针来“穿针引线”了。(www.chuimin.cn)

在古代,衣裘一词常用来概括所有的衣物。裘是野兽皮毛缝制的衣服,衣则是由纺织衣料裁缝而成。甲骨文中的“衣”字,是象交领衣服的上半部形状。但无论是毛皮、纺织衣料还是华美的配饰,要想缝合、串联在一起,骨针的作用简直是不可替代的。追溯衣裘的历史,起初,毛皮是较易得到的衣服材料,随着农业和定居生活的建立,森林草原逐渐被开垦成农田,野兽也被驱逐或诛杀殆尽,纺织衣料渐渐成为主流。按照中国古代的传说,黄帝是衣服的创制者,这种说法应当理解为,黄帝以前的氏族成员常常是不穿着纺织衣服的。从黄帝时期开始,人们穿上衣服或佩戴上某些装饰品,应该是基于起初的遮羞,后来发展的审美观念和区分阶级差别等社会规制的需要,衣饰已经具有“加之于身,形诸于外”的阶级表征作用。

西吕庙遗址距洛阳市区约7.5公里,坐落在西吕庙村东的邙山坡地上,南距洛河4公里,北距黄河9公里,1969年11月,为配合焦枝铁路工程而发掘。从已发掘的12座窖穴出土的大量陶器来看,该遗址时代分为早、晚两期,骨针和骨管出土于西吕庙早期文化,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中期,距今6000年左右。在当时简陋的条件下,磨制如此精细的骨针已属不易,而要在如此易脆不坚的骨针上琢出针眼,需要何等的耐力和勇气。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样细致的针眼,至少说明缝制衣服的麻纤维已经纤细如发。也许,数千年前原始先民所穿着的衣物已远远超出今人丰富的想象力,精致的骨针为后人留下了有趣的思索空间。

洛阳西吕庙遗址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