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洛阳新石器时代黑陶豆考古发现

洛阳新石器时代黑陶豆考古发现

【摘要】:新石器时代镂孔黑陶豆1959年洛阳王湾遗址出土高31.8厘米,盘柄高28厘米。镂孔黑陶豆制作美观大方,反映了远古时期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和制陶技术的发展水平。王湾遗址包括北朝、周代和新石器时代各文化堆积,其中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特别厚,一般达3米左右。王湾遗址的发掘,再次表明了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承接关系,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新石器时代 镂孔黑陶

1959年

洛阳王湾遗址出土

高31.8厘米,盘柄高28厘米。黑色陶胎,器表打磨光滑。敞口,深腹,圆底,柄作喇叭状,每列四个圆形镂孔整齐有序。陶豆是原始先民们使用的盛食用器,因其形制与象形文字『豆』的写法相似,故而得名。镂孔黑陶豆制作美观大方,反映了远古时期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和制陶技术的发展水平。

与黑陶相关的龙山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中国另一重要的史前文明。1928年4月,考古学家吴金鼎(1901—1948,字禹铭)在山东东部进行考古调查时,首先发现了后来举世瞩目的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漆黑陶片,引起了当时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高度重视。1930年至1931年秋,李济(1896—1979,字济之)、董作宾(1895—1963,字彦堂)等先生主持了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一批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考古学家们把这种文化正式命名为龙山文化。山东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是由中国本土考古学家独立发现和发掘的,开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先河。1931年,另一位考古学家梁思永(1904—1954,梁启超次子)在河南安阳后冈遗址进行发掘时,第一次发现了小屯(商代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三种文化遗存上下依次堆积的“三叠层”,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序列提供了可靠的地层证据。龙山文化考古向我们展示的是距今约4000—5000年的社会文化面貌。墓葬中的随葬品多寡不均,说明部族内部的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地位的悬殊越来越明显,掠夺或保护财富和生存空间的战争连绵不断,与此伴生的城墙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高大,阶级社会的雏形已经具备。(www.chuimin.cn)

在龙山文化时期,规整精致的黑陶是原始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器物。以虔诚之心来从事黑陶制作的陶工们,普遍采用了快轮制陶工艺,烧制陶器的火温更高,制成陶器的最大特点是黑、光、亮、薄,出现了豆、杯、鬲等新器形,纹饰以弦纹等为主,还采用镂孔的手法,表现出不以装饰取胜,却以造型见长的特征。黑陶并不是自然烧造就能达到漆黑乌亮的效果,它需要在一定的高温条件下,采用封窑烟熏的渗炭工艺而烧成。

王湾遗址地层图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属于龙山文化的遗址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出土镂孔黑陶豆的洛阳王湾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南岸,1959年秋和1960年春,由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共同发掘。王湾遗址包括北朝、周代和新石器时代各文化堆积,其中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特别厚,一般达3米左右。经过初步比较研究,认为该遗址文化分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王湾一期文化属于仰韶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属于河南龙山文化,王湾二期文化则介于二者之间,具有中间过渡的性质和特征。这件黑陶豆出土于王湾遗址二期晚期文化层中,与山西盘南村出土的陶器有共同之处。王湾遗址的发掘,再次表明了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承接关系,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