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彩陶豆1985年洛阳水寨遗址出土高12厘米,口径14.5厘米,底径11厘米。彩陶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我们是否可以假想,当依河而居的河洛原始先民席地而坐,静观着彩陶豆上十二组网纹和加点线纹时,内心涌动着渔猎丰收后的极度喜悦和自豪。这件彩陶豆上绘制的多组网纹和加点线纹,传达出纯朴天真的原始气息,是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平和的写照。......
2023-11-29
1959年
洛阳王湾遗址出土
高31.8厘米,盘柄高28厘米。黑色陶胎,器表打磨光滑。敞口,深腹,圆底,柄作喇叭状,每列四个圆形镂孔整齐有序。陶豆是原始先民们使用的盛食用器,因其形制与象形文字『豆』的写法相似,故而得名。镂孔黑陶豆制作美观大方,反映了远古时期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和制陶技术的发展水平。
与黑陶相关的龙山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中国另一重要的史前文明。1928年4月,考古学家吴金鼎(1901—1948,字禹铭)在山东东部进行考古调查时,首先发现了后来举世瞩目的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断层上,发掘出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漆黑陶片,引起了当时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专家的高度重视。1930年至1931年秋,李济(1896—1979,字济之)、董作宾(1895—1963,字彦堂)等先生主持了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一批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考古学家们把这种文化正式命名为龙山文化。山东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是由中国本土考古学家独立发现和发掘的,开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先河。1931年,另一位考古学家梁思永(1904—1954,梁启超次子)在河南安阳后冈遗址进行发掘时,第一次发现了小屯(商代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三种文化遗存上下依次堆积的“三叠层”,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序列提供了可靠的地层证据。龙山文化考古向我们展示的是距今约4000—5000年的社会文化面貌。墓葬中的随葬品多寡不均,说明部族内部的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地位的悬殊越来越明显,掠夺或保护财富和生存空间的战争连绵不断,与此伴生的城墙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高大,阶级社会的雏形已经具备。(www.chuimin.cn)
在龙山文化时期,规整精致的黑陶是原始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器物。以虔诚之心来从事黑陶制作的陶工们,普遍采用了快轮制陶工艺,烧制陶器的火温更高,制成陶器的最大特点是黑、光、亮、薄,出现了豆、杯、鬲等新器形,纹饰以弦纹等为主,还采用镂孔的手法,表现出不以装饰取胜,却以造型见长的特征。黑陶并不是自然烧造就能达到漆黑乌亮的效果,它需要在一定的高温条件下,采用封窑烟熏的渗炭工艺而烧成。
王湾遗址地层图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属于龙山文化的遗址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出土镂孔黑陶豆的洛阳王湾遗址,位于黄河中游南岸,1959年秋和1960年春,由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共同发掘。王湾遗址包括北朝、周代和新石器时代各文化堆积,其中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特别厚,一般达3米左右。经过初步比较研究,认为该遗址文化分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王湾一期文化属于仰韶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属于河南龙山文化,王湾二期文化则介于二者之间,具有中间过渡的性质和特征。这件黑陶豆出土于王湾遗址二期晚期文化层中,与山西盘南村出土的陶器有共同之处。王湾遗址的发掘,再次表明了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承接关系,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洛阳藏宝中的历史的文章
新石器时代彩陶豆1985年洛阳水寨遗址出土高12厘米,口径14.5厘米,底径11厘米。彩陶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我们是否可以假想,当依河而居的河洛原始先民席地而坐,静观着彩陶豆上十二组网纹和加点线纹时,内心涌动着渔猎丰收后的极度喜悦和自豪。这件彩陶豆上绘制的多组网纹和加点线纹,传达出纯朴天真的原始气息,是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平和的写照。......
2023-11-29
西晋铜鸠杖2004年洛阳新安县洛新开发区西晋墓出土首端长8.4厘米,末端长9厘米。鎏金铜架局部放大图鎏金铜架线图曹魏、西晋洛阳城复原示意图墓中出土的铜鸠杖,在以往洛阳汉墓中也时有出土。在洛阳晋墓中屡屡出现金银制品和形制独特的随葬器物,都是西晋王朝的特定历史产物。鎏金铜架与铜鸠杖的出土,加深了我们对西晋时期社会状态的理解,为我们研究晋代民俗文化提供了参考资料。......
2023-11-29
长安与洛阳,这两座城,在隋唐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文化中心,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着重大作用。尤其是长安城的规划,对亚洲都城建设影响巨大。隋唐京城长安城址,在今西安市区及郊区,总面积83平方公里。洛阳城址,在今洛阳市区及郊区。长安城址 长安城,唐时曾称西京。是长安城中的繁华商业区。洛阳城址 隋唐洛阳城,跨洛河南北两岸而建。它的布局也与长安城明显不同。......
2024-01-28
新石器时代骨针和管1969年洛阳郊区西吕庙遗址出土两根骨针一长一短,长针10.8厘米,短针3厘米,出土时同装在一截动物肢骨腔中。从已发掘的12座窖穴出土的大量陶器来看,该遗址时代分为早、晚两期,骨针和骨管出土于西吕庙早期文化,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中期,距今6000年左右。......
2023-11-29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发展上,很幸运地挖到了一些居住遗址。这个居住遗址最重要的发现是红烧土[1]。图3-1磁山裴李岗石器图图3-2日照东海峪遗址日照东海峪的房址,面积就更大了。这里出土的每一个房舍遗址都有柱洞,柱洞的作用当然是立柱子支撑屋顶。通过这样的房舍遗址,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农业已经有了发展。此外,炊煮的灶炕、失火后的房屋和燎祭后的场所都会留下相关堆积。......
2023-08-28
汉魏洛阳故城,在今洛阳市东约15公里处。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城遗址。据文献记载,汉魏晋时有12座城门,北魏时有13座城门。应是《洛阳伽蓝记》中的司徒府、大尉府、太庙等遗迹。城南的重要遗迹有刑徒墓、灵台、太学和城内的永宁寺等。有棺,有的遗骸上可看出骨折或病变痕迹。灵台是迄今我国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遗址。永宁寺,建于北魏熙平元年,是洛阳城中最大的一座寺院。......
2024-01-28
唐代漆衣黑陶钵1983年洛阳龙门神会身塔塔基出土口径28.4厘米,高15.1厘米。漆衣黑陶钵系禅宗荷泽大师神会所用之器。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后,玄宗仓皇出奔西蜀,副元帅郭子仪带兵征讨叛军。神会以宗教为手段,竭力为唐王室效力,将度僧的所有收入全部支援军费,对于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神会大师身塔铭刻于石室东壁上层,身塔铭文标题称其为“大唐东都荷泽寺殁故第七祖国师大德”。......
2023-11-29
新石器时代红陶缸1978年洛阳土门遗址出土高47.5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15厘米。在土门遗址中,发掘、采集到数量最多的器物就是这种红陶缸(伊川缸)。洛阳地区出土的伊川缸都是作为葬具使用的,器物底部和下腹部普遍存在的凿孔,应该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与当时人们对灵魂的信仰习俗有关。......
2023-11-29
相关推荐